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志新
清代考据家兼思想家戴震在《与是仲明论学书》的信中说:“仆自少时家贫,不获亲师,闻圣人之中有孔子者,定六经示后之人,求其一经,启而读之,茫茫然无觉。寻思之久,计于心曰:经之至者道也,所以明道者其词也,所以成词者字也。由字以通其词,由词以通其道,必有渐。”经以载道,辞以明道。我们要读经明道,则必须从语言文字入手。
《论语·公冶长》第九章是:“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其中对“吾与女弗如也”一句的解读历来各执一词,有翻译为“我和你不如他”的,也有译成“我同意你的看法,是不如他”的。到底孰是孰非,毕竟时代久远,难有正解。这里笔者通过对历代文献和注疏的辨析,按照“析辞以明道”的原则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持“我和你不如他”观点之说
“吾与女弗如也”句中的“與”字如果是连词“和、同”的意思,那么这句翻译成“我和你不如他”没有任何问题。
检索到的最早持这一观点的是东汉哲学家王充。他在《论衡·问孔篇》有这样的引用:“子谓子贡曰:‘汝与回也,孰愈?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汝俱不如也。”相比较于《论语》原文,多出的这个“俱”字可以明显看出王充认为孔子所言是他和子贡都不如颜渊。紧接着评述道:“是贤颜渊试以问子贡也”。既然孔子认为颜渊贤能,并以此来试探子贡,这可以理解,但王充并不能想当然地得出孔子认为他自己也不如颜渊的结论。
曹操在《祀故太尉桥玄文》云:“增荣益观,皆由奖助,犹仲尼称不如颜渊。”这句是说曹操能有今天,是得益于桥玄对他的鼓励和支持,桥玄之于曹操不减于仲尼之认为自己不如颜渊。曹操一向自负,直接把《论语》中此句解读为孔子不如颜渊了。此句亦见于南朝宋范晔的《后汉书·桥玄传》,唐代李贤出注说此句源自《论语》:“子曰:‘吾与汝俱不如也。”跟上面《论衡》所引相似,都改变了《论语》原文而衍生出一个“俱”字,想这也是李贤对曹操看法的解释和认可。类似说法亦见于西晋陈寿的《三国志·魏书》:“太祖下令曰:‘宋建造为乱逆三十余年,渊一举灭之,虎步关右,所向无前。仲尼有言:‘吾与尔不如也。”太祖(曹操)感慨地说,夏侯渊一举翦灭了宋建,并像猛虎般威武地纵横于关右,所向无敌,就像仲尼曾说的:“我和你们不如他啊!”这是曹操对夏侯渊的神勇予以充分肯定和赞许,此句虽然没有“俱”字,但根据文意还是可以清楚地看出曹操想要表达的意思。
可见,王充和曹操都认为孔子和子贡不如颜渊,陈寿和范晔则是尊重史实,如实记载而已,而李贤的出注很不严谨,不该遗漏的却漏去了(漏去第一个“弗如也”),不该添加的却加上了(加上了“俱”字),不尊重原文,反而随文敷衍,难以体现原文对话的真意,对一个学者来说,这无疑是件憾事。
其实,对王充和曹操的说法在三国魏何晏的《论语集解》中能找到理论支持。《集解》引包咸语:“既然子贡弗如,复云吾与女俱不如者,盖欲以慰子贡心也。”包咸是东汉经学家,稍早于王充,同为会稽人,故王充之言孔子不如颜渊有尊权威之意。何晏是曹操之婿,只引包咸之说,不作任何解读,似乎为了佐证曹操解读之正确。
近代以来,仍不乏有持这一观点的。北宋经学家邢昺在《论语注疏》中延续了《论语集解》的解读:“既然答子贡不如,又恐子贡惭愧,故复云吾与女俱不如,欲以安慰子贡之心,使无惭也。”邢昺对包咸的注释稍有拓展,但仍把“与”理解为“和”义。
经学家如此解读,文史学家当然继之。北宋文学家李昉在《太平广记·知人篇》中讲郑玄和卢植(子干)是马融(季长)门生,马融深知郑玄学识。马融不知道什么是“割裂书七事”,而郑玄想出了其中的五件事,又让卢子干想出了两件。马融对卢子干说:“孔子谓子贡,‘回也闻一知十,吾与汝弗如也。今我与子,可谓是矣。”这是马融借孔子说他和子贡不如颜渊一事来类比自己和卢植都不如郑玄。其实这个故事出自南朝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文学篇》:“时涿郡卢子幹为门人冠首,季长又不解剖裂七事,玄思得五,子幹得三。季长谓子幹曰:‘吾与汝皆弗如也。”马融对卢植说:“我和你都不如他呀!”此句虽然没有像《太平广记》那样直接引述《论语》中句子,但与《论语》中句子结构相似,只是多了个“皆”字,可见刘义庆和李昉也认为孔子和子贡是不如颜渊的。欧阳修在《新唐书·孝友传》中写道,汝南人任处权见到任敬臣的文章,吃惊地说:“孔子称颜回之贤,以为弗如也。吾非古人,然见此儿,信不可及。”意思是说,孔子称赞颜回贤能,认为自己不如他。我(任处权)虽然不是古人,但见到这个小儿,确信自己比不上他。”不仅欧阳修如此说,就是国学大师南怀瑾也这么认为。他在《论语别裁》中解读说:“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这多谦虚呀!他(孔子)说:‘是的,你不如他,不但你不如他,我和你一样都不如他。”
总之,通过检索相关文献发现,历代文人都持这一观点,许是受到经学家的影响。不过,尽管两部权威注书《集解》和《注疏》都没有对“与”直接出注,默认“与”为“和”义,但是我们还是能够读出包咸和邢昺的真实意思:他们表面说孔子和子贡都不如颜渊,实际上认为孔子是想通过自我贬抑,来宽慰子贡而不让他觉得过分羞惭而已。只是他们没有精准地对“与”字作出解释,而使得很多的后学者只知其表,不知其里,错误地理解了此句的意思。
二、持“我同意你的看法,是不如他”观点之说
“吾与女弗如也”句中的“与”字如果作动词“赞许、同意”解,则此句应当断成两分句为宜,即“吾与女,弗如也”,译为“我同意你的看法,是不如他”。
肖堃先生于2009年发表在《时代文学》第9期的《“吾与女弗如也”中“与”义考》一文中说:
如果“与”在“吾与女弗如也”一句中作赞同义。那么在《论语》时代它将是一个“与”后跟主谓结构作宾语的孤例。但是语法规律是有整齐划一的类推作用的,这种特例并不符合语法规则的发展规律,因此这一孤例的说法是不成立的,主谓结构作宾语的结构不成立。那么“与”作“许”义的说法也是不成立的。由此可见“与”解作连词“和、同”就更为合理。“我和你不如他啊”,这是一个标准的主谓宾结构。endprint
肖先生如此论证此句中的“与”字作“和、同”解,而非“许”义,不免武断。虽然当时“与”后跟主谓结构做宾语不见它例,但是如果将此句分成两句理解,则“与”字作“许”解就未尝不可了。肖先生想从结构上有所突破,可以理解,但是关键是忽视了文言断句因位置不同而可以有不同的理解这一事实。
无独有偶,李建国先生于2012年发表在《信阳师范学院学报》的《读〈论语〉札记》一文中说:
《论语集注》引包咸注云:“既然子贡不如,复云‘吾与女俱不如者,盖欲以慰子贡也。”可谓体察文意,不差分毫。但到宋明理学大兴,一味圣化孔子,发幽阐微,任情发挥,于是朱熹《四书集注》直注为:“与,许也。”将连词“与”解为动词,义为“赞同”。今人多沿其说,并译为: “我同意你的话,是赶不上他。”原本简单明了的语言,增字为训,曲为作解,变成不相连属的两句话,不唯与文意悬隔,更有违于孔子待人接物的中庸之道。
李先生肯定包咸的“吾與女俱不如”而批判朱熹的“与,许也”之说,说是“增字为训,曲为作解”,笔者实在不敢苟同。
笔者进一步查阅资料发现,朱熹把“与”译成“许”并非第一人。南朝梁经学家皇侃的《论语集解义疏》中就已见此说,书中引秦道宾(魏晋时人)曰:“《尔雅》云‘与,许也,仲尼许子贡之不如也。”《尔雅》是目前已知的第一部辞书,成书于战国末年,编纂人是齐鲁儒生。它是一本“正名命物”的教科书,同时也是为解经服务的,自然会对《论语》有所解读。正是因为它的成书年代和史料年代接近,有一定的权威性,所以它的注释最具可信度。《论语》中已见有多个“与”释为“许”的例子,如:“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论语·述而》)“夫子喟然叹日:‘吾与点也!”(《论语·先进》)
《皇疏》是《集解》的义疏,两部注书对此句都有解读。不同于《集解》的单一注释,《皇疏》所引证的注疏更多,如还引南朝齐顾欢语:“回为德行之俊,赐为言语之冠,浅深虽殊,而品裁未辨,故使名实无滥,故假问孰愈,子贡既审回赐之际,又得发问之旨,故举十与二以明悬殊愚智之异。夫子嘉其有自见之明而无矜克之貌,故判之以弗如,同之以吾与汝,此言我与尔虽异而同言弗如,能与圣师齐见,所以为慰也。”其实这是顾欢对包咸注的进一步引申,同时皇侃又对顾欢的注释作进一步解读说:“顾意是言我与尔倶明汝不如也,非言我亦不如也。”顾欢的意思是说我(孔子)和你(子贡)都清楚你不如颜渊,而不是说我也不如他。应该说顾欢和黄侃是读懂了包咸的注解的,只是他们仍然没有精准地对“与”字作出解释。
尽管《皇疏》中已见准确考释,遗憾的是秦道宾人微言轻,他的解读并没有得到足够重视。直到“与,许也”的考释再次出现在朱熹的《论语集注》中,才一石激起千层浪,才使我们真正拨云见日,还此句以正解。杨伯峻在《论语译注》中沿用此说,注曰:“与,动词,同意,赞同。这里不应该看作连词。”这应该是正确的负责任的注释,若是杨先生将“吾与女弗如也”句断为两句,变为“吾与女,弗如也”,则无懈可击了。只是当前仍然有一些学者不愿接受这个事实,思近研浅,在错误的道路上继续莽撞,如2015年李传龙/钟云瑞发表在保定学院学报第5期的《〈论语本解〉商榷五则》一文。
语义解读正确与否,最终还是要通过语用来检验。我们知道,孔子痛恨弟子“巧言令色”,故常提醒弟子要“敏于事而慎于言”,“讷于言而敏于行”。司马迁在《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也早已说得明白,因为“子贡利口巧辞”,所以“孔子常黜其辩”。“吾与女弗如也”的对话就是在这个前提下产生的。《皇疏》引西晋缪播的解读与此不谋而合:“学末尚名者多,顾其实者寡。回则崇本弃末,赐也未能忘名。存名则美着于物,精本则名损于当时,故发问以要赐对以示优劣也,所以抑赐而进回也。”孔子要求子贡回答“汝与回也孰愈”,正是针对他好“方人”而发问的,目的是“观其自知之如何”。“子贡平日以己方回,见其不可企及,故喻之如此。夫子以其自知之明,而又不难于自屈,故既然之,又重许之。”(朱熹《论语集注》引胡氏[安国]语)
由此可见,“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可如此解读:“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前一句“弗如也”,是孔子肯定子贡的自知之明,即子贡主观上已经意识到了自己和颜渊的差距;后一句“弗如也”,是孔子对子贡确实不如颜渊的事实的再次肯定,这是客观上的评价。此章是对话,孔子反复念叨“弗如也”,自然加强了感叹的意味。此种反复感叹之语,《论语》多有所见,此处作如此解读,理固宜然。而中间一句“吾与女”则是孔子对子贡知错就改的品质的赞许与肯定,也是子贡的自我批评和孔子恐其志骄意溢而善意批评的因材施教教学方法的最好体现。孔子以身作则,严以律己,曾对弟子说:“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自然他对弟子的要求也是“过则勿惮改”,“知过必改”。本着实事求是的教育原则,他平时对弟子的批评,都是以他们的实际行为为标准的,而不能像某些学者解读的是为了给弟子面子而去迎合弟子,甚至贬抑自己。
总而言之,对文句的解读,断章取义是要不得的。我们应该把它放在整个对话或文段中去考虑,而不是把它孤立地分离出来。我们不仅要从语义上来分析,更要从语用上来对它加以检验。因此,通过上文的考释和辨析,“吾与女弗如也”一句的解读,不能简单地译为“我和你不如他”,而应该断句为“吾与女,弗如也”,翻译为“我同意你的看法,是不如他”。
参考文献:
[1]何晏.论语集解[M].商务印书馆.1929.
[2]何晏集解,黄侃义疏.《论语集解义疏》[M].中华书局.1985.
[3]何晏注,邢昺疏.论语注疏[M].中国致公出版社.2016.
[4]朱熹.论语集注[M].商务印书馆.2015.
[5]程树德.论语集释[M].中华书局.1990.
[6]杨伯峻.论语译注[M].中华书局.1980.
[7]孙善钦.论语本解[M].三联书店.2009.
[8]南怀瑾.论语别裁[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9]王充撰.论衡[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10]陈寿撰.三国志[M].中华书局.2005.
[11]范晔撰,李贤等注.后汉书[M].中华书局.1997.
[12]欧阳修/宋祁.新唐书[M].中华书局.1975.
[13]李昉.太平广记[M].中华书局.1961.
[14]徐震堮.世说新语校笺[M].中华书局.1984.
[15]何九盈.中国古代语言学史[M].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
[16]顾树森.中国古代教育家语录类编[M].上海教育出版社.1987.
[17]肖堃.“吾与女弗如也”中“与”义考[J].时代文学.2009年第9期.
[18]李建国.读《论语》札记[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第2期.
[19]李传龙,钟云瑞.《论语本解》商榷五则[J].保定学院学报.2015年第5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