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万洪,周 丽
(中江县人民医院麻醉科,四川 德阳 618100)
麻醉深度监测对全身麻醉恢复时间的相关影响分析
张万洪,周 丽
(中江县人民医院麻醉科,四川 德阳 618100)
目的研究对手术期间接受全身麻醉的患者实施麻醉深度监测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0月~2017年04月收治的手术期间接受全身麻醉的患者80例,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不对麻醉深度进行监测;观察组对麻醉深度进行监测。对比两组患者术后麻醉苏醒时间和术后住院治疗总时间、麻醉药物导致的不良反应例数、对手术麻醉效果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麻醉苏醒时间和术后住院治疗总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药物导致的不良反应仅有2例,少于对照组的7例,组间差异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手术麻醉效果的满意度为97.5%,高于对照组的80.0%,组间差异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手术期间接受全身麻醉的患者实施麻醉深度监测,可以有效缩短术后恢复时间,减少麻醉不良反应。
手术;全身麻醉;麻醉深度监测;恢复时间
患者在手术治疗期间接受全身麻醉,术后会由于药物在体内的残留使血流动力学相关指标发生改变,出现低氧血症、躁动、谵妄等异常表现,甚至还会使苏醒时间明显延迟。因此该类患者通常情况下需要在麻醉恢复室接受麻醉后苏醒干预。通过麻醉深度监测可以有效预防后期并发症,在最大程度上保障患者安全[1,2]。本文主要研究对手术期间接受全身麻醉的患者实施麻醉深度监测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选取我院2016年10月~2017年04月收治的手术期间接受全身麻醉的患者80例,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年龄19~74岁,平均(45.7±6.5)岁;男24例,女16例;发病至入院时间1~9天,平均(3.2±0.5)天;观察组年龄22~79岁,平均(45.2±6.4)岁;男27例,女13例;发病至入院时间1~9天,平均(3.0±0.7)天。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一般指标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所有患者在手术操作开始前,通过静脉注射方式给予咪达唑仑、舒芬太尼、依托咪酯、顺式阿曲库铵,剂量标准分别为2 mg、0.4 ug/kg、0.3 mg/kg、2 mg/kg,实施顺序诱导麻醉,手术操作过程中泵注丙泊酚、瑞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维持。对照组不进行麻醉深度监测,仅根据患者的临床体征情况对丙泊酚的用量进行调节;观察组患者采用我院现有的麻醉深度监护仪,对麻醉深度进行监测,根据指数的变化情况对麻醉深度进行调节。
在手术后患者出院的当天,通过不记名打分形式调查了解护理满意度,满分为100分。超过90分为满意,不足90分为基本满意,不足80分为不满意[3]。
术后麻醉苏醒时间和术后住院治疗总时间、麻醉药物导致的不良反应例数、对手术麻醉效果的满意度。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患者麻醉药物导致的不良反应仅有2例,少于对照组的7例,组间差异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患者术后麻醉苏醒时间和术后住院治疗总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术后麻醉苏醒时间和术后住院治疗总时间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术后麻醉苏醒时间和术后住院治疗总时间比较(±s)
组别例数(例)苏醒时间(min)住院时间(d)
观察组患者对手术麻醉效果的满意度为97.5%,高于对照组的80.0%,组间差异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R614
B
ISSN.2095-8242.2017.049.9550.02
表2 两组患者对手术麻醉效果的满意度比较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