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重读《娱乐至死》

2017-11-04 23:18蔡菲菲
今传媒 2017年10期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反思

蔡菲菲?

摘 要:互联网时代,重读尼尔波茨曼的《娱乐至死》,有很多新的启示。以印刷术为基础的“阐释时代”,到当下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的“娱乐化时代”,泛娱乐化成为当代社会化标签。互联网技术下的信息大爆炸时代,娱乐思维存在于所有的公共话语和言论中,社会的文化内容也都心甘情愿的成为娱乐的“附庸”,这种情况下,人们开始反思,当今社会是不是出现了“过娱”或者“娱乐至死”的现象?《娱乐至死》的预设和对当代的启示,值得我们重读和反思。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娱乐至死》;反思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7)10-0112-02

《娱乐至死》的封面上有张图片:画面中,一家四口在看电视,每个人身后都映出了自己的影子,但每个人的图像没有人的实体,而只有支撑他们的手臂和衣服。这幅画的内涵很明显:电视媒体已经把公众塑造成没有思想和灵魂的空壳。波茨曼认为电视就像“洪水猛兽”,它将消逝整个世界的文明,生活在印刷术被电视媒体取代的社会巨大转型时期,波茨曼的逻辑有一定道理。但随着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的发展,信息传播方式、内容、环境都在经历着新的变革,互联网的冲击使电视媒体不再一家独大,电视媒体传统意义上的精英主义,即传者为上逐渐转变为受众为上,在这样的形势下,关于《娱乐至死》的观点,也值得我们做进一步的反思。

一、波茨曼的预设和逻辑

波茨曼认为:具备理性与逻辑思考能力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根本和动力;而电子媒介(电视)塑造的简单化、碎片化、娱乐化的娱乐世界,终将代替以理性和逻辑为特征的文字文明时代。再此基础上,波茨曼提出一个预言:娱乐时代,丧失了理性与思考的能力的人类将走上一条“娱乐至死”的不归路。

前言中,波茨曼写道:1984年,在人们的密切关注中如期而至,这一年,乔治奥威尔关于预言1984年“谁控制过去就控制未来,谁控制现在就控制过去”的极权统治并没有到来,忧患过后的美国人归于平静。但波茨曼提醒国人:除了奥威尔,还有另一个可怕的预言,即奥尔德斯赫胥黎在《美丽新世界》一书中也提到了类似的预言:沉溺于享乐的人类将丧失思考的能力,成为一具具没有思想和灵魂的躯体。

波茨曼一文中提出人们会“娱乐至死”的逻辑前提是:“人是具有理性、能动性的动物,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波茨曼在《娱乐至死》一文中一再弘扬印刷术时代的传统文明—人们依靠逻辑、理性、思考而发展,缺失了理性思考,盲目的追求快餐化的娱乐化世界,人们终将散失自我而走向死亡。

波茨曼对文字文明时代的推崇和怀念,也是对印刷术时代意见领袖文化取向及以传者为中心世界的眷恋,但他却没能预料到大众文化传播和受众本位时代的到来。因此,即使波茨曼娱乐至死的预言旨在呼吁人们回归理性和思考,但他却没有预测到,印刷术时代将不可避免地被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时代取代。

二、互联网时代的革命

20世纪电视媒介的兴起及21世纪互联网的崛起,媒介的日渐发达、成熟必将取代传统的印刷术时代,也是社会的必然结果。印刷术时代的理性思维,也正反映了文字文明时代媒介技术的落后和精英主义社会倾向。精英统领的印刷术时代,书籍和报刊是其单一的呈现方式,印刷成本和经济的落后,普通人很难有经济和地位上的优势,多数人都是在精英群体制定的规则下运作和表达话语权。

正如国际主流印刷媒体《泰晤士报》《纽约时报》,报纸的最大订阅客户就是社会精英人群,为了抓住客户,他们的记者、编辑、专栏作家的话语表达都带着精英主义的色彩。不同技术支撑的媒介往往传播出不同的媒介内容,印刷术技术下,带有理性和思考的文字是其最匹配的产物;电视技术支持下,其快速、片段传播特性,决定了它更适合呈现给受众发生了什么,而不善于表达事件背后的深层内容,即波茨曼说的“理性”的内容。大众性、平民性,是电视的一大特征,它最贴近大众,而传统媒介的文字表达往往需要具有一定阅读思考能力和知识水平的人群才能把握。

三、互联网时代,《娱乐至死》的误区

1.娱乐的定义,我们是否不该追求娱乐

“娱乐”一词是中性词,它既是动词又是形容词,他可以表示一种动作,也可以表示一种状态,但在《娱乐至死》中却被赋予了贬义词,它泛指电视媒体一味地追求娱乐化,导致人们丧失理性和独立的思考能力,最终会娱乐至死。然而在当代,我们的脑力劳动远远超出了体力劳动的总和,面临的生存压力也无处不在,电视的碎片化、简单化、娱乐化的传播方式有时候反而会让我们以轻松的状态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娱乐是每个人的权利,但波茨曼的担忧不无道理,我们不能被一些娱乐性的东西所充斥,从而丧失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

正如“娱乐”一词的定义一样,它是一个中性词,利用好了就可以称它为褒义词,利用不好就会偏向贬义词。

2.电视媒介乃至新媒介的娱乐化本质会覆盖人们的理性和逻辑性思维

著名学者余秋雨在《读者原创版》3月刊载中自述他到现在还过着不上网、不用手机、不看报刊的日子。他认为:生命是由“时间”和“注意力”组成的,而最有可能夺去这两点的,就是肆意传播的信息洪水。

然而,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就是人能够独立思考。信息的洪流不能冲垮受众的自主选择权,我们对信息的选择并不是毫无章法。人们对信息选择的理性和逻辑性思维一直都在,这种理性和逻辑性思维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当信息的表达符合我们日常的实践经验,我们就表现出不假思索的坦然接受;当信息的表达不符合我们的实践经验时,我们就会去质疑它,并想法设法地验证它。

3.媒体技术是“娱乐至死”的根因

《童年的消逝》《娛乐至死》《技术垄断:文化向技术投降》构成尼尔波茨曼学界闻名的“媒介批判三部曲”。把电视媒介娱乐至死的根源归结为电视媒体片段化、碎片化、简单化的传播方式,这种传播方式正是电子媒体(电视)的传播技术所主导的。endprint

固然,随着传播技术的突飞猛进,我们传播信息的方式、内容、渠道都发生了无法预料的变化,但是这种变化不得不说是社会的进步。在以印刷术为主的传播时代,信息的传播还要受到时空、内容量、时效性、成本等诸多要素的影响,即使这样的纸质文字能让我们理性地思索,也不见得比现在的以互联网技术为主的信息更真实可靠,而且纸质文字的繁琐内容对读者的要求更高,它使得我们不得不抽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理解它,思索它。而以互联网技术为支撑的信息传播时代,信息海量但我们却可取一瓢饮,给了受众更多的选择权;信息的真伪我们也可以运用互联网技术得到有效的验证;信息的简洁化传播更适合我们快速化的阅读习惯;互联网技术也实现了传者和受者线上线下的交流,充分体现了受众本位的传播理念......当下诸如青少年沉迷于网络、假性近视,受众浅阅读,手机党等“技术决定论”有失偏颇,关键还在于我们如何看待互联网技术以及如何利用它。

4.印刷术是否会成为过去

在《娱乐至死》的思维定式中,尼尔波兹曼认为:以理性和思考为基本的文字时代已成为过去,而以碎片、简单为基础的电视娱乐化时代已成为人们生活的主流。但纵观当下社会环境,经济和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大众传媒,包括报纸、广播、电视、网络、手机媒体等媒介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日常,但印刷业并没有像波兹曼预言的那样:走向死亡。像一些名著《红楼梦》的复兴,激起了多少人的追捧和购买。还有一些小说,像电视剧“一帘幽梦”“琅琊榜”“仙剑奇侠传”等的热播,都引起了原著的巨大销量,印刷术仍然表现着强盛的竞争态势。印刷术的生存取决于自身质量的好坏,而不是新媒体的冲击,笔者相信,任何好质量的东西都会被传承。

5.公众话语是否必须采取严肃型的方式

面临文化日益趋向大众化、多元化的趋势,公众话语如政治、新闻、宗教、教育也逐渐以轻松娱乐的方式通过媒体渠道传播给受众,这些变化改变了传统意义上以严肃模式进行传播的公众话语形象。

互联网时代,诸多的新媒体早已覆盖荧屏,以轻松娱乐的方式传播公众话语也成了习以为常的话题。政治评论家往往会以通俗甚至夹杂着娱乐的口吻畅述着国内外要闻,就像对主席习近平的昵称“习大大”,让我们倍感亲切,而不再是我们遥不可及的人物印象;新闻也不再是“一本正经”,就像人民日报每晚推出的“夜读”和“健康”,虽然更像“心灵鸡汤”,但却给我们的精神境界注入了不灭的灯火;娱乐教学如辩论赛、素质拓展、亲子游戏、联谊、晚会......这些轻松娱乐的教学活动让学生的学习热情进一步提高,塑造心智与知识的双丰收,这也很好的打破了应试教育下的“书呆子”,有助于学生将知识更好的运用于实践。

公众话语的表述没有一定的界限。只要我们的表述能够更有效的传播给受众,服务受众,为受众谋取更多的利益,严肃和娱乐的方式又有何界限?

四、结 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电视逐渐沦为传统媒体,受众从观看电视到参与电视,选择电视,甚至已经能制作电视,这已经远远不是波茨曼以印刷术为基础的精英主义即传者本位的时代,而以互联网为基础的诸多新兴媒体迅速占领了市场,传播方式、传播渠道、传播内容、传播技术等都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变化,在这样的时代,重读《娱乐至死》,我们应带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用实践去检验,充分发挥我们的主观能动性。

参考文献:

[1] (美)尼尔波茨曼,张艳译.娱乐至死[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 王鹏军.波茨曼语言的逻辑—对《娱乐至死》的批判性阅读[J],2011(12):43.

[3] 汪振军.电视娱乐化的陷阱—读尼尔波茨曼的《娱乐至死》和《童年的消逝》[J].新闻爱好者,2013(9):8.

[4] 吴斐.以《娱乐至死》的视角审视当今电视的娱乐化[J],2009(8):40.

[5] 谷妍.“電视娱乐业时代”应把握的度及应对策略[J].东南传播,2012(3):43.

[责任编辑:传馨]endprint

猜你喜欢
互联网时代反思
浅析媒体融合下的“正和博弈”
浅议互联网时代
互联网时代下的会计信息化教育变革探索
高职《园林规划设计》示范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语文教学要在不断的反思中成长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
中学生早恋案例分析及反思
新时期中学美术课教学方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