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晶晶
安徽三联学院综合办,合肥,230601
阅读方式转换下书籍设计的感官体验研究
徐晶晶
安徽三联学院综合办,合肥,230601
为了引发人们在阅读方式转化下的今天对书籍设计中感官体验的关注,从感官体验的相关概念入手,结合书籍设计的各要素,分析了视觉、触觉、听觉、嗅觉、味觉等内在的感官体验内容,阅读方式和设计思维,通过与心理学和美学的交叉性研究,从根本上把握设计的感性思维。由于不同的设计带给读者的感官体验相同,文章通过一定的案例结合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的审美心理、阅读心理、购买心理、典藏心理,以及对如何营造书籍设计的感官体验做了一定的探究。
书籍设计;感官体验;读者心理;阅读方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以及人们观念的转变,书籍的设计在创作上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文章通过对书籍的发展、感官体验及阅读者心理等方面进行分析,使读者对感官体验以及如何感受到书籍设计的感官体验有了一个明晰的了解[1]。书籍设计应该在注重平面效果的同时,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与书相互影响和作用,从而产生感官上的体验。设计师在准确传达书籍知识文化等信息的同时,更要巧妙地利用书籍设计特有的艺术语言,更好地实现书籍的使用价值和艺术价值。
书籍的本质是阅读,它又是人类思想的物质载体。我国的书籍设计有着悠久的历史,甲骨文时期的龟壳、古代时期的竹简以及近现代时期的线装、平装、精装等等,这些设计形态都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人的阅读习惯。
1.1 书籍的演变历程
书籍最早出现是记录文字的载体,而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可是,想像现在的纸张一样连续翻阅却很难实现。后来雕刻在青铜、玉器、陶器上的文字,也都未出现装帧。直到以竹片形式出现的简册,书籍设计艺术才开始崭露头角。由于古代人们的知识和文明的进步,对书记录的容量也越来越高,于是又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记录形式,自纸张和印刷术发明以来,中国书籍设计始终走在世界的最前面[2]。书籍装帧开始突破传统的线装模式,甚至一部分书籍已改变传统的印刷和阅读的方式。新文化运动以来,书籍设计还在色彩和造型等方面有了巨大的改变。
信息时代的今天,各式各样的新兴媒介出现在日常生活中,随着互联网技术和电子技术的高速发展,传统的阅读方式也逐渐发生着巨大的改变,这对传统印刷行业是一个全新的挑战。书刊界、报界、电子和音像出版界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于是电子书以成本低、传播效率高、无需印刷、绿色环保、快捷方便等一系列的优点,迅速融入到了人们的生活中。但是电子书并不能完全取代传统书籍,人们仍然对书籍设计有更高的要求,对感官刺激与精神体验的诉求使得书籍作为特殊商品的角色日益明显[3]。
1.2 感官体验
感官体验是指眼、耳、口、鼻、身等器官感受到外界事物刺激产生的反应,是一种最基础且最直接的体验方式。体验与人的感官密不可分,从人体工程学来看,体验是一种情绪,而这种情绪需要人的感官来传达[4]。书籍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人们对书籍设计的要求也就更高,设计师要打破单一的视觉局限,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全方位、多层次地开发感受带动情感的变化。
如今在这快速发展的社会,书籍也避免不商业化,成为特殊的商品。大多的书籍设计更多从营销角度出发,高科技的发达使一味地追求视觉上的冲击力转变为包括材质、形态、印刷工艺等不同手段在内的全面的整体工程,书籍设计的感官体验不仅包括感觉,还有知觉和情感等成分的参与。从知觉上来说,可以通过色彩、形态、声音、气味、质感等角度来创新突破,使之与读者产生感官层面的刺激;其次也可以通过设计过程进行参与,邀请读者在场景、动作上得到实践层次的互动。相对传统书籍设计而言,体验设计就是更加注重情感的部分,使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有更积极的情绪。一种恰当的材质选择就可以使其产生愉悦舒服的感受,从而影响其阅读的感受。比如电子书等这类新型书籍的出现,使得传统书籍中需要加注更多的情感和成本才能真正达到“以人为本”的设计手法。
由于人们对精神和心理上的诉求,设计师们在对书籍进行设计的时候,也要使读者在阅读中得到不同心理的满足,如阅读心理、审美心理、购买心理、收藏心理等等。
从包豪斯提出“以人为本”的理念之后,大多的设计师便开始坚持以人为中心,设计为人服务[5]。而书籍设计也从古至今,脱离了单纯的技术层面,更加关注读者的情感和心理感受。
2.1 感官体验下的审美心理
所谓审美心理就是指人们对美的欣赏、美的看法以及对美的评价。具有美感的东西会让人产生愉悦、快乐和满足的感觉,是人的本能反应[6]。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审美的高度也越来越高。如何通过书籍设计的感官体验来更加突显书籍的美观程度呢?
当然最引人注意的往往是书籍的形态和封面,在琳琅满目的书架上能够引起读者的注意力,又要读者拿到书后愿意继续欣赏,这对书籍形态和封面的要求就相当高[7]。不仅要有视觉上的美观又要恰当地传递书中的内容;既要正确表达文章内容又要充分利用材质表现美感;在原有的传统文化上创新、突破,同时借鉴国外优秀的文化。从而进一步满足读者的审美需求、引发读者的遐想。面对不同的人群要采用不同的表现手法,不仅要配合书的内涵风格又要符合适读的年龄(图1)。每个方面的探索都是对书籍整体的提升。例如由纸板材质制作的唱片元素封面,一本由adidas与著名DJ联手对出的书籍,给人以强烈的视觉感受(图2)。
2.2 感官体验下的阅读心理
阅读心理是指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的情感变化及心理现象,是书籍设计中文字、插图等排版方式在阅读中带给读者的感受。电子书籍以一种新的阅读方式出现也让人们感受到了高科技的阅读快感。
在阅读过程中,版式设计和材质的选用是决定读者阅读心理的重要因素。版式设计的感官体验要满足读者的阅读习惯,例如以前的人们习惯从右往左阅读,而现在人们更习惯于从左往右阅读,这也是视线流动的客观规律。而简洁、清晰的排版更容易让人们一目了然文字表达的内容,在适当的位置配合图形,更能准确地传达书中的主题。另外,材质的好坏也是人们能否继续阅读下去的原因,而一些好的书籍设计利用材质特殊的肌理又刚好满足了读者在翻阅过程中所产生的小惊喜[8]。
2.3 感官体验下的购买心理
在经济发达的社会背景下,书籍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其最终目的还是销售。购买心理是指能够引导人们购买某一品牌或商品的心理。不同的书籍有不同层次的读者,读者又因为知识背景、社会地位、文化程度的不同购买能力也有所不同,这都是设计师要考虑的因素。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质量提高,购买力也逐渐增强,但城乡人均收入差距依旧很大,仅靠外观和色彩上的视觉冲击力在如此激烈的书籍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的年代已经过去了,更多的是要靠创新和高科技手段,当然也不能忽略审美心理。创新是设计中必不可少的宝贵财富,一个具有创意的书籍设计再加上高科技的融入,不仅起到标新立异的效果,还能拥有传统书籍无法具备的功能特征。现如今创新和高科技被设计师们广泛应用,例如各种各样的儿童书籍,发声的学习书、配乐的故事书、闪烁的识字书等[7]。
最被大家所接受的电子书,由于价格低廉、携带便捷、观看方便、信息量大,所以更多的人们开始转换于这种阅读方式。而设计师要做的便是切合读者的购买心理、设计出让读者觉得物超所值的书籍、符合他们的消费水平,才会使更多的读者购买。
2.4 感官体验下的典藏心理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不仅要求物质上的满足更开始追求精神上的满足。一些稀有的书籍被拍出高价后,收藏与赠送书籍成了书籍设计的另一种要求。书籍不再仅仅只是阅读,也可以以欣赏、装饰、收藏、品味等形式存在。
作为礼品和收藏的书,它的设计必定精美有内涵。这类书籍工艺可以繁复一些,材质也会给人以尊贵感。有一些书用特殊的材质作封面,如纺织品类的材质常被一些名贵的书籍选用封面,色彩绚烂、质地优雅,具有一定的民族特色和中国元素。例如,《宋 淳化阁帖》(竹盒宣纸 最全本)(全十一册)和柏杨版《通鉴纪事本末》套装是现在热门的图书网站上抢购收藏的书籍(图3和图4)。
书籍设计的最终服务于人,因此只有围绕“以人为本”的理念进行的设计才能让书籍拥有永恒的生命力。
3.1 营造书籍设计的视觉体验
一本书给读者最直接的感受即书籍设计的视觉体验,视觉体验是书籍整体设计要素带给人们的视觉感受,封面是视觉体验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一本优秀的书籍设计,其封面必定引人入胜,使读者产生美感增加读书的兴趣。它通过对图形和图像、材料、工艺等元素组合,来表现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使读者在不知道作者也没看内容以前就对书籍有初步的了解。其次封面的表现形式也可以有很多。“留白”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设计手法,制造一种空间上的虚实假象,让读者自己去感受书籍所要传达的信息。另外,利用视觉上的感染力,让读者留下深刻的记忆,丰富和增强书籍设计中视觉传达的内涵和持续力,从而推向更高的审美境界[9]。
概念书的出现在设计理念上又是一种创新。所谓“概念”,就是在体现物象的本质和内涵的基础上,形态打破传统形式,用全新的视角和思维来表现。在我国,概念书还处于起步阶段,但还是有不少精彩的作品。例如,有一种成套的书,从外观上看是一座座连绵的山峰,而其实是由一本一本的书组成的,固然这套书就是介绍山的(图5和图6)[10]。
3.2 营造书籍设计的触觉体验
触觉就是读者的肌肤在接触到书籍的时候所产生的感觉,如软硬、冷热、凹凸等比较真实直接的感受。触觉体验是让读者真正参与进来的感官体验,这种微妙的互动更加注重读者的心理感觉。
由于材质、肌理的不同带给人们的感受也不同。不能一味地追求奢华而盲目选用特殊纸张,而应该根据实际需要与审美来选择适当的材质,再根据特殊的工艺加工制作,恰如其分地反映出书籍的主题和内容,使读者产生亲近感。所以,要认真对待材料的选择与工艺的技术所产生的不同效果,会达到意想不到的结果。
在随处可读电子书的时代里,本身阅读的过程中就是一个不断触摸的体验过程。在高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书籍设计面对日益丰富的媒介时,更应该主动、积极、自信,充分发挥材料与工艺结合的同时,也可将高科技融入到传统的印刷界。例如,迪士尼公司出版的一系列儿童书籍,有的将小型发声琴植入书中,在熟悉的动画角色带领下触摸琴键,学习钢琴;有的则配有发声装置,手指触摸到书中哪里,故事就讲到哪里。让儿童与书籍直接产生互动,有利于开发儿童的智商[11]。
3.3 营造书籍设计的听觉体验
书会说话吗,书本身不会说话。可是我们却听到并且感受到了它的声音,在翻阅的过程中书会发出声音,设计者把作者要传达的话放在设计里,这两种设计交汇在一起说给读者听,当然也可结合一定的高科技创造出更加美妙的书籍。
利用高科技的发声装置,可以营造不同感觉的听觉体验。比如,集合语音合成、图像识别等技术,经过点读笔来还原声音形成有声图书,这种有声图书的发展前景是十分可观的,经过特殊处理所绘制的图画,即点即读,把学习变成玩游戏,寓教于乐[12]。
翻动书页,纸张会发出声音。不同类型的书,由于书的材质不同,在打开和翻阅的过程中材质所发出来的声音也都是不同的。针对儿童这一特殊消费群体,往往通过巧妙的设计与书中情节相结合,采用适当的材料表现,在拉、点、翻、抽等互动参与下能发出不同的声音变化,无论是娱乐型还是学习型的书籍,都抓住了儿童的天性,以满足读者的特殊需要。
3.4 营造书籍设计的嗅觉体验
当人们闻到花香就会感觉快乐;嗅到美食就会口生涟漪,这就是嗅觉的魅力。有人说,嗅觉是最具有记忆力的。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嗅觉具有感情的特性”,它能带你回味人或物等,并产生感情的反应。而书也会因为材质及印刷工艺的不同,气味也有所不同。
几乎每本书都有它固有的味道,在书中添加香料对于印刷行业已经是很平常的事,很多的书中还有带有香味的卡片并以此来吸引顾客。如今很多类型的书籍会在印刷油墨中会添加少量安全的芳香剂,制作成为芳香油墨,利用不同的芳香油墨制作出不同香味儿的书来吸引读者阅读。在翻书的时候这些气味就会散发出来,对其产生记忆。
3.5 营造书籍设计的味觉体验
食物在口腔内对味觉器官产生一定的刺激的感觉就是味觉。味觉,是眼看、鼻嗅、手触、耳闻、心读所共同给读者带来的“味觉”。这里的“味觉”,不单是感官上的刺激,更强调书籍的“品位”。
书籍设计的味觉体验并不是说真的将书籍放入口中品尝,而是根据其中的视觉形象引发联想。例如美食类的书籍就常用图片来营造读者味觉上的联想。另外,不同的设计及材质也给人带来不同的味觉体验。例如透着十足中国味的中国宣纸材质、书法的表现形式,而直线条、玻璃镜面材质则会给人西方设计的现代感。
生活中所谓“观其色而知其味”就是在说色彩传达味道的能力。不同的颜色给人的味觉体验也不同,比如:当你看到绿色,就能得出“酸”;看到红色,就能得出“甜”;看到黑色,就能得出“苦”等。因此,书籍设计中好的色彩感受,会触动读者的味觉体验,使之仿佛置身在与世隔绝的桃花源境中品味书中韵味,这便是一本好书的味道。
人的需求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尊重需要及自我实现五个层次。人总是在不断满足后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因此在书籍设计中融入各种不同的体验元素也是必然的发展趋势。
时代在变革,书籍设计者也更应该变革,应更新创作理念。现代社会的人们大多喜欢“求关注”即更多的享受互动和趣味。首先是阅读形式的互动化。例如,把书籍内页不全部裁开,这样每当看完一页,需自己动手裁开下一页,既是互动也会有所期待和惊喜,带动读者参与性和好奇心。互动的翻阅形式能够使原本枯燥的书籍变得有趣起来。其次是阅读内容的立体化。通过现在日渐成熟的3D打印技术等可制作出的3D效果的书籍,使之立体化,更直观。或是部分计算机软件技术,可制作带有立体的图画影像,并兼顾内容与装帧形式,创造身临其境的三维视觉空间。最后则是阅读体验多样化。丰富多样的阅读体验给读者带来丰富的兴趣和自信心,也能满足读者生理、心理等知识需求。
随着科技的进步,经济水平的提高,不仅印刷材料和印刷工艺不断创新,也产生了带声音、气味的书籍,以及概念书、电子读物等诸多种类。虽然电子书籍在便捷的途径上给从古至今的阅读方式带来了不小的影响和冲击,但并不代表电子书籍会消灭传统书籍,多种形态是可以并存互荣的。电子书籍作为一种新兴的载体,在使用上更加便捷多元化,也是帮助人们获得知识的另一主要途径。但无论书籍设计在未来如何改变,始终注重“以人为本”的理念及形式和内容的完美结合,永远是书籍设计艺术追求的最高境界。
科技的进步与创新,带来了新媒体科技的发展,也逐渐在改变现代人的阅读习惯及品位。然而书籍设计的最终目的还是围绕着“人”进行服务,书籍设计应创造出更加以“人”为本的作品。创造书籍之美必先了解书籍所传达的原意与本质,掌握书籍的设计规律及读者心理。所以,本课题旨在掌握这些原有的宝贵资料的基础上,运用特殊的心理产生的感官体验来研究出成果,进一步发现和拓展设计领域的感官体验现象研究,创造出一研究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在新的经济形势下,未来图书的设计、创作和发展如何满足心理、生理、社会等诸方面的需要,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互动、体验、趣味将成为图书创作的新趋势。
[1]吕敬人.书艺问道[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35
[2]丘陵.书籍装帧艺术简史[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142
[3]吕敬人.吕敬人书籍设计教程[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05:50
[4]张粗翔.感觉、情绪及其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170
[5]潘小庆.书籍装帧[M].南京:江苏艺术出版社,1999:86
[6]赵江洪.设计心理学[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325
[7]王丽佳.图书封面设计的视觉心理研究[J].美术大观,2007(5):18-21
[8]邓中和.书籍装帧创意设计[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256
[9]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孟沛欣,译.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8:152
[10]张捷.现代书籍装帧设计的审美特征[J].美与时代,2009(6):42-45
[11]梁徵琳.超越平面的艺术:儿童图画书设计中的多感官体验构建[D].南宁:广西艺术学院美术学院,2011:12-16
[12]张绍军.童书的装帧创意及印刷工艺的实现[J].出版与印刷,2008(2):25-28
(责任编辑:刘小阳)
A
1673-2006(2017)09-0089-04
10.3969/j.issn.1673-2006.2017.09.021
2017-06-18
徐晶晶(1990-),女,安徽合肥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艺术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