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海钟
卧霞居论画
文/林海钟
钱塘画,南宋画也。南宋偏安一隅,故其画后人亦不齿。西湖歌舞误国失国,其画略之可也。
入元无士夫,故文人隐于山林,不得己而为之,画意淡疏不敷色,故而倪黄辈出。元人无丹青彩画,失国之人焉有彩画耶?丹青之法因之隐去,虽有彩画皆故国情怀也。士夫不出故文人出,因之文人画兴也。
靖康之变,天下文士尽归钱塘。画家传有李唐遇萧照之故事。天下名士荟萃西湖,故丹青萌发,画家辈出。李刘马夏作江南西湖山水,时出新意,乃作家画也;又有行者画,皆高僧参禅所契,天马行空,挥洒有无,一举之下有开山之力,一顿之间有雷霆之势,挥出之际有闪电之姿。画意至此得空名有无之相,无迹可寻。
北宋人有相,钱塘人则化有为无,无相精灵正可谓钱塘画意也。后有青藤、个山人略得其意。
有序,用笔有序,布置与图构有序也。
由一起,所谓一画也。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故其意为生发,生生而发,其玄机之妙,在乎用笔(浓淡干湿快慢)。点画披离,变化无穷,所谓无尽藏也。
其意化作构图布置,由近及远,亦为生发。生发而变,变而转,转而回。开境而见,见境而合,开开合合,亦无尽变化也。
众境相生,生而减,减而生,起境止境,幻生幻减,此画之无穷境也,故知用笔构图与布置一也。
一笔画,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法生而成万法。
禅家示参:万法归一,一归何处?一,何者?心也,心者,空明圆满,无尽藏也。画意出之,画法变幻,形象无尽,然终有法应之,应者即笔也,张彦远云,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笔应万象,故万象归一,一即笔也。笔下神变终是一画,相生相应,笔笔生发,乾坤尽在斯矣。而其一画归乎于心,心境万象终是一戏。心亡则见空明澄净、圆满无相,而万境生于其间,故为戏。在言则为戏言,在画则为戏画。笔墨游戏,神通变化可通神明,实与禅家无异。笔墨禅、画禅者正是谓此。吾钱塘画与此相契,其意传出神仙境界。东瀛曾见雪舟等扬画作,实出我钱塘画意。神思妙想无迹可寻,或一举直下,或一入回转,或急或缓,或松风或奔雷,种种相皆为一戏,无可无不可,皆心之所幻。幻戏而心境不动、不执不迷,禅家画,真画也。
境界,现代语称世界可也。笔境,即笔中世界。山水画境,即山水世界相。
山水画之境界,宋郭熙林泉高致云,山之形状,所谓岭、峦、峰、岩、岫等,乃山之形。而观其境,有所谓三远也,高远、平远、深远。
林海钟 春有百花册17cm×12cm×8 纸本 2017年
高远则峰峦突兀入云端,有逼迫之感;深远则幽深晦暗,有谷中冷冷之气;平远则缥缈虚淡,平易中有淡然卓立之意。而以平远最高,其格如倪高士,而三远又合作一图,各显其象,此乃山之境。
而水之境则为韩拙所创,有阔远、迷远、幽远之境,亦乃钱塘西湖之境。
山水,大物也,故目有所不及。宗炳所谓昆仑山之大,瞳子之小,故其形莫睹。目之所见皆为局部,或高或低,或左或右,皆不正之视。而其真形者,则需综观而遍游、思维之致才可达也。
得山水真境需观自然山川,师造化也。以受观达识境,石涛上人言受与识即此。亦可返之,以识观思维妙想返照眼目,再以眼目证实境而得山水之妙境也。会此二法,亦可得山水画诸境。
相间法,繁简、虚实也。相间之法,山水画中境象繁复,树木、山石、河川、溪云,无不相间,故因相间而有序。形之大小、高低、起伏无不如此,乃画之理数,必然之规律。
童中焘先生传潘天寿论中国画八字真言:虚虚实实,实实虚虚。真乃画中至理也。山水画位置之开合,开开合合,合合开开。用墨之法浓、淡、枯、湿,有浓淡相间,枯湿相间,黑白相间。用笔亦是如此,有轻有重,有提有按,轻重提按相间,下笔时而飞动有曲折婉转,故有时而疾缓顿趋之节奏变化。由快入缓又转急速,此亦可谓相间也。
故画山水无非相间法。知此相间法,可谓宇宙在手,造化由心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