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 宇,龚大春,刘圣波
(三峡大学生物与制药学院,湖北 宜昌 443002)
奈达铂结合多西他塞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效果观察
龙 宇,龚大春,刘圣波
(三峡大学生物与制药学院,湖北 宜昌 443002)
目的分析奈达铂结合多西他塞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效果。方法 择于我院2016年4月~2017年3月治疗的80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平均分为两组,分别是参考组和实验组。实验组患者采用奈达铂结合多西他塞治疗,参考组采用顺铂结合多西他塞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实验组治疗有效率为50%,参考组为45%,两组差异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概率:呕吐12%、食欲不振18%、肾脏损伤3%;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概率呕吐40%、食欲不振47%、肾脏损伤35%,两组对比差异符合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奈达铂结合多西他塞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与传统的顺铂联合多西他塞治疗无差异,但是在不良反应方面实验组明显优于参考组的治疗方案。
奈达铂;多西他塞;临床疗效
本文择于我院2016年4月~2017年3月治疗的80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具体研究奈达铂结合多西他塞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医学实践疗效。
择于我院2016年4月~2017年3月治疗的80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平均分为两组,分别是参考组和实验组。参考组40例患者,男性25例,女性15例,平均年龄(52±2.3)岁,腺癌8例,鳞癌25例、腺鳞癌7例;临床中29例Ⅲ期,11例Ⅱ期,胸膜肺内转移22例、锁骨上淋巴结转移22例、脑转移3例、肝脏转移5例、骨转移28例;实验组40例患者,男性22例,女性18例,平均年龄(53±2.1)岁,腺癌10例,鳞癌22例、腺鳞癌8例;临床中30例Ⅲ期,10例Ⅱ期,胸膜肺内转移25例、锁骨上淋巴结转移20例、脑转移5例、肝脏转移4例、骨转移26例。根据以上基础资料对比可知,两组病患无论在年龄、病症分类、转移情况等一般资料方面均无明显差异(P>0.05),存在可比性[1]。
治疗前,给两组患者口服地塞米松,8 mg/次,12小时1次,连续服用3天。之后给综合组患者奈达铂联合多西他塞治疗,奈达铂100 mg/m2,静脉滴注,第1天,三周重复1次;多西他塞75 mg/m2,静脉滴注,第1天,三周重复1次。参考组患者顺铂联合多西他塞治疗顺铂80 mg/m2,静脉滴注,第1天,三周重复1次;多西他塞75 mg/m2,静脉滴注,第1天,三周重复1次。按照患者实际情况在化疗2~3疗程后分析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化疗期间,患者每周进行血常规、肝肾功能检查,在治疗前进行CT、彩超、心脏功能检查。
本次研究运用SPSS 16.0数据包开展数据分析,计量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即百分率(%)表示,并通过t检测;通过x2检验,若P值低于0.05,代表具有统计学意义[4]。
实验组患者完成3疗程治疗32例,2疗程8例;参考组患者完成3疗程治疗28例,2疗程治疗12例,两组差异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治疗有效率为50%,参考组为45%。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n)
实验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概率:呕吐12%、食欲不振18%、肾脏损伤3%;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概率呕吐40%、食欲不振47%、肾脏损伤35%,两组对比差异符合统计学意义(P<0.05)。
肺癌已是当下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恶性肿瘤,发病率一直在上升,并且许多患者在诊治时就已经是肺癌晚期,没有了手术治疗机会,只能采取化疗治疗。奈达铂作为铂类二代抗癌药物,机理与DNA结合,控制DNA的复制过程,组织细胞分裂,形成抗肿瘤效果。多西他塞作为紫杉类抗癌药物,作用聚集在促进微管蛋白的结聚与聚合,促使形成稳定的非功能微管蛋白,控制癌细胞分裂与增殖过程。综合本研究表明,奈达铂结合多西他塞针对不良反应状况显然更有疗效,具有临床应用和推广意义。
[1] 韩 强,冯崇元,房立华.奈达铂联合多西他赛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78例临床观察[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7,(07):1231-1233.
[2] 朱瑞霞,吴晓阜,刘思海.多西他赛联合奈达铂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效果[J].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15,(11):1336-1338.
[3] 朱庆华,张国兵.多西他赛与奈达铂联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15,(20):89-92.
[4] 房 丽,王红阳,王轶楠,马守东,王玲玲,刘卫东,郑海荣.奈达铂联合多西他赛同步放化疗治疗老年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临床疗效观察[J].临床肺科杂志,2014,(08):1480-1484.
[5] 林秋菊,罗 健,江 旭,李文慧,张 敏.奈达铂或顺铂联合多西他赛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观察[J].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14,(11):1337-1339.
R734.2
B
ISSN.2095-8242.2017.051.10074.02
本文编辑:吴 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