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学科+崔锦铭
摘要:高校学生干部能力素质培养是高校学生能力素质培养的重要组成内容,为了更好地开展学生干部的能力素质培养工作,本文借鉴“洋葱模型”理论,将高校学生干部能力素质的知识、技能、特质、领导能力与能力素质的外层、中间层和最里层相结合,初步构建了高校学生干部能力素质的“洋葱模型”,并对此模型的构成进行分析,为后期研究提供了模型方法的参考。
关键词:高校学生干部;能力素质;“洋葱模型”
高校的根本任务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优质人才。高校学生干部是指通过学生推选或选举,在学生党团组织、学生会、班委会及各类学生社团中担任职务的学生。他们是学生中的骨干分子,是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是高校各部门、院系及班导师、任课老师和辅导员的得力助手,也是高校各项学生工作、团学活动顺利开展并取得成效的中间力量。因此,建立一支高素質、高水平的学生干部队伍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学生干部能力素质概述
1.高校学生干部能力素质的定义
所谓能力素质,即为区分在特定工作岗位和组织环境中杰出绩效水平和一般绩效水平的个人特征。高校学生干部能力素质是指高校学生各种能力组合形成的能力系统,是高校学生干部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受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通过实践和个人努力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个人特征。
2.高校学生干部能力素质的内容
高校学生干部具有学生和干部的双重角色。他们首先是学生,必须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学习任务,完成从学业到就业,从学校到社会的成功跨越;其次,他们又是干部,即“领导者”或“管理者”,在“服务学生,锻炼自身”的原则下,承担起“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任务。从一定意义上说,高校学生干部既是学生中的“领头羊”,又是学生中的“先进者”“榜样者”,对其各方面的标准和要求均高于一般学生,同样,其能力素质也应高于一般学生。高校学生干部能力素质应包含知识、技能、特质、领导能力和品质五个方面。
二、基于“洋葱模型”的高校学生干部能力素质模型构建
能力素质模型是指担任某一特定任务的人员所需要具备的能力素质的总和。因此高校学生干部能力素质模型应该是其知识、技能、特质、领导能力和品质的总和。
1.“洋葱模型”的含义
1973年,美国著名学者麦克利兰提出了能力素质的概念,形象地将其比喻为“素质冰山模型”,把个体素质分为“漂浮在水面上的冰山”和“隐藏在水下的冰山”两部分,并将其分别对应为基准性素质和鉴别性素质。1981年,博亚齐斯在“冰山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洋葱模型”。所谓“洋葱模型”是把胜任素质由内到外概括为层层包裹的结构,最核心的是动机,然后向外依次展开为个性、自我形象与价值观、社会角色、态度、知识和技能。“洋葱模型”分为“外层”“中间层”和“最里层”,“外层”素质对应基准性素质,“中间层”和“最里层”素质对应鉴别性素质,其对构建高校学生干部能力素质模型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2.高校学生干部能力素质模型的构建
本文借鉴“洋葱模型”来构建高校学生干部能力素质模型。高校学生干部能力素质模型按“洋葱模型”分析,包括外层素质、中间层素质和最里层素质三大类,同时又可将其区分为知识、技能、特质、领导能力和品质五个维度。
(1)外层素质
外层素质包括知识和技能两个维度,是高校学生干部所应具备的基础素质。高校学生干部的首要身份是学生,他们进入高校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知识和技能,为毕业后进入社会做准备。由于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地区发展不平衡,行业间收入差距较大,就业形势严峻。因此,高校学生干部必须与每个高校学生一样,除了学习好本专业的知识技能外,还应尽可能多地学习与掌握专业外的多种知识和技能,才能在步入社会的起跑线上掌握先机。
在外层素质中,知识是指高校学生干部对某个特定领域的了解和掌握,具体又可分解为专业知识(所学专业)、人文社科知识、现代科技常识、时政理论、政策法规这五个因子。技能指高校学生干部完成某项工作或任务的能力,其又可分为专业技能(所学专业)、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动手能力、科学思维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这五个因子。
(2)中间层素质
中间层素质包括特质和领导能力两个维度,是高校学生干部应该具备的重要素质。由于高校学生干部具有任职时间的短暂性、推选范围的狭隘性等特点,其虽有明确的职责,但缺乏领导行为的强制力,也没有相应的报酬或福利待遇,他们在履行学生干部职责时,主要通过带头示范、做好表率等方式。因此,他们的任职行为基本属于无偿性、服务性和公益性行为。
在中间层素质中,特质是指高校学生干部所具有的人格特征或典型的行为方式,包括公正性、外向性、和悦性、情绪性、创造性这五个因子。而领导能力是指在某一组织或团体中,或为了完成某项工作、任务所进行的谋划、决策、组织、指挥、协调、服务能力的总和,对于高校学生干部应注重于组织、落实、执行、协调、服务这五个因子。
(3)最里层素质
最里层素质是指品质这一维度,是高校学生干部必须具备的核心素质。由于高校学生特别是学生干部是未来社会的管理者和建设者,在校期间正是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逐步形成并完善的重要阶段,因而品质对高校学生干部而言更具培育提升的迫切性和紧迫感。最里层素质的品质是指高校学生干部持续而稳定的行为特征,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和奉献、动机这三个因子。
综上所述,高校学生干部能力素质模型包含了外层素质——知识和技能、中间层素质——特质和领导能力、最里层素质——品质三部分。其中,外层素质的提升相对比较简单,可通过一定时间的课程、培训等途径提升高校学生干部的知识与技能。中间层素质的提升相对较难,因为人格特征的改善、领导能力的培育绝非课堂教学所能解决,必须通过理论与实践相联系、走出去与请进来相配合、言传与身教相融合、正面经验与反面教训相结合,潜移默化地进行改变,才能逐步显现。最里层素质的提升难度系数最大,需要高校党团组织、相关部门和院系加大培养力度,使高校学生干部综合素质的考核值不断上升,最终为其步入社会打下良好的素质基础。
高校学生干部是社会各级各类干部的后备队伍,加强对高校学生干部的培养实际上是对社会干部队伍培养的前提。建立高校学生干部能力素质模型,不仅为高校选拔学生干部提供了参考标准,更重要的是为高校培养学生干部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和标准,为高校学生干部的发展成才起到一定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何小佳,朱绍友,等.探索高校学生干部能力培养的新机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8(1):103-106.
[2]王济干,蒲晓东,等.大学生核心素质模型构建及提升路径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3]邵明辉.构建高校学生干部培养的长效工作机制[J].青少年学刊,2008,(3):41-42.
[4]张京京.浅析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9(2):48-49.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干部能力素质模型构建及其应用研究”(项目编号:2015SJD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