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永普
重视成语学习,加强成语积累,本应是语文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然而,许多中学生在这方面却不懂正确的学习方法,不仅在成语学习上盲目随意,而且在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方面也显得模糊混乱。本文就此谈谈成语学习的一些方法,旨在交给中学生一把钥匙,以打开成语试题的这道小门。成语是在语言中经过长期实践,锤炼而成的固定短语,它具有簡洁明快、要言不繁、因近取譬、画龙点睛的特点,是汉语词汇中的精华。因而,正确地辨析和运用成语一直是历年高考试卷上的必考内容。
一、为“解字”
即对成语逐字解释。尤要突破难点。这是理解整个成语意义的基础。有不少成语往往“一词当关,万夫莫开”,如“暴殄天物”的“殄”(糟蹋)、“不刊之论”的“刊”(删改)、“文不加点”的“点”(点除)、“吊民伐罪”的“吊”(慰问)等,这些往往成为理解全词的拦路虎,必须学武松打虎,整体意义才能迎刃而解。当然,办法也只有一个,那就是认真对待,勤查字典。否则,就要望文生义,贻笑大方了。不信猜猜“不名一钱”“不足为训”的意思,再查查词典,是不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了呢?
二、是“本记”
即识记原意或本意。成语的语意是比较丰富的,但它的所有意义都由原意或本意经由引申、转移、比喻等途径演变而来。理解并记取成语的本意,对理解其今意或他意很有帮助。如“对牛弹琴”,原意是用来讽刺“牛”(喻指谈话对象)愚蠢的,今意也用来讥笑说话、做事不看对象,这是对原意换位思考的结果。这样一想,不仅几个意义都理解记住了,说不定还能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呢。再如“花花世界”原指繁华的都市,后来指“表面繁荣的社会”,今又指花天酒地的生活环境,细一想,这两个后起意不是对原意的否定和扩大而产生的吗?
三、为“温故”
“温故而知新”,多了解一些成语的典故,寻根探底,大有裨益。成语都是有来历的,它们的来源和出处主要有历史故事、寓言传说、民谚俗语、诗文典籍。在学习过程中,了解并借助这些背景知识,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如“三人言虎”“独占鳌头”“东施效颦”“汗牛充栋”等,这些成语字面上的解释并无困难,可是整合起来还是不得其解,这时就必须了解其来源和出处了。“三人言虎”语出《战国策·魏策二》:“夫市之无虎也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意思是说,三个人谎传城市里有虎,听者就会信以为真,比喻说的人多了,就能使人把谣言当事实;而元代无名氏《陈州粜米》楔子里有:“殿前曾献升平策,独占鳌头第一名”之句。成语“独占鳌头”就语出于此,可见其意为“中状元,居首位”。一般较大的成语辞典都会尽可能地列出成语的可靠出处。余例不再赘述。
四、为“分析”
即要注意分析成语词语间的语意关系、语法结构。成语是当时的情态语言直接保留或提纯下来的言简意赅的凝固结构短语,一定要细心推求其词语间的语意关系,分析其语法结构,才能避免误解。
成语的语法主要有并列关系(如披荆斩棘,防微杜渐)、承接关系(如见异思迁,出奇制胜)、目的关系(如削足适履,杀一儆百,越俎代疱)、因果关系(如捉襟见肘,水落石出)、主谓关系(如毛遂自荐,杞人忧天,夜郎自大)、动宾关系(如得天独厚,不见经传,棋逢对手,如释重负)、补充关系(如退避三舍,无动于衷,荒谬绝伦,寿比南山)、动宾补关系(如问道于盲,贻笑大方,拒人千里,守口如瓶)、连动关系(如画蛇添足,抱薪救火,亡羊补牢)、兼语关系(如请君入瓮,引狼入室,转危为安)、偏正关系(如衣冠禽兽,扶摇直上,彬彬有礼)、变式关系(如时不我待,唯利是图,唯我独尊)。
而相当多的成语都能够用“先分析其结构成分的意义,再综合词语整体意义”的方法去理解和解释。如“巧夺天工”,主谓结构,“夺”,胜过,“天工”,天然的精巧,那么,“巧”必然是指人工的精巧而不是天然的了,所以“翘首西望,海面托着的就是披着银发的苍山。苍山如屏,洱海如镜,真是巧夺天工”这句中的成语“巧夺天工”就是使用不对了。
五、为“辨异”
对于成语,在理解其含义的基础之上,还要重视成语在句中的实践运用,并从以下几个方面辨析成语之间的差异。
1.感情色彩方面
不常用的成语,不要望文生义,主观臆断。“吊民伐罪”“不刊之论”“文不加点”“不孚众望”“不足为训”等含有否定意义词的成语不一定是贬义词。而“目光如豆”“一团和气”“与世无争”等有肯定意义的词也不一定是褒义词。
2.词义轻重方面
如“他的设计虽然有些缺点,但方向正确,无可非议”。既“有些缺点”,怎能“无可非议”?其实该用“无可厚非”。这就是不分轻重,错用了成语。成语“洗心革面”的误用也属于这类错误。
3.适用对象或范围方面
如“博物馆里保存着大量有艺术价值的石刻作品,上面的各种花虫鸟兽、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美仑美奂”。“美仑美奂”形容房屋多而高大华丽,用以形容商品就不合适。
4.与句中词语的搭配方面
这类错误很多,也很复杂,尤其要注意。“老王家的橱柜里摆满了他多年收藏的各种老旧手表,每当他向慕名前来的参观者介绍这些宝贝时,总是如数家珍”一句中的“如数家珍”与句中“介绍这些宝贝”重复。
另外,“莘莘学子”也不能与句中修饰它的“两人”“一位”搭配。
5.是否符合惯用句式
如“望其项背”,多用于否定句或反问句中,若出现于陈述句,这显然是不合适的。
(作者单位:河南省新野县沙堰镇初级中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