王立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并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要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单单依靠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等传统课内教学资源是远远不够的,一定要有充足的课外学习资源进行补充。课外学习资源不仅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生动的语文学习素材,同时,也为学生创造了大量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实现“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课内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相辅相成,两者缺一不可。从教学实践来看,开发语文课外学习资源,主要有以下三种途径:
一、关注社会生活,开发语文学习资源
古人云: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说的就是读书人不能只关注书本上的知识,还要关心身边的事、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要有博大的“家国情怀”。要学生具有这样的情怀,需要教师对其细致引导。作为语文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并开发出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语文学习资源,让学生通过学习,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一定的语文能力。
大千世界,每天发生那么多事,哪些事件可以开发成语文学习资源呢?一定是和学生生活相关联的社会热点事件,身边发生的重大事件,孩子比较感兴趣的活动。比如重大节庆活动、当地发生的新闻热点事件等。老师应该把握这样一个原则,就是这个事件一定要和学生的生活相关联,是学生亲眼所见、亲身所感的内容,这样学生才会有感而发。不是所有的热点新闻都适合开发成语文学习资源,有些新闻事件虽然是当时的热点,但如果和学生的生活过于遥远,学生完全无感,那学生就不会在这样的资源中有所感悟,有所收获,更不可能写出精彩的文章,这样的新闻热点事件则不适合开发成语文学习资源。
二、关注学生自身的生活,开发语文学习资源
语文学习的外延等同于生活的外延。我们身边每天都在发生着不计其数的新鲜事,其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语文学习资源。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关注学生自身的生活,挖掘其中的语文学习资源。比如,每逢节假日,全家都会欢聚一堂,让学生在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感受接人待物的过程,然后再写,学生就能有话可说。再比如,每学期学生都会有参观、游览等活动,回来后,让学生写写日记、谈谈感受,将文化、生活、语文融为一体,让活动成为学生提高写作能力、口语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实现活动的升华。这些学生亲自去做、亲自体会的活动,虽然老师没有亲身参与,但是活动前的指导、活动后的梳理总结是必不可少的。要让孩子注意观察生活,无材可写的根源就是不善于观察。让孩子们观察时调动一切感官,充分运用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进行细致的观察。孩子们掌握了大量的语言材料与生活素材,就为写作做好了准备。我还教给孩子一个方法:不用每天都写日记,只要求在入睡前,把一天中经历的事回想一下,把有意义的事情挑选出来,想想可以写成什么作文。第二天在课堂上交流,比比谁是生活中的有心人,最有“慧眼”,最会发现。
三、关注文学艺术作品,开发语文学习资源
通过阅读、欣赏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学习语文,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渠道。这些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既包括经典的文学作品,也包括优秀的影视、音乐作品,这些作品经过岁月的荡涤,散发出持久的艺术魅力,是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宝贵资源。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热爱阅读,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广泛阅读应该采取正确的方法,在这方面,前人有过不少好的经验。比如粗读和精读相结合,就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粗读,就是挑各种范文进行阅读,读的时候不必做详细分析,对文章的思想意义和写作技巧有个大致的了解即可。这是从“广”的角度下工夫,使自己获得多方面的营养。但是,只“广”不“深”也是不行的。对那些好的文章,還需要精读。精读,不但要认真思考,看看人家主题是怎么表现的,结构是怎么安排的,语言是怎么运用的,读后还应该把这些记在本子上。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只有把这些记下来,才能时常温习,不至忘掉。通过精读,可以获得好的写作方法和技巧,使我们向“深”的方向发展。
语文课外学习资源是极为丰富的,但是这些资源需要教师有意识地进行开发,有选择地引入语文教学。不能不加以甄别全盘引用,那样是达不到预期教学效果的。而且,语文课外学习资源的内容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同样的资源,学情不同,使用的方式也应该有所调整。总之,语文课外学习资源应该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服务,要与课内学习资源一起为学生构建一个开放的语文学习大环境。
参考文献:
[1]林芳.探究小学语文课题动态生成资源利用的策略[J].华夏教师,2015(12).
[2]闫银堂.小学语文课,要正确使用“齐读”[J].学周刊,2014(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