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珏琦
从教几年来,我深深感到,传统教学方法在很多方面无情地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致使学生的思维僵化,没有活力,不能学以致用,所以我一直在思考如何能够改变方法、走出困境。2017年2月,在听了金陵老师的“微课程教学法”讲座后,我把教育哲学、教学理念、教育技术和先进的教学方法带进课堂,为课堂带来了新鲜的气息。
“微课程教学法”是基于“云计算”环境,将任务单、微视频、课堂教学方式创新融于一体的教学方法。它以“三剑客”(即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单、教学视频和课堂学习任务单)为载体,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它联系真实情境,能让学生感受学习知识的意义和发现知识的成就感,激发学习热情;它在培养能力的同时,引导学生协作评价,能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塑造学生品格,也使教师的教改实践有了新的方向。
自此,我潜心修炼“三剑客”,把新课程标准的新思想、新理念和数学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设想结合起来,转变教学理念,积极探索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并努力使数学课堂紧扣课程标准,高效、生动地引发数学思维。下面,我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体会。
● “自主学习任务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自主学习任务单(简称“任务单”)是教师设计的表单形式,是用来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案。对于学生来说,如果达成目标与学习任务匹配,那么所有的学生就基本上能达成目标,掌握单位课时该学的知识。
我在苏教版七年级下册《多项式的因式分解(2)》这节课中设计了如下达成目标:①能用“整体思想”把式子写成平方的形式。②理解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的原理。③会用平方差公式进行因式分解。
考虑到任务单的使用对象是学生,所以我简明扼要地提出要求,以“能”“理解”“会”等开头,并且注意目标的递进关系,这样的任务单目标明确、引领思维,为学生自主学习指引了方向。
在设计任务单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认真研读课标、教材,并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认知水平,逐字斟酌以确定程度,力求用最精练的语言表达最精准的目标。这就倒逼教师要深入了解教材和学生,不断提高业务素养。
通过这样的训练,我的切身感受是:课堂上详略分明,教师能够更从容地分配时间,学生回答问题时也更有头绪、更有逻辑性。根据达成目标,我以问题为导向设计了如下学习任务:
1.什么叫多项式的因式分解?分解的结果是和、差、积、商中的哪个形式?
2.等式a2-b2=(a+b)(a-b)从左到右的变形叫什么?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关系是怎样的?
3.具有哪些特征的多项式能用公式a2-b2=(a+b)(a-b)进行因式分解?例如,等号左边有几项?这几项的符号之间有什么关系?如果不考虑符号,每項都能写成什么形式?
4.怎样用平方差公式a2-b2=(a+b)(a-b)分解因式?例如,等号的右边是什么形式?因式a+b与a-b有什么联系?有什么区别?用公式分解后,如果出现中括号,需要通过哪些步骤化成最简形式?
5.如果多项式的各项有公因式,应该怎么办?因式分解到什么程度为止?
陶行知先生曾说,“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问题能激发我们去学习,去发现,去实验,去观察。问题式的学习任务能够引发学生思考,增强任务单的可操作性。同时,能让学生在探求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学会学习,从而提高学习能力。
怎样设计问题?这需要教师精确解读教材,精准把握教学核心要点,能把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和其他知识点转化为问题。无疑,这对教师是一次考验,不是简单地从书中誊抄,而是挖掘概念中的关键点,对概念再认识。例如,在任务1、2中,因式分解最大的特征便是化为乘积形式;在任务3、4中,嵌入了观察、归纳、类比等学习方法,能够引起数学思维上对公式的再认识。因此,问题的设计是学生达成学习目标的关键。
在修炼过程中,教师的主导功能达到新的层次、新的境界,这就倒逼教师激发智慧,走上从演员型教师向导演型教师转变的道路。
● 教学视频与时俱进,用技术手段支持教学
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困难。化解的方法就是:精准聚焦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开发与相关学习任务配套的微视频。教师在课前将微视频与“任务单”一起发给学生,学生一旦遇到困难,可以观看视频,必要时可以反复观看多次,直到领会精神,完成学习任务。
例如,在《多项式的因式分解(2)》这节课中,我根据复习回顾任务制作了教学视频《整体思想的运用》,视频以热气球升空为开篇,给人以站得高看整体的感觉,并用“苹果”形象诠释整体换元思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因式分解做铺垫;根据探索新知任务制作了教学视频《用平方差公式进行因式分解》,5个小任务所涵盖的知识之间联系紧密,有利于学生梳理知识结构、培养联系的观点和发展创新的潜能。
有了微视频的支持,学生相当于接受一对一辅导,能力差的学生可以反复观看视频,直到学会为止。其精华在于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实际情况,花费不同的时间,完成学习任务,达成相同的自学目标。这个过程在家完成,既保护了部分学生的自尊心,又帮助学生体验了成就感。虽然制作过程艰辛,但是在怎样梳理思路、怎样构图、怎样吸引学生注意、怎样运用色彩等方面,能充分挖掘教师潜能,真正实现全面发展,与未来教育接轨。
● “课堂学习任务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促进教师全面发展
课堂上,教师通过检测、进阶能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突破难点,大大提高课堂效率。余下的时间可以结合实际开展以协作探究为核心的微项目学习,让学生发现知识在生活中的用途,拓展其综合能力,发展其核心素养。
课堂“微项目学习”的修炼在于注重观察、勤于思考,以及跨学科脑力的激荡。例如,《用坐标表示平移》这节课的部分知识能在哪些领域与实际结合呢?我想到了龙门吊车,只要设计横、纵两方向的平移轨道,就可以实现一定区域内集装箱的任意位移,这也是把两次平移看成一次平移的数学用途。再如,《勾股定理的应用》中立体图形表面的两点之间最短距离的问题,可以联系美化校园、挂节日彩灯等,以小组为单位承包校园内立柱的美化任务,计算出最短长度并加以验证,既解决了实际问题,又发展了数学思维。endprint
“微项目学习”的设计思路也可以从课本中的实际问题中寻找,揣摩教材编写者的意图,让教材中的“实际问题”更真实化。例如,《多项式的因式分解(2)》这节课的设计灵感源于课本第84页例4——求圆环的面积必然能与用平方差公式因式分解相结合。
怎样把圆环投到真实的情境中并具有可操作性呢?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智能化产品的普及,数学计算的应用更加广泛,掌握计算的简便方法能更高效地解决问题。协作探究可以根据课堂学习任务单的达成目标2(因式分解的意义之一是能够简化运算)来设计,与人工智能相结合。联系液态注塑机自动生产平垫圈,可以通过控制胶量来控制机器手注胶,形成平垫圈,而胶量可以通过现有的平垫圈的体积来计算,平垫圈的表面是环形,计算其表面积时必然会遇到R2-r2,怎样算更简单?这时就需要用平方差公式因式分解。微项目学习方案具体如下:
主题:机器手需要取多少胶——机器手取料中的因式分解。
1.探究背景:我在桌洞里给你们准备了小礼物——平垫圈(表面是圆环,有一定的厚度。思考一下:相当于我们熟悉的哪个几何体)。平垫圈在生活中应用广泛,如在水杯盖内部、水槽下的管道等物体与物体的连接处起密封作用。它可以怎样制作呢?请看视频。机器手什么时候抬起?怎样让机器手知道注满了?注塑机通过控制什么来指挥机器手?
2.实验主题: 机器手需要取多少胶?
3.实验目的:通过探究平垫圈需要多少毫升胶,以及各小组的展示发现:因式分解是否能简化运算?什么时候用平方差公式因式分解会使简化运算的优势更明显?
4.实验要求:在不破坏平垫圈的基础上,制作一个你手中的同款平垫圈,机器手应取多少毫升的胶?我们认为胶的体积与平垫圈体积近似相等。计划好后,请每组派代表到讲台,选用适当的注射器(2.5毫升、5毫升、10毫升、20毫升四種)模拟机器手到胶桶里取胶。看看哪个小组最快?(π取3.14,1立方厘米=1毫升)
5.实验材料:平垫圈、注射器(模拟机器手)、直尺、胶。
6.活动形式:小组合作。
7.实验成果:①注好胶的机器手。②实验的数学分析。
课堂上,学生需要测量出平垫圈的半径,计算出它的体积,然后用注射器模拟机器手取相同体积的硅胶,再注入到橡皮泥模具中进行验证。
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我惊喜地发现,一些学困生开始投入到课堂中,开始动脑筋了,开始参与课堂学习了。平时不爱表达的学生也在追着教师问问题,他们的学习热情被大大激发出来。
“微项目学习”能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发现数学用途,培养他们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用数学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动手操作的过程能培养小组协作能力、沟通能力等,从而提高他们的核心素养,让他们终身受益。
对于教师而言,在备课时,教师通过翻阅大量相关行业信息,能深入了解数学用途,增长知识、开拓眼界,提升业务素养,为学有所用拿出最有力的论据,也让数学课堂不再枯燥乏味,使其更富生命力。当看到学生们投入的状态和开心的笑脸时,教师的教学成就感油然而生;当看到一个个作品设计出炉并被完善时,教师的与社会接轨的职业幸福感也深埋心底。
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品格端正、开拓时代发展的人才。微课程教学法能根据社会的需求来设计教学,打破常规讲授,立足学生的长远发展,以未来的眼光点化今天的学生,使课堂教学走在科学的道路上。这个过程虽然不以成绩为追求目标,但是学生成绩的提升变成了水到渠成的事。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的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不可跳跃的;教师的成长是微妙的,或许在不经意间就实现了一种跨越;教师在成长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得失需要教师自己慢慢体会。
微课程教学法为教师的成长指引了方向,如何将它的精髓应用到日常教学实践中,还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智慧,和更多的团队协作。微课程教学法融会贯通了多种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使我在迷茫的时候看到了希望,让我发展了教育教学智慧,让学生终身受益,相信只要不忘初心,且思且行,就能慢慢进入课改更远的天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