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勇+谢惠芝
摘要:香港职业教育发展逾150年。香港职业教育史可分为四个时期:第一时期为香港开埠初期,以工商业及海员训练为主,首所工商学校于1864年由教会成立。第二时期为抗战结束,职校林立,工商业教育发展兴盛。第三时期为20世纪90年代初,当时工业式微,很多职校转型为文化中学,职业学校大减。第四时期踏入21世纪,职校重振旗鼓,推行资历课程,积极与企业合作,培育各行业具有竞争力的专才,获得社会的肯定。
关键词:香港;职业教育;历史变革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7)10-0093-04
探索香港职业教育的历史,可追溯至16世纪英国伊莉萨白一世时的徒工制度。接着,18世纪工业革命爆发,急需大量工人,故政府开办职业训练学校。 1842年,香港成为英国殖民地,开放港口,并发展工商业和训练海员,当时香港的学校大多由教会开办,职业学校(以下简称职校)也不例外,第一所职校于1864年在香港島诞生。直到1933年,港英政府才开办首所官办职校。抗战结束,工商业兴起,职校林立。1990年代初,由于大量工业迁往内地,不少职校转型为文化中学。21世纪,香港经济开始结构性转型,职校与商业、金融、服务、创意设计及科技等行业积极合作,共同培育具有竞争力的专才。本文主要探讨香港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分为开埠初期、战后时期、1990年代初和21世纪四个阶段。
一、香港开埠初期:职业学校诞生
(一)教会创办职业学校
早期的香港只是一个渔港,村落中多采用私塾式教育,学生主要学习四书五经。自1842年清政府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香港被割让给英国后,港英政府发展港口,并进行工商贸易。那时候,不少西方传教士来港,他们肩负宣教的使命,开始在香港岛建立教堂和学校。当时,天主教于1864年在香港岛西建立“养正院”,首所提供正规工艺教育的学校因而诞生。起初,该院收容六十多名学生,主要是出狱的青少年和露宿街头的孤儿。该院也协助区内家长托管孩童,教导他们从事皮革、木工、纺织、缝纫等工艺,也施行种植、畜养、营销、搬石、开地、巩固斜坡、围墙等训练[1] ,让他们学会一技之长,以便日后谋生。当时,养正院院长是一位华籍神父梁马尔谷(Marcus Leong)[1-2],学生和当地人都称他为 “梁神父”。梁神父是首位在香港推行职业教育的华人,他在院内推行工商业教育,设置工场,提供食宿,录取中西区的穷苦子弟,直至1904年离世,故梁神父被称为“香港职业教育之父”。
“养正院”改名为“西环教导所”,1875年由喇沙修士会管理,1921年转由玛利诺外方传教会经营,1927年后由天主教鲍思高慈幼会接管,易名为 “圣类斯工艺学院”。学院于1935年将部分工艺科目,如木工、皮革、裁缝和机械并入富商集资开办的 “香港仔儿童工艺院”(“香港仔工业学校”前身),学院翌年转为文化学校,改名为“圣类斯中学”。
(二)政府开办职业学校
香港第一所政府资助的全日制职业学校在1933 年创立,名为“初级工业学校”;三年后,港府成立首所授课式专上工业学院,称为“香港官立高级工业学院”,校舍位于湾仔活道,是一幢三层高的英国维多利亚式建筑,俗称 “红砖屋”,提供工科教育,开设航海、无线电操作、机械工程、建筑等课程。
二、 战后时期:职业学校林立
(一)工会及大学开办职业教育课程
日本侵华期间,大多数职校一度停办。1945年抗战结束,国共内战旋即爆发,不少难民涌到香港。大批资金、技术和专才输入香港,香港的制造业迅速发展,纺织、制衣、塑料、印刷、玩具、钟表和电子业急遽发展,大量物资经香港转运到内地及海外,香港因而成为国际转口贸易港。由于工业及港口的迅速发展,急需训练大量工人。当时,英国大律师贝纳祺在1946年创立“赤柱儿童营暨香港航海学校”(今称“香港航海学校”),为无家可归的儿童提供免费食宿及教育,专门培训海员。同年,由多个工会组成的“港九劳工子弟教育促进会”(后改称港九劳工教育促进会,简称 “劳教会”)创办第一所劳工子弟学校,翌年开办“深水埗妇女织工补习夜校”及“土瓜湾妇女织工补习夜校”,后来均改称“工人夜校”,这是为香港工人而设的第一所夜校。其后还开设“五金工人夜校”及“筲箕湾工人夜校”。1957年成立“旺角工人夜校”,开设电工、车床打磨、汽车维修等工业培训课程[3]。同年,香港大学校外课程部成立,课程涵盖建筑、经济、公司秘书等职业课程,以供各界人士业余进修[4]。这是香港首个由大学开办的持续教育部门,其后改称香港大学专业进修学院。
(二)政府开设“工专”“工中”“职先”等职校
政府方面,香港官立高级工业学院于1947年重开,易名为“香港工业专门学院”(简称“工专”),开设“船舶制造”“维修工业与航海技术”课程。同年“初级工业学校”迁入“红砖屋”,并附设在“工专”之下。1957年,“工专”获政府拨地迁往红磡,并于1972年升格为香港理工学院 (今香港理工大学)。“初级工业学校”易名“维多利亚工业学校”,1979年获邓肇坚爵士捐助,迁出“红砖屋”,改名为“邓肇坚维多利亚工业学校”。上世纪60、70年代,港府为协助未能通过“升中试”的离校生掌握一技之长,批准开设一批工业中学(简称“工中”)和职业先修学校(简称“职先”),当中有十多所由港府开办,也有由教会、慈善组织和商业机构开办的,职业学校超过30所。
港府为提升香港产品的素质,在1965年成立“工业训练咨询委员会”,负责策划未来香港的工业训练。另外,职业训练扩展到残疾人,在1968年成立“技能训练中心”(今称“展亮技能发展中心”)。当时,港府在“红砖屋”成立第一所工业学院:“摩理臣山工业学院”;1973年成立“香港训练局”取代工业训练咨询委员会,负责有关建造业及制衣业的训练计划。根据工业训练条例[5],1975年设立“制衣业训练局”及“建造业训练局”。港府又发表《香港未来十年内之中等教育白皮书》[6],建议积极发展工业学院。于是在1975年后的四年,“葵涌工业学院”“观塘工业学院”“黄克竞工业学院”“李惠利工业学院”相继成立。接着,1976年通过《学徒制度条例》,规定指定行业的雇主在聘用14至19岁的员工时,必须签署学徒合约,保送他们到工业学院修读相关课程。1978年港府实施九年普及教育,涌现一批不能适应文化中学的学生,香港教育司署于是为他们设立技能训练学校和实用中学。第一所实用中学就是由训练海员转型的“香港航海学校”。由于实用中学设有宿舍,吸引了部分学生报读。这段时间,可称为香港职业教育的兴盛时期。endprint
三、1990年代:职业学校由盛转衰,融入文化学校
(一)港府成立职业训练局
1982年港府成立“职业训练局”(简称“职训局”),取代香港训练局。根据《职业训练局条例》[7],职训局是专门处理和协调工业训练事务的法定机构。同时,港府成立“工业教育及训练署”,主要执行职训局的决策。1984年,职训局成立首间发展中心,即香港管理专业发展中心,首个中心为“塑料业训练中心”,其后数年,各种行业的训练中心相继成立,包括纺织业、汽车业、焊接业、电机业、酒店业、气体燃料业、电子数据处理、保险业、精密工具制造、珠宝业、银行业、海事、专用集成电路设计、零沽批发、出入口等。职训局更在屯门、沙田和柴湾增设工业学院,并在青衣设立香港科技学院。1999年,职训局推行一体化政策,把所有工业学院及科技学院合并成“香港专业教育学院”(简称“专教院”)。
(二)职业学校转型为文化中学
到了上世纪90年代,香港职业教育发生了重大变化。香港制造业陆续迁移到内地,香港经济结构转变,工艺教育不再吸引学生。港府为提升雇员的技能,立法通过《雇员再培训条例》,于1992年成立“雇员再培训局”。中学教育方面,由于文化中学学位充足,入读工中、职先等职校已不再受家长和学生欢迎,他们认为职校学生大多学业或操行稍逊,加上职校被标签为成绩较差的“第五组别学校”(今称“第三组别学校”)。鉴于学生人数愈来愈少,工中和职先于是开设中六班,扩大招生对象,学生可参加香港高级程度会考(大学预科考试),最终使职校与文化中学的区别变得模糊。1996 年教育署进行研究,发现工业中学课程中的 “术科、实用及工艺”科目的比例仅占约25%~30% ,与文化中学的15%~20%相当接近[8]。于是,政府重新检视职业学校的功能。
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工业训练及教育进行改革,教育署发表《职业先修及工业中学教育检讨报告书》,指出工业中学与文化中学的课程十分相近,而且部分工业中学有意从其学校名称中除去“工业”字眼。该报告书建议工中可向教育署申请更改学校的注册名称,意即不必明示为工业中学。于是,教育统筹局于2000年起陆续把职先和工中转为主流中学,将校名上的“职业先修” “工业”字眼删去,以消除职先和工中的负面标签,例如“马登基金明爱柴湾职业先修中学”改称“明爱柴湾马登基金中学”、“筲箕湾官立工业中学”改称“筲箕湾东官立中学”,只有部分工业中学,例如九龙工业学校、香港仔工业学校,仍保留完整校名。再者,教育统筹局继续以“去标签化”为理由,促使技能训练学校和实用中学融入主流中学的行列。
四、 2000年至今:跨企业合作,推行资历课程
(一)职校课程重实用和趣味
踏入21新世纪,不少学生对文化中学的传统教育不感兴趣。根据2000年的统计,香港15至19岁“双失”青年(意思是没有在校及就业)大幅攀升,约有1.9万人,反映青少年失学与失业问题严重[9]。于是,职训局于2004年成立青年学院(苏屋),为中三以上程度的青少年提供专业教育,协助他们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为日后升学及就业做好准备。由于职训局辖下青年学院开办了多种职业导向课程,课程紧贴巿场需要,因此受到青少年和家长欢迎。10年间,职训局把青年学院扩展到9所,分布于港岛、九龙和新界,开设近20项专业课程,包括商业、信息科技、钟表、美容、健体及运动、汽车科技、飞机维修、电机工程、建造工程、机械工程、屋宇装备、印刷媒体、珠宝设计与工艺、时装衣料设计及营运、数码电子科技、计算机辅助产品工程等。此外,职训局还先后开设不同专业的学院,包括香港知专设计学院、工商资讯学院、中华厨艺学院、国际厨艺学院、酒店及旅游学院,以及18所训练及培训发展中心,更成立“香港高等科技教育学院”,提供职业本科(学土学位)课程。职训局成为香港最大的职业教育机构。
(二)发展资历架构的职业课程
为加强职业课程的认受性,在2007年政府颁布《学术及职业资历评审条例》,成立“香港学术及职业资历评审局”(评审局),前身为“香港学术评审局”,翌年正式推行“七级资历架构”。为配合推行资历架构,教育局为不同行业成立“行业培训咨询委员会”(咨委会),由业内雇主、雇员及有关专业团体代表组成,使之具有代表性。2009年,教育局协助12个行业成立咨委会,并由咨委会协助相关行业拟订“能力标准说明”。“能力标准说明”主要明确从业员在各行业的不同范畴所需具备的技能、知识和成效的标准与要求,以便课程营办者设计符合业内要求的培训课程。基于此,课程营办机构需根据个别行业的标准与要求,自行设计合适的培训课程,通过“香港学术及职业资历评审局”的素质保证后,便列为资历架构系统内认可的资历课程。
今天,职业教育受到香港社会的肯定,还获得学生与家长的青睐。学生可因应个人兴趣选择合适的职业课程,部分课程的学生更可到相关企业及机构进行实习。目前,除职训局开办职业课程外,本港的大学也开设全日制及兼读制职业课程,包括香港大学专业进修学院、香港城巿大学专业进修学院、香港中文大学专业进修学院、岭南大学持续进修学院等。此外,教会组织也开办职业课程,例如香港明爱、香港中华基督教青年会、香港基督教女青年会、基督教励行会、圣雅各福群会等。再者,香港工会联合会业余进修中心、香港专业进修学校(前称旺角工人夜校)等团体也开办职业课程,可见职业教育遍布全香港各区。学员可按照七级资历架构,选择合适个人程度和需要的课程,持续进修,终身学习。
香港职业教育发展是一个复杂的历程,期间经历盛衰兴废。职业教育是紧随社会经济发展、配合劳动巿场需求的产物,关键在于职校的经营、课程的开设能否紧贴劳动巿场的人力需求,据此培育具巿场竞争力的专才。因此,未来香港职业教育的发展,课程必须灵活多样,及时察觉与预测国际与本地人力巿场的需求,除不断更新和提升各行各业的知识、技能、技术和科技外,也要注重学员的共通能力,培养终身学习、敬业乐业的精神,能够栽培具創意和竞争力的专才,推动香港的经济发展。endprint
参考文献:
[1]夏其龙.香港天主教传教史[M].香港: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2014:309-310.
[2]夏其龙.十九世纪香港天主教的华人传教士[J].神思,2000(47):73-82.
[3]香港劳校劳校六十周年校庆特刊(1946—2006)[M].香港:劳校,2006.
[4]University of Hong Kong. Department of Extra-Mural Studies[A].Programme of extra-mural courses.Hong Kong : the Dept,1957:3.
[5]立法会.1975年第317章《工业训练(建造业)条例》设立建造业训练局;立法会1975年第318章《工业训练(制衣业)条例》设立制衣业训练局[EB/OL].(1975-09-05)[2017-01-14].http://www.legislation.gov.hk/blis
_ind.nsf/WebView?OpenAgent&vwpg=curallchindoc*29
3*100*319.1#319.1.
[6]社会事务司.香港未来十年内之中等教育白皮书[R].香港:香港政府印务局.
[7]立法会.1975年第1130章 《职业训练局条例》设立建造业训练局[EB/OL].(1982-02-26)[2017-01-14]. http://www.legislation.gov.hk/blis_pdf.nsf/6799165D2FE
E3FA94825755E0033E532/5C68FF256AFD545048257
5EF00260A0E?OpenDocument&bt=0.
[8]朱家威.立法会秘书处.资料研究组.香港职业教育发展的回顾[EB/OL].(2015-08-03)[2017-01-14].http://www.legco.gov.hk/research-publications/chinese/1415in
15-review-of-development-of-vocational-education-in-hong-kong-20150813-c.pdf.
[9]港聞记者.青少年失业日趋严重[N].香港:明报,2000-06-05.
The History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Hong Kong
LIANG Yong1, XIE Hui-zhi2
(1.Sun Yat-sen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830,China; 2.School of Professional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Hong Kong 999077,China)
Abstract: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Hong Kong has lasted for 150 years. The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Hong Kong is divided into four periods. The first period started from the opening of Hong Kong in 1842. The main feature was the training of skilled workers for industrial, commercial and marine sectors. This period also witnessed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first 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school by the Church in 1864. The second period started from 1945, the end of World War II. This period witnessed the widely establishment of vocational schools due to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sectors in Hong Kong. The third period started from the early 90s of the 20th century. The number of vocational schools decreased and many of them were transformed to general secondary schools due to the decline of industries in Hong Kong. The fourth period started from the 21st century which witnessed the re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The introduction of programs is based on qualification framework and cooperation between education and business sectors. All these aimed to train professionals for various 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sectors.
Key words: Hong Kong; vocational education; historical changes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