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郏县人民医院(467199)周晓辉
腹股沟复发疝临床表现为腹沟股区出现一个可复性肿块[1],开始肿块较小,仅在患者运动、剧咳或大声说话等情况下出现[2],平卧或手压使肿块自行回纳、消失,随着疾病的发展,肿块可逐渐增大,自腹股沟下降至阴唇或阴囊内,使行走障碍、影响劳动。传统的bassini经典术解剖创面较大,其破坏性对组织的术后愈合产生不利影响,我院积极实施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这一新型术式,依靠其无张力原则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现介绍如下。
1.1 临床资料 本次研究的对象为腹股沟复发疝门诊患者,观察组:疝环填充式无张力修补术38例,年龄60~89岁,平均年龄(74.7±2.4)岁;男性32例,女性6例;患病种类为斜疝26例、直疝12例;患病历程为(4.8±1.6)小时;对照组:疝环填充式无张力修补术22例,年龄63~88岁,平均年龄为(73.9±4.9)岁;男性19例,女性3例;患病种类为斜疝15例、直疝7例;患病历程为(4.4±1.3)小时;两组患者在年龄、患病种类、患病历程等资料均无显著差异,P>0.05。
附表1 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及临床反映的情况(±s)
附表1 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及临床反映的情况(±s)
注:与对照组对比,aP<0.05,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分组 手术用时(min) 术后初次康复运动时间(h) 住院观察期(d)观察组(n=30) 69.14±11.14a 4.49±1.30a 5.23±1.02a对照组(n=30) 70.34±9.67 7.98±3.56 9.19±2.00
附表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对比(n,%)
1.2 方法 观察组:采用连硬麻醉,在原切口处斜切开一小切口,切除皮肤周围的瘢痕组织,透过皮下脂肪、腹横筋膜,显露腹外腹外斜肌腱膜,将其沿纤维走向切开,于筋膜部位寻找精索使其游离,在精索血管前内侧查找疝囊,实施高位游离,此步应依疝囊体积大小差异,做不同处理,体积较小者,直接做游离处理;体积较大者,需先进行中部横断处理,高位结扎,斜疝从内环处翻入腹腔,网塞填充疝环,网塞外瓣与内环边缘腹横筋膜缝合、固定;直疝直接推入腹沟股三角区,网塞填充、缝合、固定。若疝环相连紧凑,可适量减掉网塞内瓣,网片于精索后方置入,确保子宫圆韧带和精索于补片空隙顺利通过,覆盖腹股韧带及周边,略超过耻骨结节,缝合固定。 对照组:连硬麻醉,于原切口切开,切开腹外斜肌腱膜,精确定位精索,疝囊处理,修复腹股沟管后壁,缝合腹外斜肌腱膜、腹横筋膜。
1.3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处理,手术用时、术后初次康复运动时间、术后住院观察期用(±s)表示,并发症发生率用(n,%)表示,采用x2检验,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
2.1 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及临床反映的情况 经比较,两组手术用时相近,P>0.05;术后初次康复运动时间、住院观察期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详情见附表1。
2.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的对比 经比较,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安全性较高,P<0.05,详情见附表2。
腹股股沟疝是疝气中一类,腹股沟疝早期症状不是很明显,但若长期不治会引起诸多的影响,临床常见种类有斜疝和直疝,多见斜疝[3]。斜疝表现为疝囊经过腹壁下动脉外侧和腹沟股管突出,向内、向下、向前斜行经过腹股沟管,再穿出腹股沟管,可进入阴囊;直疝表现为腹内脏器官经直疝三角突出而多现斜疝形成的疝,老年男性患者居多[4]。
治疗腹股沟疝的主要手段为手术治疗,研究[5]表明,腹股沟疝术复发率在4%~10%左右。最易复发时间在术后6~12个月以内。另有研究显示,复发性疝再次手术后再复发率超过20%。疝的复发与手术的方法、入路及手术技术的失误有关,以往传统疝修补术bassini应用最为广泛,其针对性治疗腹股沟的薄弱区,对疝囊处理要求严格,操作中牵拉力较大或组织的过分游离,往往造成组织的解剖异常,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组织的生理功能,切口处存在张力,是一种损伤较大的张力性修复。老年患者机体功能衰弱,术后常伴随腹压增高,腹横层解剖异常而修复不完善引起组织的萎缩,使切口不易愈合而易感染,并发症发生率高;新型的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以无张力为原则,减小了组织的剥离范围,避免了解剖腹沟股内组织,且网塞直接填充内环,疝囊入腹腔,网塞外瓣与内环边缘的腹横层筋膜缝合固定,内环口消失,切口处无张力,有利于切口愈合。本次研究我院就传统bassini修复术与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复术的临床疗效和并发症发生率做出详尽数据分析,结果如下。
观察组: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复术,对照组:bassini修复术,最终证明:观察组手术时间为(69.14±11.14)min,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 >0.05;而观察组在临床指标如:术后初次康复运动时间为(4.49±1.30)h、住院观察期为(5.23±1.02)d,明显优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5.8%,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复术治疗效果确切,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安全指数较高,适于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