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多
(渤海大学教育与体育学院,辽宁锦州 121013)
我国高等教育资源建设的挑战与发展趋势
——近四年地平线报告分析
☆ 徐多
(渤海大学教育与体育学院,辽宁锦州 121013)
地平线报告是由美国著名的研究机构新媒体联盟所发布,旨在确定和描述有可能在未来的五年内对全球范围的高等教育产生广泛影响的新兴技术以及在此基础上引发的高等教育主要发展趋势及关键挑战。近几年对于地平线报告的解读和分析主要集中于报告中所提及的几项新兴技术,而在报告中占据一定篇幅的趋势和挑战往往解读较少。技术与教育的融合,在一定基础上也会影响着教育资源的建设和发展趋势,因此,本研究希冀通过对其近四年的报告中提到的24项主要趋势和关键挑战进行分析,为我国高等教育资源未来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高等教育资源建设;地平线报告;发展趋势;挑战
《新媒体联盟地平线报告》(下文简称《地平线报告》)是由美国著名的非盈利性研究机构新媒体联盟(NMC:New Media Consortium)组织发布,每一年的《地平线报告》都会预测在未来的1-5年期间将影响高等教育领域教学、学习以及创造性探索的新兴技术,以及新兴技术应用于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和带来的挑战[1]。从2011年开始,地平线报告的翻译版开始在国内的各类期刊杂志上发表,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内学者、一线教师以及各领域研究者的关注,其蕴含的价值也得到广泛的认可。研究者将视线集中在报告中提到的关键趋势、面临的挑战以及关键技术等方面,并进行深入的研究。从2014年起,NMC着重将关键趋势和重大挑战进行了详细划分,这也使得报告在年份和层次上有更加明显的趋势和倾向。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可以为我国高等教育资源未来的建设和发展提供更明确的方向,同时对于相关政策的制定和调节也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趋势旨在反映事物发展的动向,无论是在高等教育领域、基础教育领域以及其他方面,《地平线报告》每个年度的各项版本中都会列举出相应的技术类型,同时这些技术也都与时代特征密切相关。在此基础上,报告还积极关注了这些技术的发展趋势以及在高等教育应用中面临的困难。为了更好地理解所处时代的特征,咨询委员会从多个角度进行广泛调研,例如:当前已有的文章、访谈、报纸、最新研究文献,通过对搜集到的内容进行整理和选择,界定当下对教学、学习以及创造性探究产生影响的发展趋势并排序。再进一步对提出的众多趋势进行详细说明,然后根据它们未来五年内会对高等教育产生影响的重要程度进行排序[2]。从2014年的《地平线报告》开始,将发展趋势按照三个层次进行划分,分别是近期趋势、中期趋势和长期趋势,并对应地将成熟发展的年份定位在1-2年内、3-4年内及5年以上。图1整理了近四年的趋势情况。
图1 近四年主要趋势
笔者结合相关内容,对四年24项趋势进行整理,得出如下结论。
混合学习始终是各领域关注的重点,随着在线学习的不断发展,混合学习将面授教学和在线学习更加有机地结合到一起,相互补充、相辅相成,这也使得对混合学习的相关研究也在不断加深,因此,这项趋势一直以来都处在进行时和发展成熟的边缘。混合学习的方式在高等院校不断的应用中加以深化,同时给予了学生更多机会实现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3]。这种学习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不断地促使学生的角色发生转变,从传统的知识消费者逐步向创造者的身份进行转换,使得学生自主的形象更为丰满。
量化学习也可以理解为学习测量,这一趋势经历了中期到短期又到中期的趋势转变,不仅说明该项趋势的重要性,同时也说明其在不断探索的同时也遇到了一定的问题。随着大数据以及云计算等名词的出现,数据的分析和存储得到进一步的关注。数据挖掘软件的功能日渐强大,如何统计和利用这些数据并与评价方式相结合也在不断的试炼中加以完善。移动学习和学习管理系统在融合中不断地取长补短,给予了可视化软件极大的空间来进行数据分析,不仅能够利用多维度和便携式的方式描绘学习,同时也能从数据中揭示学生的行为,推测出如何促进他们的学习的具体措施和具体的学习收获[4]。
学习空间的重构在2015年成为近期趋势,2016年成为中期趋势,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空间重构的重要性和困难性。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方式和各类媒体在学习中的参与必然会促使教学配置的改变,更加适应于主动学习的空间设计也成为各高校在资源配置上的关注重点。“智慧教室”和“智慧校园”的概念不断深化到高校的资源配置中,以期更深层次地满足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的需求。高等教育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课堂讲授模式,逐步向不仅注重知识传授更加注重过程的方式转变,并且在教学中更多地融合了实操场景,有些院校的教室里已经开始出现类似于现实世界的工作和社会环境,以促进有机互动和跨学科的问题解决[5]。
这里的合作不仅指简单的协作,而是更高层面的学校和资源上的合作和共享。学术孤岛的形式在各高校的努力中正在不断消亡,以高校联盟为形式的合作也在不断的壮大中。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是各领域关注的重点,高校作为培养创新人才的主要阵地,必须架构出相应的环境和设施来激发学习者的创造力和创业思维[6]。创新人才不仅要具备必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需要自信、激情和敢于冒险的精神,而且要掌握一套创新的思维、流程和方法。高等教育中学生创新精神的培育不仅需要以人为本、开放、积极向上的态度,同时还应有明确的内容和目标作为导向、有效的方法和手段作为支持、切实可行的实施计划作为统筹,有利的环境和条件作为保障等[7]。
技术发展与教育之间必然会产生一定的冲突,而所谓的挑战则是指技术与教育融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只有对这些问题进行充分认识,并通过不断地努力解决,才能使得技术在教育中发挥得更加完善,也使得教育的发展更加前卫。从2014年开始,《地平线报告》将技术在高等教育中面临的挑战分为三大类:“可解决的挑战”指的是我们了解并知道如何解决的挑战;“困难的挑战”指的是有所了解而且有机会解决的挑战;“艰巨的挑战”则是极其困难的、甚至难以界定的、并需要进一步分析才有可能解决的挑战[8]。笔者整理了近四年的各项关键挑战(如图2)。
图2 近四年关键挑战
从近四年的报告中可以看出,可解决的挑战变化不大,但是每一年的“困难的挑战”和“艰巨的挑战”都会进行相应的调整,处于动态的变化中。结合挑战中所提到部分内容与目前教育资源的现状,笔者对未来教育资源建设面临的挑战进行了分析。
2016年的《地平线报告》对数字素养进行了全面定义,“能够使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来寻找、理解、评估、创建和传达数字信息,这是一种既需要认知技能又能进行技术交流的能力”[9]。其实,这个提法与教育技术学中经常提到的信息素养有着紧密的联系。随着数字化信息时代的到来,如何选择和处理信息已经成为每个人必不可少的技能。学生的数字化发展需求也促使教育领域高度重视教师数字素养,一些政策中也提到了教师数字素养的培养、提升和评价[10]。而教育资源中面临的重要挑战就是如何将数字素养或信息素养的相关内容深度融入其中,这也是现有教育资源存在的关键不足。
正式和非正式学习融合已经成为近几年一直热议的话题,尤其是互联网和移动终端的迅速发展为两者的融合提供了更进一步的发展空间。最普遍和简单的应用就是博物馆的电子导游讲解器,通过无线编码和接收功能去识别景区中的景点并进行讲解。随着越来越多有针对性的APP的出现,不仅增强了设备的移动性和便携性,同时也进一步促进了正式和非正式学习的融合。基于移动学习的教育资源建设在近几年一直是热议的话题,但与建设数量的庞大相对比,内容上的丰富程度则相对不足,一系列的相关问题也在不断涌现。例如:建设规范的制定,目前移动教育资源的建设往往架构于移动平台,只需符合平台标准就能够被推出并使用,而忽略了教育内容的建设标准,致使一系列只注重形式而忽略内容的APP掺杂其中。
个性化学习早已经被多次提及,但是现有的技术手段并没有充分实现个性化学习,因此,这一直都是困难的挑战。就目前的教育资源建设而言,即使国家、地区、学校都在不断完善各种资源平台,并努力进行资源共享,但是就个性化学习而言还远远不足。高校在教育进步和信息技术发展的同时,面临着优质教学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问题,传统的教学资源管理平台不能满足当前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的需要,同时无法对教学资源进行统一规范的管理[11]。国内基本教育资源仍旧存在多而不精的现象,从精品课、微课到MOOC,知识课程的断层现象也非常明显。微课大赛活动常常就比赛而制作教学内容,得到奖项后就不再对课程进行后续制作。这一大类平台往往存在学科体系不全面、导航系统不强、评分机制不强等问题,这对于个性化学习和自主学习都会产生很大的阻碍[12]。此外,有些MOOC平台中的课程属于限时开放,在学生想要学习相关课程的时候,该课程存在没有开课或者是结课之后仍旧有观看限制的现象,不仅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与个性化学习的相关理念都是背道而驰的。如何让教育资源更加开放化也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随着慕课、翻转课堂等各类新型教育理念的出现,新型教育理念与方法必然会对传统教学方法产生一定的冲击,尤其是“一窝蜂”实施的现象更加深化了两者的矛盾。如何有效地促进二者的深度融合也成为一项需要不断探索的任务。
在艰巨的挑战中,如何保持教育的切合性是一个重要的话题。教育的切合性关注的是学生从高等院校毕业之后在工作领域中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衔接。一纸文凭不再是毕业生就业的唯一保障,目前职业教育的发展成为解决这一挑战最主要的形式。一方面,2010年以来,国家教育部就已经启动了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项目,目前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该网站在登录上会有相应的限制,应用对象主要是职业院校的在校学生和教师,职业教育资源库的建设还需要更多考虑其开放性。另一方面,从目前的网络教育资源或移动资源上看,虽然涉及的专业范围相对广泛,但是资源的建设往往更加偏重知识类内容的讲授,而且以“应试教育”为主,例如:针对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咨询师考试等。如果要对某种软件进行学习,在现有的国家级资源库中能够找到的教学视频寥寥无几,往往是个人整理或者制作的一系列视频。因此,与教育切合性相匹配的教育资源库的建设任务任重而道远。
教育资源的建设问题始终是我国教育领域关注的重点。《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和2017年发布的信息化工作要点中都多次提到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建设问题。技术与教育的融合,在一定基础上也会影响着教育资源的建设和发展趋势。笔者结合《地平线报告》中提及的几项趋势,尝试与教育资源相结合,对未来教育资源的建设进行展望。
为了使教育资源能够得到更好的利用,使用环境的建设必不可少。从资源和环境科学视野的角度来看,学习空间的建设也可以包含在教育资源建设当中[13]。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转变,学习空间也从实体的教室等物理空间逐渐向包含各类虚拟空间的混合式学习空间进行转变。混合学习空间在原有学习空间下进一步强化了学习者所隐含的“主动性、社会性和个性化”意义,同时也将数据支持、非线性、智慧性、碎片性等新的特性显现的更加明显[14]。学习空间的重构也不仅仅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物理空间的构建,除了逐步更替传统的讲台桌椅布局形式,更加需要注重虚拟空间的设计。简单来说,就是将技术与网络切实融入到日常的学习当中,而不是让计算机等多媒体设备成为简单的教学和学习设施,需要在此基础上进行进一步挖掘和利用。混合学习空间的构建旨在提供更加舒适便捷的学习环境以实现个性化学习、移动学习等。
2017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中明确提出要加强教育优质资源的开放和共享[15]。素材类教育资源和网络课程资源作为教育资源的建设基础,需要多方努力使其愈加完善[16]。高校之间的合作在这两类教育资源共享和利用上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和意义。随着国内外学校直接、间接的进一步合作,学习资源的层次和内容也更加丰富。从我国最初的精品课网站到现在的中国大学MOOC,校校之间、师师之间的合作也在不断增加。国内外越来越多的合作办学形式也进一步加强了高校之间的合作。除此之外,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校企合作”也逐渐成为未来高等教育资源建设的发展趋势之一。这种模式旨在将高校和企业结合,在为高校提供更加丰富的资金和资源的同时,以不同的教育方法与理念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协同创新”成为校企在不断合作中所呈现出的一类特征,通过需求的主体间的良好协同合作,最终达到创造价值和优势互补的目的[17]。
教育资源的评价一直都是热议话题。借鉴量化学习中所提及的相关内容,教育资源的评价也将会和大数据、云计算等进行结合。虽然在2014年相关理念就已被提及,但是由于技术上的欠缺和相关思想的转变不足,并没有形成良好的衔接性。随着量化技术在学习评价和测量上不断取得成就,奠定了教育资源与之结合的基础。尤其对于教育资源的评价条目筛选,更加需要与数据挖掘技术结合并且逐步形成标准规范化规章制度。随着各类数据挖掘和处理软件与教育资源的结合,逐步推广到教育的各类评价方式也将在教育领域中得到不断的试炼和完善。
创新是当今知识经济时代永恒的话题。《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就多处提到了创新,如第六章“推动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中,明确指出“高等教育信息化是促进高等教育改革创新和提高质量的有效途径,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创新前沿。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建设,重点推进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的深度融合,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创新人才培养、科研组织和社会服务模式,推动文化传承创新,促进高等教育质量全面提高”[18]。在教育资源建设上,也要保持创新的态度,除了技术与资源的有机结合需要相关人员的创新意识,如何对教育资源进行路径整合也需要创新。
虽然,目前教育资源管理系统的建立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但相关评价标准的建立依旧在起步阶段,因此,如何保证教育资源的优质性和选取性亟需相关规定的推出。随着网络和技术等各类资源的不断推出,原有的一些评价方式和标准也要进行反复的修订。从领导者的角度来看,建议教育政策决策者要大力倡导开放教育实践,积极支持和鼓励开放教育资源的建构,通过各种渠道调动公有和私人机构为开放教育资源建设提供帮助。与此同时,教育机构的执行者要评估教育机构是否在真正实施革新;扶持共享开放教育资源;建立奖励制度来发展共享开放教育资源;对可用的共享开放教育资源要明确其版权和定义使用许可范围等[19]。另外,以教育部门为首,需要对全国各个层次的网络学习资源进行充分整合,建立一个统合的网络搜索引擎式平台,通过链接的方式搜索到更加丰富的资源。在管理资源平台时,要给予学习者更多的选择,这也是在不断地提高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水平,进一步促进正式和非正式学习的融合。
[l]李新房,李静,刘名卓.新兴技术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分析与深度融合策略思考——基于新媒体联盟《地平线报告(2004-2016)》内容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12):24-27.
[2]L.约翰逊,S.亚当斯贝克尔,M.卡明斯,V.埃斯特拉达,A.弗里曼,H.卢德盖特,张铁道,殷丙山,殷蕾,白晓晶.Part I新媒体联盟地平线报告(2013高等教育版)[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S1):5-29,80.
[3]肖婉,张舒予.混合学习研究领域的前沿、热点与趋势——基于Citespace知识图谱软件的量化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6,(07):27-33,57.
[4][5][6][8][9]NMC地平线项目,苏宏,陈阳键,吴迪,龚志武,项荣健,Johnson,L.,Adams Becker,S.,Cummins,M.,Estrada,V.,Freeman,A.,Hall,C.新媒体联盟2016地平线报告高等教育版[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02):1-21,107.
[7]段辉琴,陆俊.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培育路径[J].继续教育研究,2017,(02):16-18.
[10]王杰.中小学教师数字素养评价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5.
[11]王兴芬,孙彦超.云计算模式下教学资源管理平台的研究与建设[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6,(23):55-57.
[12]卢雪艳,邹霞,胥碧.国内MOOC式平台网络资源建设问题分析——基于对学堂在线、爱课程、智慧树在线教育三大学习平台的分析[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5,(07):51-53.
[13]唐明钊.多元视角的教育资源概念分析[J].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14,(01):5-8,61.
[14]吴南中.混合学习空间:内涵、效用表征与形成机制[J].电化教育研究,2017,(01):21-27.
[15]教育部.教育部2017年工作要点[EB/OL].http://www.cac.gov.cn/2017-02/21/c_1120506102.html.
[16]余胜泉,朱凌云.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简介[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2,(Z2):80-84.
[17]刘佳佳,王亚军.基于协同创新理念的校企合作路径探析——以黑龙江科技大学为例[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7,(01):80-81.
[18]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342/201203/xxgk_133322.html,2012-03-13.
[19]俞金香.开放教育资源(OER)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以国家开放大学为平台[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6,(09):29-34.
G434
A
1671-7503(2017)19-0073-05
[编辑:闫长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