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格妮
摘 要:卓越教师计划是我国教育部2014年推出的教师发展新举措,对于加强卓越教师教育体系建设,加大高等师范院校对中学英语教师的培养力度,寻求和深化教师教育改革的突破口有重要的意义。卓越教师的发展是促进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方面,因此认识卓越教师的内涵,探索地方高师院校中学卓越教师的培养途径,是提高中学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
关键词:卓越教师;特征;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45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25-0137-02
教育部2014年颁布了《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教师[2014]5号)文件,旨在加强中学卓越教师教育体系建设,从中学教师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出发点,加快高等师范院校对中学英语教师培养的支持力度,寻求深化教师教育改革的突破口,从而不断提高中学卓越教师培养培训的质量。地方师范院校作为中学卓越教师的摇篮,是中学卓越教师培养的起点,对于中学卓越教师队伍的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探究高师院校卓越教师的培养模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卓越教师的内涵
卓越教师不同于优秀教师,“卓越”一词在《辞海》中的释义为:杰出、超出一般,而《辞海》对优秀的解释为:极好、出色,重点指品行和成绩方面。从释义来看,卓越和优秀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吻合,但卓越教师相比较优秀教师而言,不仅是品行和教学效果的差异,更在于卓越教师的能力水平、精神追求处于不断超越的精神层面。卓越教师不仅具有高尚的教师情怀、深厚的教师基本功,出色的教学效果,更在于永不放弃追求卓越的精神。我国教育部2010年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綱要(2010—2020年)》,并提出了卓越教师、卓越工程师等四大人才培养计划,2014年,教育部正式颁布了《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教师[2014]5号)文件,旨在加强中学卓越教师教育体系建设,加快高等师范院校对中学英语教师培养力度,寻求深化教师发展的突破口,从而不断提高中学卓越教师培养培训的质量。
卓越教师是优秀教师中的一部分,所以首先弄明白卓越教师的“卓越”究竟体现在哪些方面,是高师院校寻求培养卓越教师途径的关键,中学卓越教师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高尚的师德与爱国情怀。师德是存在于教师主体之中的一种品质和修养,是存在于教师职业内在的特有品质,具有不同于其他行业鲜明的个性化职业特征。教师职业影响面大,辐射面广,小到每一个家庭的教育需求,大到国家的教育事业的推进都和教师教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教师走上教师岗位,就应该自然地形成一种教师荣誉感,用高尚的道德情操规范自身的言行,公平地爱护每一个学生,乐于奉献,团结协作。具有不断追求卓越的积极心态和品质特征,具备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协调沟通能力。同时,教师的言行直接影响到学生正确人生观的形成。所以,教师在完成“育人”使命时,要有积极的爱国情怀,不能传播有悖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言论,更不能有消极被动的举动。卓越教师是优秀教师队伍中的一分子,不应以娱乐众生为己任,而应以引领学生群体追求真善美为天职。
2.较强的自主专业发展意识和能力。卓越教师自主专业发展指卓越教师个体在自身专业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自觉地发展意识和行为,即卓越教师自身能够根据自身专业发展现状,自觉设置专业发展方向,同时监控自身的专业发展能力,反思专业发展过程。自主专业发展意识是专业发展的源头,是专业能力形成和专业发展反思的起点,所以卓越教师应该具有自我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对自身的专业发展和教学发展有明确的规划意识和能力。
3.深厚的教育教学理论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教育教学理论是教师教学实践开展的依据,卓越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时应该将相关专业知识理论和教育学理论相结合,指导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但是,仅有扎实的理论知识是不够的,卓越教师应从自身的教学实践出发,对教学理论加以灵活运用,具有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指导思想,同时根据教学对象的变化,在具体的教学计划、教学方法等教学环节中有针对性地加以运用。
4.扎实的教师基本功。扎实的教师基本功是卓越教师立足教师职业的根本,是其区别于其他教师的重要具体表现。卓越教师群体要有突出、全面并且过硬的教学基本功,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具有突出的口才、先进的教学理念,而且最为重要的是教学过程中思路清晰、逻辑缜密、重难点突出,教学效果明显,深得学生的喜爱和同事的赞誉;卓越教师的“卓越”不仅体现在教学过程中的游刃有余,同时对于班级管理、科研工作做到井井有条,精益求精。
5.永不放弃的终身学习能力。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学生已经实现“一机在手,无所不知”的现实,所以作为教育新一代的卓越教师,要具有终身学习和永不放弃的职业精神,否则卓越教师的权威和光环很快会消失。互联网对于教育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卓越教师在“互联网+”背景下,要具有求真的信息素养、更强的职业认同、良好互动的师生关系、善于调控和反思的职业追求精神。同时,卓越教师能够以“学习型教师”为理念,推动自身的发展。
卓越教师是在普通教师、优秀教师、专家型教师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高尚的教师情怀、宽厚的专业知识、扎实的教学理论、深厚的教师基本功和永不放弃的终身学习能力的教师群体。在走向卓越的过程中,卓越教师逐渐形成教学有思想、教学有风范、做人有魅力的教师品质。
二、地方高师院校卓越教师培养模式探索
地方高师院校是卓越教师队伍建设的源头,所以探索其卓越教师培养模式对于卓越教师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高师院校可以采用CDIO先进教育理念,即坚持育人为本和实践取向的理念,强化实践环节,加强人才修养和基础知识、实践能力训练,注重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实现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运作(Operate)四者有机结合,同时结合中学卓越教师队伍的现状,寻求中学卓越教师队伍的培养途径。
1.推行本科生导师制度。在高等师范院校,师范类专业推行本科生导师制度。师范专业1—3年级学生平均每10名学生配备1名指导教师,指导教师由教学经验丰富,并长期关注中学教育教学发展的教师担任。指导教师的主要职责是指导师范生的专业发展方向,开展相关教学科研项目训练,带领学生深入中学课堂教学等。指导教师需要定期检查学生备课、讲课练习情况,并针对学生的课前准备、课堂授课等环节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及时指导,帮助学生提高教学教學能力与水平。与此同时,指导教师要不定期指导学生深入中学进行相关教研活动,通过不断与中学教师、学生的交流,深入了解中学教学现状,及时发现目前教育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并能结合所学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在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提出切实有效的解决思路,从而将师范生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
2.加强师范生教师基本功训练。在师范类专业加强教师基本功训练,使得教师基本功训练成为师范生日常学习的一种常态。在课程设置上,在加强教育学、心理学、中学教学法等必修课程外,设立语言表达艺术、三笔书法等选修课程,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与专业修养;院系结合专业特色开展每日课前一讲,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不定期的举办演讲比赛,辩论比赛,主持人大赛等一系列活动,充分锻炼学生的言谈举止、临场应变等教师基本能力;加强实习、实训以及总结工作,特别是实习前专门组织具有相当教学经验的教师担任教育教学集训,从教案设计、教学环节、板书书写等各个方面全方位训练学生的教学技能。
3.注重实习实训环节。教育实习是师范生真实体验教学各个环节和教学专业训练的一种实践形式,是师范教育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实现培养目标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高等师范院校应高度重视实习实训环节,教务部门要制定详尽可行的相关文件,使得师范生教育实习、实训落到实处。对于接受实习的师范生,学校管理相关部门要结合各专业的特点,委派认真负责的集训教师全权负责师范生实习前的训练,解决学生在实习期间可能遇到的实际教学问题,并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使问题得以及时纠正;在实习期间,指导教师要实时跟踪,和学生交流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系统性地进行指导;在实习实训结束后,师范生的指导教师和相关教育管理部门要做好实习归校后的实习总结反思环节,使师范生的教育实习的工作得以有效落实,学生的教学水平与能力能够得以切实有效锻炼。
4.引导开展科学研究训练。卓越教师的发展不仅是教学能力的体现,同时还反映在科学研究的态度和能力发展上,所以指导教师和相关院系要引导和鼓励师范生积极参加国家—省级—学校三级科研训练项目,通过科研训练活动使学生的学科视野得以开拓,能够帮助学生触及学科前沿领域,有助于师范生增强学科自信力;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级竞赛,特别是师范生技能大赛等各项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仅促使学生巩固教师基本功,同时能够有效促进师范生教学、科研以及人际关系等各项能力的提高。
综上所述,卓越教师是教师队伍中最优秀的教师群体,他们具有高尚的师德与爱国情怀、很强的自主专业发展意识和能力、深厚的教学理论、扎实的教师基本功和在互联网时代下的终身学习能力。所以,作为卓越教师发展源头的高等师范院校,在本科生中推行导师制,加强师范生教师基本功训练,注重实习实训环节,并且开展科学研究训练。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使得师范生具备卓越教师基本的品质和能力,为以后卓越教师的形成和发展储备力量。
参考文献:
[1] 李芒,等.“互联网+”时代高校卓越教师的核心特征[J].中国电化教育,2017,(1):39-44.
[2] 高闰青.卓越教师“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J].课程·教材·教法,2015,(7):115-120.
[3] 赵姝.基于大数据的卓越教师培养路径探析[J].电化教育研究,2017,(1):47-52.
[4] 刘金梅,张莉.卓越中学英语教师培养的实践探索[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4):126-129.
[责任编辑 刘 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