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平
摘 要:在教学中合理地把多媒体教学融入课堂,不仅形象直观生动,能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提高课堂效率。文章就多媒体(电脑、电子白板)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多媒体;课堂教学;教学手段
一、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一种具有积极作用的情感,而人的情感又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小学生一旦对学习内容产生强烈的兴趣,就会激发内在的学习愿望和学习动机,就会聚精会神、合作探究、努力追源,并感到乐在其中。可见,创造学生喜欢、容易接受的情境尤为重要。由于多媒体技术集声音、图像、动画于一体,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声形并茂的特点进行教学,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教学三年级数学广角《搭配》时,我运用事先准备好的有趣的白板课件引入:小丽要去参加小红的生日聚会,她的衣柜里挂着一条牛仔短袖上衣、一件黄色的短袖T恤、一件白色的短袖上衣和一条牛仔长裤、一条蓝色的短裙,谁来帮帮她,看看她该怎么搭配?我话音刚一落,学生们纷纷举起了小手,都想在白板上亲手操作。我叫了一名学生在白板上进行搭配,只见他娴熟地拖动着三件上衣分别和两件下装进行搭配,其他同学瞪大了好奇、惊讶的眼睛,也跃跃欲试。通过精美的白板课件展示,凭借亲手操作的诱惑,极大地诱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促使学生主动地去探究怎样进行搭配。像这样,找准学生的知识起点和切入点,让学生在信息技术——多媒体课件的影响下通过观察、比较、讨论等手段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迫切地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将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二、运用多媒体化静为动,突出教学重点
由于小学生的思维是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这就使得小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与数学的抽象性之间有了矛盾。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利用多媒体的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进行教学,可以有效地实现由具体形象向抽象思维的过渡。“几何形体”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内容。解答这类题目,必须有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而对于小学生来说,这方面的能力还比较薄弱,尤其对较复杂的形体难以理解和解答。借助多媒体能够形象地描绘三维空间几何形体,化静为动、化难为易,实现媒体、教师、学生运用的最佳组合,使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枯燥的形体知识趣味化、静态的空间形体动态化。 例如,教学《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认识》一课时,要使学生了解长方体是由六个面、十二条棱、八个顶点构成,而面、棱、顶点的概念是几何知识的三个重要概念,用实物演示有些困难,于是我均设计了电脑与白板交互使用。如在数面、棱、顶点个数时,为使学生有序地数,我是通过颜色不断变化而达到的如面与面的相等、棱和棱的相等,我又通过面的覆盖与棱的重合,使學生形成强烈的感性认识。通过动静结合,再配以悦耳动听的音乐,使想与说、看与说、做与说有机会地结合起来,提高了学生的注意力,突出了教学重点,收到良好的数学效果。
三、运用多媒体化曲为直,突破教学难点
多媒体课件具有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优美的轻音乐旋律和贴近学生生活的数学视频动画,调动了学生各种感官的协同作用,化曲为直,直观、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图形的转化过程。例如,教学《圆的面积》一课时,教师可采用实验教学与电脑辅助教学相结合的方法。首先让学生回顾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并结合课件中图形与色彩的搭配,让学生体会到“形变而面不变”的原理。然后引领学生动手将圆形转化成近似的长方形,然后利用多媒体进行直观演示,看谁发现了什么,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交流、讨论,不难得出: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周长的一半(πr),宽相当于圆的半径(r)。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所以圆的面积=πr×r。这样的动态演示步步引导、环环推进,将复杂的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利用化曲为直的图形组合,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来,降低了学生的思辨、推理的难度,顺利地突破了教学难点。
四、利用多媒体巧设练习,化难为易
在数学练习课中学生常常会遇到难以理解的问题。这时如果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中丰富多彩的动画等功能,变抽象为具体,通过向学生直观地展示教学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从而实现由具体感知向抽象思维的过程。例如,在求圆柱体的表面积的练习中,有这样一道题,“把一根25分米的圆柱形木头沿底面直径切开,表面积增加了100平方分米,原来这根木头的表面积是多少?”解决此题的关键是弄清楚表面积增加了100平方分米是什么意思。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演示切开的图形。这样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很容易理解求圆柱体表面积的方法,而且还有利于学生思维逻辑能力的培养,同时也发展了他们的空间想象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践表明,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有效应用,是一种高效率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动态的教学画面使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保持兴趣盎然、思维活跃、精力集中、渴求上进的心理状态,它对小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
(作者单位:宁夏回族自治区贺兰县第一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