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视角下聋哑儿童的音乐教育浅析

2017-10-30 19:11顾鸣鹃
教师·下 2017年9期
关键词:音乐教育心理学

顾鸣鹃

摘 要:音乐作为儿童生命体系当中不可获取的重要构成,对于推动儿童身心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尤其是聋哑儿童,其作用与意义更为明显。文章首先简要分析了聋哑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结合聋哑儿童心理学特征,探讨上好音乐课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心理学;聋哑儿童;音乐教育

早期教育是整个特殊教育的出发点与着重点,基于儿童的年龄较小,可塑造性较强,因此,要采取有效措施,及早对其视力与听力施加保护与塑造,及早开发其语言能力与智力,如若错失最佳时机,便会“事倍功半”。

一、聋哑儿童身心特征分析

(1)生理特点。聋哑儿童听觉缺陷会影响到其身体发展,主要表现为反应迟钝、动作迟缓、动作非常规、不协调、空间定向能力较差等。与健康儿童相比,聋哑儿童普遍存在着胸围较小及体重比较大的情况,除此之外,在肺活量方面也比较低。

(2)心理特点。“十聋九哑”,在耳聋的影响下,他们难以掌握语言或无法正常使用语言来完成言语交流,出现有耳难闻、有口难言的尴尬状况。在感知觉上,因耳聋的缺陷,他们无法得到外界声音的相应刺激。这使得他们在感知内容与范围上受到较大限制,在感知能力方面存在不精确、不充分的情况。言语的缺陷还会使聋哑儿童在感知活动方面丧失语言组织的机能。在概念方面,语言是思想交流的核心工具,因缺乏语言,聋哑儿童具有较弱的概念概括能力,无法精确把握事物的本质特征。在思维上,聋哑儿童的比较能力较差,仅注重事物数量,而忽视质量,难以将事物间的可比因素准确查找出来。

二、聋哑儿童开展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对于特殊儿童而言,音乐为其进行思想沟通与交流的桥梁与重要工具。音乐不仅能够改变他们原本自闭、孤独的生活与行为方式,还能加深其对集体概念的认识与理解。针对聋哑儿童开展音乐教育,最终目的在于利用律动教学,来有效弥补他们在语言表达及听觉方面的缺失,使之重回正常儿童范畴,立足于社会体系中。音乐作为一种交流方式,以非语言的方式呈现出来,为障碍人群交往提供了不错的交流平台。聋哑儿童可利用音乐方式,释放自身压抑、悲愤等不良情绪,还可通过音乐欣赏,较好地改变原本自闭、孤独的行为态势,以此来更好地推动自身身心的更好发展。总之,音乐教育能够提升聋哑儿童的情感表达能力,改善其身心健康状态,增强其适应社会的能力。

三、聋哑儿童主要音乐教学方法

1.达尔克罗兹音乐教学法

针对聋哑儿童开展的律动教学,乃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对于那些完全听不见的全聋学生来讲,通常情况下,为其助听,会运用大功率的扩声器,以此来使声音最大化地呈现,以学生全身较敏感部位的皮肤为感触点,如头部、胸部及腹部,对音乐震动感进行感知、感受,以此来开展音乐教学。达尔克罗兹所提出的音乐教育,其核心内容与关键部分即体态律动。对于体态律动而言,其乐器便为身体,利用身体各动作、各部位,来感受与表现音乐。达尔克罗兹始终将音乐与身体运动间所存在的天然性、本质性关系,当作其理论的基础支撑点,以此为基础,制定各种与体态律动紧密相关的教材与资料,这便成了达尔克罗兹积极倡导的节奏要素。此要素实际就是能够与身体运动保持紧密关联的音响运动要素。比如,当学习比较长时间的音值后,可首先通过跨一步后接以膝盖的逐渐弯曲,身体随即向前运动,然后身体便会上提,最后带动另外一只腿,使之持续进行下一动作。在达尔克罗兹体系当中,尤其是其实际制订各种符合时下需要的教学目标当中,往往内心听觉作为实施与推动的核心部分。内心听觉,从本质上来讲,即为实施音乐听觉训练的本质内涵,使其最高层次的目标,无需人声的辅助,不依靠乐器的支持,仅凭感觉与想象,以此来更好地培养自身的音乐能力。因聋哑儿童存在听觉缺陷,利用身体动作来学习与表现音乐,是有可行性的。尽管体态律动并非模仿训练,但对于聋哑儿童来讲,其能够依照教师动作来模仿,依据教师的节拍指令,来进行准确的身体表演,从而实现生理与心理的融合,达到听觉与动觉的协调统一。

2.柯达伊音乐教学法

在聋哑教育教学当中,手语法为一种比较常用且有效的语言交流方式。从手语实际用途角度来讲,主要有两种划分,分别是手势语、手指语。基于柯达伊所提出的音乐教学来讲,其所采用的基本方式便是柯尔文手势。从本质上分析柯尔文手势,其主要有七种手势类型,这七种类型均有所指,即对应表示七声音阶当中对应的七个唱名。除此之外,依据空间、高低位置方面的差异性,能够以一种妥当、合理的方式,显示出整个音阶当中各音间的高低关系。

综上所述,针对聋哑儿童开展音乐教育,对于其身心发展有着突出意义。音乐不仅能够强化他们之间的沟通,而且还能提升其自尊心,减少其忧虑感,推动其身心的健康、和谐发展。聋哑儿童是我国残疾群体当中的核心弱势群体,各教育与福利机构需高度重视其成长与发展。

(作者單位:江苏省海门市特殊教育学校)endprint

猜你喜欢
音乐教育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在新课改背景下的改革
论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幼儿音乐教育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