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桢雷 吴朋飞
国家视野下宋都开封对嵩山地区资源的利用*
薛桢雷 吴朋飞
嵩山是宋都开封近畿的一座名山神岳。从水资源、高阜土岗资源、神山祭祀资源三方面论述了北宋政府对嵩山资源承载体的利用,这是从宏观视野基于国家层面对嵩山研究的新尝试。
嵩山;国家视野;北宋;开封
中岳嵩山是中国著名的山脉,位居中华之中,其风光秀丽,文化厚重,从古至今,享负盛名。嵩山地区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儒释道三教荟萃,在数千年的中华文明发展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正因为如此,“嵩山研究”一直是学界所关注的热点之一。目前前贤对嵩山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嵩山文化圈[1-4]、早期聚落分布[5-6]、唐代武则天封禅[7]、唐宋旅游资源[8-10]、明清少林武术与生态环境的变迁[11-12],以及当今的旅游发展、遗产保护等方面[13-14]。北宋定都开封的168年间,嵩山隶属于陪都西京洛阳,距离京师开封近在咫尺,是国家统治核心区域内唯一的一座名山神岳,故其常在国家治理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前贤对此时的嵩山研究,成果相对较少,且主要集中于嵩山山体本身的景观资源及人文活动等(重点在旅游)[9-10,15-17],缺乏宏观视野特别是从国家层面探讨当时是如何利用嵩山资源的?本文尝试围绕这一问题对其进行复原勾画。
嵩山耸立于河南省中部,其山脉西起洛阳龙门,东至密县(今新密市)东境,延伸于登封与伊川、偃师、巩义、荥阳、密县之间[18]。自西向东依次排列有万安山、三尖山、安坡山、马鞍山、挡阳山、少室山、太室山、五指岭、尖山等,岭脊两侧及东部边境,山势低缓,低山丘陵分布广泛。
要研究宋代嵩山,首先必须搞清楚宋代嵩山所涵盖的地域范围。宋代的嵩山主脉,在行政区划上隶属于西京河南府(今洛阳市),根据《元丰九域志》的记载(表1),主脉有嵩山、太室山、少室山,分布在登封、永安县境内;余脉则分布比较广泛,大致在河南、永安、偃师、巩县、登封、密县、管城、荥阳等县。
嵩山具有优越的自然禀赋和厚重的文化底蕴,使其周围蕴藏着丰富多样的资源,如:水资源、高阜土岗资源、动植物资源、矿产资源、旅游资源、政治文化资源等。加之地处京师开封与西京洛阳二者之间的特殊地理位置,促使其在北宋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表1 北宋嵩山山脉的地域分布
嵩山地区河流众多,其河流分属于黄河、淮河、济水三大水系。发源于嵩山的黄河水系支流有:休水、狂水、八风溪水、江左川、罗水、湟水、青龙河、合水、刘水等。发源于嵩山的淮河水系支流有:颍水、洧水、少阳河、双溪水、五渡河、平洛水等。发源于嵩山的济水水系支流有:砾石溪水、索水、须水、京水。[19]北宋政权选址定都开封的原因很多,从经济上而言,主要着眼于大运河漕运江南丰饶物资的便利。京师开封城内有汴河、蔡河、金水河、五丈河贯通,号称“四水贯都”,水运交通十分便利。北宋漕运四河,或多或少都与嵩山地区发育的河流密切相关,皆充分利用了当时嵩山丰富的水资源。
北宋时期,汴河是京师开封漕运的主渠道,其“横亘中国,首承大河,漕引江、湖,利尽南海,半天下之财赋,并山泽之百货,悉由此路而进。”张方平在论汴河时说到:“国家漕运,以河渠为主。国初浚河渠三道,通京城漕运。自后定立上供年额,汴河斛斗六百万石,广济河六十二万石,惠民河六十万石。广济河所运,惟给太康、咸平(今通许)、尉氏等县军粮而已。惟汴河专运粳米,兼以小麦,此乃太仓蓄积之实。今仰食于官廪者,不惟三军,至于京师士庶以亿万计,太半待饱于军稍之余,故国家于漕事,至急至重。”[20]由此可以看出,汴河堪当国家经济大动脉,其漕运通畅与否直接关系着京畿地区的安危。
汴河因首承大河,引水渠口在黄河南岸,而黄河一向以善淤、善决、善徙而著称,故自汴口引黄河浑水常常导致汴渠易淤、汛期易决口泛滥、汴口难以控制等不利航运的情况出现。为了保证汴河漕运的正常进行,北宋政府在建国初就采取措施,如:“太祖建隆二年(961年)春,导索水自旃然,与须水合入于汴。”[20]之后,政府对于汴河的治理从未中断。元丰年间的“导洛通汴”工程就是其中的一项重要措施。该工程自元丰元年(1078)五月提出初步规划,二年(1079)正月调查、修正,三月建立施工机构,四月动工,六月渠成,七月闭汴口通航,从规划设计和工程完工通航,历时十四个月。“导洛通汴”的过程及工程设施的利弊等,在王红、陈万卿等人的论文[21-22]中有所论述。按照王红的研究,该主体工程的具体措施可分为六点:第一,自任村沙口至河阴县瓦亭子,并汜水关北通黄河,接运河,长51里。两岸为堤,总长103里,引洛水入汴;第二,在引河上“每二十里置束水一,以刍楗为之,以节湍急之势”;第三,在汴堤两旁“为塘,渗取河水”作为补充水源。此外,还“引古索河为源,注房家、黄家、孟王陂及三十六陂高仰处,潴水为塘,以备洛水不足则决以入河”[23];第四,在“洛河旧口置水㳠,通黄河,以泄伊、洛暴涨”;第五点,“自汜水关北开河五百五十步,属于黄河,上下置闸启闭,以通黄、汴二河船筏”;第六,加固了黄河右岸大堤的广武三埽,并将之列为重点防护对象,防御广武等三埽溃决而影响清汴的主体工程——51里长的引水渠。同时,还在广武等三埽以南的黄河右岸嫩滩上,“起巩县神尾山,至士家堤,筑大堤四十七里,以捍大河”[22]。上述所提到的索水、须水以及“导洛通汴”工程中第三点所提到的古索河,皆发源于嵩山东部的低山丘陵地带,可见汴河的漕运在一定程度上利用了嵩山地区的水资源。
五丈河是京师开封通往京东地区的重要漕运河道。后周显德四年(957)四月,“疏汴水入五丈河,由是齐、鲁舟楫皆达于大梁”[24]。显德六年二月,世宗又命“浚五丈渠,东通曹、济、梁山泊,以通青、郓之漕”[25]。但因五丈河水量较小,不利于通航,宋建隆二年(961)三月,北宋政府下诏,由左监门卫将军陈承昭负责,自荥阳凿渠百余里,引京、索二水至京,于京城西夹汴河造水门,架流于汴,东汇于五丈河,“以便东北漕运”[26]。这就是后来所命名的金水河,此河是为了解决五丈河的水源问题而新开辟的一条人工渠道,后主要用于宫城诸池沼及官寺、民宅用水,对于五丈河的补给有所减弱。京、索二水均发源于嵩山东侧,索水“出嵩渚山,合洛水,积其广深”[27]。显然,五丈河、金水河也是充分利用了嵩山地区丰富的水资源。
惠民河是北宋漕运四河中仅次于汴河的重要漕运河道,它原名闵河,经新郑、尉氏等地,贯穿京城开封与蔡河相接,又经陈州(今淮阳)注入颍河,循颍河经颍州(今阜阳),至寿春(今寿县)入淮。整条运河以开封为中心分为上下两段,上段河道称闵河,下段河道称蔡河。闵河后来改称惠民河。北宋末年蔡河也兼称惠民河。宋代的闵河和蔡河究竟以何水为源?据邹逸麟等研究,闵河是一条人工开凿的河道,水源主要来自洧、潩二水。闵河当由南北濮水故道引洧潩为上源,沿着丘陵地的边缘,东北经新郑东、尉氏县西二十里,再往东北流入开封城内。由外城南面的戴楼门傍广利水门流入,东流折南,由陈州门傍普济水门流出,以下称为蔡河。当时的蔡河大体上出开封城南经范村(今开封县南范村公社)、关头(今范村南大小关头),经通许西,自下至淮阳一段,大致与古浪汤渠相同。宋代蔡河入颍口较古渠水偏西,由陈州(今淮阳)东一里南流至蔡口入颍。宋代的蔡河入颍口在今项城县北,而汉魏时代渠水入颍口则在其东今沈丘县北。[28]其中,洧水和溱水,二水“源出马岭,今在河南府永安界,号玉仙山。”[29]潩水则“出密之大騩山”[30]。作为宋代惠民河河源的洧、潩二水,其发源地玉仙山、大騩山分属于嵩山的主脉和南部余脉,依然是通过工程建设,利用了嵩山地区的水资源。
皇陵的风水关乎国运兴衰,历代帝王皆重视陵址的选定,北宋王朝亦是如此。乾德元年(963),初登王位的赵匡胤便命司天监赵修己、内客省使王仁瞻等赴巩县(今巩义)择地建陵,迁葬其父。[31]自此之后,北宋诸帝中除徽、钦二帝外,皆葬于此(表2)。
北宋皇陵位于今巩义市境内,陵园地处嵩山少室山脉之阴,坐落在比较平缓的黄土岗地北坡,地貌呈南高北低,东穹西垂之势,北依河洛,南望嵩山,面山背水。此虽与历代帝陵居高临下,背山面水相反,但却与赵宋的需求相符合。对于皇陵风水形势的描述,在《永定陵修奉采石记》中就有记载:“若乃土圭定国,卜洛处二宅之雄,地镇秉灵,维嵩冠五岳之首,风雨之所会,阴阳之所和,居然得天地之心,绰尔是皇王之宅。”[32]此外,南宋赵彦卫在《云麓漫钞》中也写到:“永安诸陵,皆东南地穹,西北地垂,角音所利如此。东南有山,西北无山,角音所利如此。七陵皆在嵩少之北,洛水之南,虽有岗阜,不甚高,互为形势。”[33]由此看来,嵩山北麓的山水形势对于北宋王朝是绝佳之地,择陵建寝于巩县(今巩义),正是利用了其山岭间所蕴藏的风水。
皇陵的修建需要大量的开采山石,从目前宋陵所遗存的大量石刻即可略窥一二。为寻得合适的开采地,负责采石的官员也是颇费工夫。据《永定陵修奉采石记》记载:“凡有名山,悉皆寻访。缑氏县(今属偃师市)南有粟子岭者,盖少室之西山,万安之东岭也,多产巨石,岩棱温润,罕与为比”[32]。其中,万安、少室二山,皆属嵩山山脉。碑文中还记载了永定陵的用石情况:“计用安砌皇堂石二万七千三百七十七段,门石一十四,侍从人物象马之状六十二”[32]。由此观之,仅永安一陵所耗费石材的数量便如此之多,要修建陵区内数量庞大的皇家墓葬群,其用石当数以万计。可见,嵩山山脉还为陵园的修建提供了大量的优质石材。
山岳祭祀,自古有之。嵩山为五岳之首,地处“天地之中”,具有深厚的政治文化影响力,一直是历代帝王封禅、祭祀的圣地。北宋时期,嵩山作为京畿地区唯一的一座名山神岳,统治者十分重视中岳的封禅祭祀活动。从历代帝王封禅祭祀嵩山的情况简表(表3)中可看出,宋代封禅祭祀嵩山的活动共有6次,而该时期的封禅祭祀活动在整个嵩山的封禅历史上,也占据重要的地位。
泰山和嵩山是五岳中仅有的两座帝王亲自前往祭祀的山岳,有确切记载在嵩山进行封禅的帝王只有汉武帝和武则天。宋代对于嵩山的封禅祭祀多采取的是遣使祭祀(表4),所举行的封禅祭祀活动皇帝本人不会亲临,则是派大臣代其前往。纵观北宋一朝,除祭祀皇陵以外,发生在嵩山地区国家层面的封禅、祭祀活动多在中岳庙和崇福宫举行。
表2 北宋帝陵及祔葬后陵简况
表3 历代帝王封禅祭祀嵩山简表
中岳庙的前身为太室祠,始建于秦,为祭祀太室山神的场所。自此之后,其成为历代帝王祭祀中岳嵩山的重要场所。为求得岳神眷顾,佑其国泰民安,北宋政府高度重视,完备礼制,曾多次对中岳庙进行修葺。北宋乾德元年(963),太祖敕有司制诸岳神衣冠剑履,派遣使者更换。乾德二年(964),太祖遣使祈雨于嵩岳。开宝六年(973),敕修嵩岳庙,下诏让所在的县令兼任庙令,县尉兼庙丞,专门负责祭祀事宜。此外,还下令所在州的负责官吏每月一诣庙,以至迁县治“近庙就之”[34]。此后,嵩山的祭祀活动被政治化,而作为当地的长官,也要定期到嵩山巡游。太宗淳化元年(990),遣使诣嵩岳祷雨。宋真宗景德四年(1007)春,真宗由洛阳返回开封途经郑州时遣使祀中岳。大中祥符四年(1011)五月乙未,诏加五岳尊号。“加上中岳号曰中天崇圣帝,命翰林、礼官详定仪注及冕服制度、崇饰神像之礼。后加上中岳帝后号曰贞明,遣官祭告。”[35]上述祭祀中岳的活动皇帝虽多不到场,而是由官员代为行使,但客观上凸显了嵩山的名山神岳地位。
崇福宫,初为太乙观,宋真宗时更名为崇福宫,增建殿阁,设专官予以管理,为宋廷所利用,是皇帝祈福佑民的重要活动场所。此在《西京崇福宫记》中有所记载:“天禧中,章献明肃皇后斥奁具,葺而治之。更宫名曰崇福,且置殿曰会元,以严后土元天大圣后之象。仁祖天圣景祐之际,永怀章圣皇帝建宝祥之殿,以奉晬容,而塑章献明肃皇后于殿之西阁。”[36]由于崇福宫成为皇室在外的御庙之一,其政治地位也得到大幅提升。同时,该处还安置着大批退隐官员,被时人认为是“惟嵩岳之外祠,实洛师之重地”[37]。由此可见,经皇家利用后的崇福宫具备一定的政治功能。
笔者跳出狭义嵩山山体本身的研究,从宏观视野出发研究北宋时期国家层面如何利用嵩山地区的自然与人文资源。依据上文论述,北宋政府对嵩山地区的资源利用可以通过“北宋嵩山地区国家层面的资源利用复原图”更为直观的表达(见下图)。
由图1可知,北宋政府是非常注重对嵩山地区自然与人文资源的利用,以嵩山主脉为中心,形成了国家层面资源利用的三大片区。在其北侧,利用其风水形势形成了规模庞大的皇家陵园区;在其南侧,借中岳所具有的深厚政治文化影响力形成了国家封禅祭祀的重地;在其东侧,依靠嵩山东出诸水的丰富水资源,形成了补给京城用水的水源利用区,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关乎国之命脉的漕运畅通。客观而言,本研究只是初步涉猎了国家层面对嵩山地区资源中的水资源、高阜土岗资源、神山祭祀资源等三个最为重要的方面,其他方面如嵩阳书院等,有等于进一步挖掘研究。
图1 北宋嵩山地区国家层面的资源利用复原图
[1]周昆叔,张松林,张震宇,等.论嵩山文化圈[J].中原文物,2005(1):12-20;1-97.
[2]张松林,张莉.嵩山与嵩山文化圈[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6(2):19-23.
[3]栾星.谈嵩岳与嵩岳文化[J].中州学刊,2002(6):109-112.
[4]杜金鹏.华夏文明之根——嵩山地区在华夏文明起源及早期发展中的地位[J].中原文物,2002(2):20-29.
[5]闫丽洁,石忆邵,杨瑞霞,等.环嵩山地区史前聚落选址偏好区划分[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41(4):624-629.
[6]鲁鹏,田燕,陈盼盼,等.环嵩山地区史前聚落分布时空模式研究[J].地理学报,2016,71(9):1629-1639.
[7]何磊.武则天.选择嵩山封禅原因初探[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5(5):48-52.
[8]程民生.宋代洛阳的特点与魅力[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5):10-18.
[9]张英俊.北宋西京地区景观资源与旅游活动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06.
[10]荆建璞.唐宋时期嵩山地区景观资源与旅游活动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07.
[11]赵长贵.明清时期少林寺与少林武术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08.
[12]陈峰.明清时期嵩山地区生态环境的变迁[D].郑州:郑州大学,2010.
[13]王延东.古代嵩山游记对当今开发的启示[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9,28(4):89-93.
[14]郭黛妲.“天下之中”的嵩山历史建筑群[J].中国文化遗产,2009(3):10-19.
[15]安国楼.嵩阳书院与二程理学[J].郑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5):123-128.
[16]鲍君惠.宋代嵩山人文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4.
[17]鲍君惠.略论宋代嵩山的隐士[J].中原文化研究,2014(2):100-102.
[18]伍耀忠,等.嵩山地质[M].北京:人民中国出版社,1992:4.
[19]周昆叔,齐岸青,主编.中华文明与嵩山文明研究(第1辑)[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66-78.
[20]脱脱.宋史:卷93[M].北京:中华书局,1977.
[21]王红,周志贞.北宋“导洛通汴”考略[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48-51.
[22]陈万卿.北宋导洛入汴工程考[J].历史文献研究,2009(1):207-213.
[23]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79[M].北京:中华书局,1995.
[24]司马光.资治通鉴:卷293[M].北京:中华书局,1956.
[25]司马光.资治通鉴:卷294[M].北京:中华书局,1956.
[26]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M].北京:中华书局,1995.
[27]脱脱.宋史:卷94[M].北京:中华书局,1977.
[28]邹逸麟.宋代惠民河考[J].开封师范学院学报,1978,18(5):64-72.
[29]朱弁.曲洧旧闻:卷3[M].北京:中华书局,2002.
[30]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5[M].北京:中华书局,1995.
[31]巩义河洛文化丛书编纂委员会.北宋皇陵[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5.
[32]乐辅国.全宋文:卷393[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114.
[33]赵彦卫,撰;傅根清,点校.云麓漫钞:卷9[M].北京:中华书局,1996:150.
[34]周密.武林旧事:卷3[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5]脱脱.宋史:卷102[M].北京:中华书局,1977.
[36]李攸.宋朝事实:卷3[M].北京:中华书局,1955.
[37]王安中.初寮集:卷4[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Songshan Mountain is a sacred mountain between Kaifeng and Luoyang in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The thesis discusses the utilization of Songshan Mountain resources from three important aspects:water resource,mountainous and hilly resource,and sacred mountain sacrifice resource.It is a new attempt to study Songshan Mountain based on the national perspective from a macroscopic view.
Songshan Mountain ; the National Perspective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 Kaifeng
K928.73
A
1674-4144(2017)-10-68(5)
薛桢雷,河南大学 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硕士研究生。
吴朋飞,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副教授(通讯作者)。
郑州中华之源与嵩山文明研究会资助项目(编号:Q2015-9)。
责任编辑:蒋亚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