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静卓
在聋校语文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美育的激励功能,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使听障学生产生良好的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感受自然美。在聋校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美的情感与美的形象的关系,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情感因素。要抓住听障学生的认知特点,营造恰当的美学气氛,激起学生的兴趣,唤起学生的激情,让他们在特定的情境中感受、认识、鉴赏、创造美的形象。在讲授《济南的冬天》一课时,教师可展示几幅符合课文描述的济南冬季山水景致的图片,让学生选用课文中合适的词语来进行图片说明。这样直观形象的教学可以促进学生会意、入境、动情,感悟到文章所营造的动人意境。再如,在讲授《五彩池》时,教师可先准备几张五彩池的图片,或播放五彩池风光的视频资料,使学生轻轻松松地进入学习情境。学生通过反复朗读,也能够感悟到文字的优美,体会到五彩池的神奇。
引导学生体察社会美。大自然的美让人产生情感的愉悦,社会生活之美则让人明辨是非、善恶、美丑。教师要引导学生体察社会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一些文章中的人物所体现出的情操美、人性美,都是滋养学生高尚心灵的绝好素材。例如《岳阳楼记》中所表现出来的忧国忧民的抱负, 可以培养学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社会责任感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博大胸怀;《游子吟》中所体现出来的感恩之情, 可以让学生体会“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的亲情;《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可以培养学生“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的节操;《邹忌讽齐王纳谏》可以培養学生善于思考的习惯;等等。
引导学生提高审美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审美的视觉,以生动的形象去打动学生的心灵,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在描写百草园时,作者写了“碧绿的菜畦”“紫红的桑葚”两种色彩,“高大的皂荚树”“肥胖的黄蜂”和何首乌“臃肿的根”三种形体,“鸣蝉长吟”“蟋蟀弹琴”“油蛉低唱”三种声音,还有覆盆子“又酸又甜”的滋味、石井栏“光滑”的质感、叫天子“轻捷”的动作等。教师在教学中如果插入视频、配以图片,就会引起学生视觉、触觉、味觉的联想,使学生在大脑中勾画出色彩丰富、生机盎然的百草园。
美育的落脚点,是让学生自己学会审美。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既离不开作品本身,又与学生主观能动性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所以,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对于听障学生来说,要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味觉、触觉、嗅觉,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涵养情怀。
针对听障学生的学习特点,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组织多样化的审美活动,借助动画、影像等多媒体对聋生进行听觉补偿,既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打破课堂教学单调的局面,又能够让学生多方面接触美的形象,感受美的特性,强化美的认识,接受审美教育。在课堂上,语文教师是美的使者,是按照美育规律来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如何在聋校语文课堂开展美育,是值得我们不断探索的。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