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少涌+张宗翔+陈嘉濠+唐译蓉
摘 要:信息素养已成为信息时代人们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高低及教育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成长成才,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性正日益突显。本文分别通过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全面地展现了我国面向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研究发展过程和现状,对重要的研究主题进行了剖析和评述。最后总结已取得的成绩,分析存在的不足,并给出针对性的发展建议。
关键词:信息素养;信息素养教育;大学图书馆;大学生;高等教育
中图分类号:G2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7)19-0001-05
一、引言
随着大数据时代到来,面对信息过载和信息爆炸的环境,如何才能有效地认识、处理、运用和评价信息已成为现代大学生面临的巨大挑战。一个人信息素养的高低决定了其获取并管理信息、鉴别分析信息和挖掘利用信息的能力。1989年,美国图书馆学会(ALA)认为“信息素养是能够判断什么时候需要信息,懂得如何获取信息,以及如何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信息”。美国教育技术CEO论坛曾经在2001年第四季度发布的报告中把“信息素养”列为21世纪人们必备的五大能力素质之一。[1]综合来看,信息素养包括现代人处理社会生活所需要的有关信息方面的知识、能力、方法与态度,是一种综合性的基本素养。
对比发达国家,我国有关信息素养教育的研究和实践起步稍晚。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为加强学习和研究能力,有关文献检索与利用的教育和培训在我国高校逐步开展,并得到教育部的高度重视,此后信息素养才在我国高校普及起来。1995年金国庆发表了《信息社会中信息素养教育概述》一文[2],首开信息素养教育研究之先河,针对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的实践和研究也在此后逐步发展起来。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在高校广泛应用,为信息素养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有关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实践与研究也得到快速发展,并形成了研究热潮。加强这一主题的研究,有利于促进信息素养教育实践,不仅能直接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还对提升国民综合素养水平有积极贡献。为了全面了解我国有关大学生信息素养研究的总体发展情况,本文通过搜集该领域研究论文,采用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研究现状和发展脉络,确定核心研究主题,总结取得的成果,剖析存在的不足,提出发展方向建议,从而为促进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研究与教育实践的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二、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研究文献定量分析
为开展研究文献定量分析,在CNKI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检索条件主题中输入“信息素养”和“大学生”作为检索词,选择文献发表截至时间为2016年12月31日,检索时间为2017年4月10日,检索得到相关研究论文共有1988篇。通过对检索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并按年排列,得到图1所示的年度分布图,从中可以看出我国有关“大学生信息素养”研究的发展历程,相关研究论文的数量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
2000年以前是大学生信息素养研究的萌芽期,少量学者开始对“大学生的信息素养”问题进行研究,这一主题尚未引起学术界普遍关注。2001年至2006年期间是大学生信息素养研究的发展期,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了这一主题的研究,相关研究成果的数量逐年递增,并于2006年接近100篇,实现了研究文献数量的快速增长,同时研究水平也有了较大提高。2007年起针对大学生信息素养的研究进入稳定期,研究论文数量快速增长,数量从2009年起稳定在每年研究文献150篇以上,并于2013至2015年连续三年突破200篇。这一时期对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研究覆盖领域有所拓宽,对信息素养的研究更加系统、多元和完善。
从研究学科分布来看,很多学科的学者对“信息素养”这一主题进行了研究和实践,涉及的学科较广,相关度较高的包括图书情报与数字图书馆、高等教育和计算机软件与应用等学科;除此之外,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新闻与传媒以及职业教育等学科也是大学生信息素养研究的热门领域。
三、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研究主题定性分析
通过内容分析法对检索得到的论文进行核心主题分析,根据不同主题相关研究成果的数量,可将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研究主题分为五个方面:第一是信息素养概念与内涵的研究,其次是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课程体系和内容构成研究,第三是高校图书馆与信息素养教育研究,第四为大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标准的研究,最后是大学生信息素养水平与教育的实证研究。以下分别从各个研究主题进行介绍。
1.关于信息素养的概念及其内涵研究
信息素养这一概念自提出以来就不断发展,对其做出定义是一个持续完善的过程。我国大多学者都是在借鉴前人对信息素养的定义基础上,结合自己研究的视角进行了完善。
顾玉林认为信息素养是在信息活动中形成并發展起来的概念,是大学生运用科学的信息策略进行查找、获取、加工和利用信息,进而实现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个性特征和信息技能。[3]王俊杰认为信息素养是指高效获取、正确评价和善用信息的能力,其中信息获取、整序、利用和评价是重点。[4]肖自力通过研究,认为信息素养的本质主要体现在四个层面:第一是信息意识力,其次是信息思考力,第三是信息技能,最后是信息相关知识和道德修养。[5]段怡根据美国学者Doyle在《信息素养全美论坛的终结报告》[6]中给出的定义基础上,总结了信息素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信息知识和信息认识、信息需求、信息获取、信息使用与信息创造、信息免疫。[7]
综合来看,我国学者对信息素养的概念理解和定义较为强调信息技能,将信息获取、分析、利用和评价能力放在核心位置。
2.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课程体系和内容构成研究
信息素养课程体系建设直接关系到教育成效。结合其他学科领域的课程体系建设经验,信息素养课程体系应该以信息素养概念的内涵为逻辑起点,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并在理论框架的指导下科学合理地建立一套完整的课程体系。endprint
段怡是我国较早总结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课程内容的学者之一,他认为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课程应该包括以下六个方面——信息载体工具、资源矩阵、知识地图、文献检索、信息评价和知识产权。[7]考察以上六方面的内容,发现这些内容尚不足以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此后不少学者致力于信息素养课程体系的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刘建国和闫伟提出信息素养课程体系的构成主要包括:①信息意识教育是信息素养课程体系的前提,是首要环节。②信息能力教育是课程体系的基础,通过《科技文献检索》、《信息分析与利用》为核心的课程培养大学生信息获取、分析与利用能力。③创新教育是课程体系的关键,重点加强创新思维教育、创新能力培养和创新成果表述能力。④建立科学合理的师资队伍。[8]田斌认为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融合教育技术学、信息技术学、心理学、图书情报学与伦理学等多学科的优势,设置完善的信息素养教育课程体系。[9]他提出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课程体系应包括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两大部分,其中显性课程包括信息意识与知识课程、信息技能课程、信息道德课程和高阶信息素养课程,而隐性课程则包括由图书馆开辟的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第二课堂、创建大学特有的信息文化、在专业教学中渗透信息素养教育等举措。
3.高校图书馆与信息素养教育研究
通过对检索得到的文献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大部分与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相关的研究与图书馆相关,图书馆是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主阵地,而来自高校图书馆的作者则是主要的作者群体之一。目前大多数高校信息素养教育是以“科技文献检索”课程教学为主,任课教师基本是以图书馆的工作人员为班底,因此在大学生信息素养研究中有关图书馆的价值、功能和利用成为研究的热点,在大学生信息素养研究文献中占有较高的比例。
肖自力旗帜鲜明地指出高校图书馆在信息素养教育中有着独特的使命和首要责任,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与教师合作,将信息素养教育融入到各门课程;第二是依托本单位特点直接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第三是积极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研究和交流。[5]闵红武总结出高校图书馆加强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可采取的措施,包括:①制定分阶段、多层次的教学目标,将教学内容与专业课结合,提供灵活的教学模式,开展有效的教学效果评测,以此提高信息素养教育的成效。②加强图书馆与各方面机构、人员和资源的协调。③加强图书馆自身的建设,包括硬件、馆员自身素质以及教育方式改进等。[1]
更多的学者分别从图书馆的资源、功能和价值的角度进行分析,论证图书馆在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中所起的主导作用。赵建明[10]、胡慧贤[11]等分别阐述了高校图书馆的优势及其在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鄢朝晖明确提出高校图书馆是对大学生开展信息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他认为高校图书馆应充分发挥其信息资源优势、技术优势、人才优势和环境优势,起到有效培养大学生信息素质的作用。[12]李爱军等论述指出高校图书馆应发挥其信息、智力及技术等资源优势,成为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课堂。[13]马灿[14]、邓佳[15]和杨潇[16]分别对图书馆在大数据时代、MOOC环境下以及移动学习浪潮中,应如何突破原有模式实现信息素养培養模式上进行了探索,这是图书馆随着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发展在信息素养教育上做出的创新。
4.大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标准的研究
国际上较早开展了信息素养评价标准的研究和应用,目前该方向已经成为信息素养领域研究中的关键。我国在借鉴国外研究的基础上,先后开展了适用于本地的高校信息素养评价标准研究。
陈文勇和杨晓光是我国较早开展信息素养评价研究的学者,他们开创性地拟出了高等院校学生信息素养能力标准(草案),为后续这一主题的研究提供了基础。[17]北京地区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研究会通过德尔菲法建立了北京地区高校信息素质能力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由7个一级指标、19个二级指标、61个三级指标构成。[18]仇诚诚构建的大学生信息素养评估体系则主要考察“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以及“信息道德”等三大主题,并细分为6大评估标准25项子目标。[19]孙素华通过专家访谈调查,确定了大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指标;通过专家问卷调查,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项指标的权重;从而形成大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对大学生问卷调查,运用模糊综合评价进行了实证研究。[20]本地化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的诞生,标志着我国信息素养评价达到了新的阶段,可以从理论研究进入到实证研究,同时提供了不同地区和学校之间师生信息素养水平可横向比较分析的可能,从而有效推动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整体发展和大学生信息水平的提升。
对不同的信息素养评价标准的横向对比能够发现相互间的异同和发展趋势,为我国完善标准提供有益的参考。赖茂生和孙鹏飞运用内容分析法对国内外五大标志性高校信息素养评价标准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不同的高校信息素养评价标准均存在相同的核心维度,如信息需求和搜索策略等;另一些新的维度在发展过程中被陆续引入以拓展这一领域的研究与应用,如信息成本收益、知识创造、信息意识和信息交流等。[21]卢敏对不同的大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方法做出了分析比较,并提出了选择信息素养评价方法所应遵循的原则,为构建信息素养评价方法体系提供了方法支持。[22]蒋葵通过对相关文献进行计量分析,指出制定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评价的国家标准,建立能进行大学生通用信息素养评价、学科信息素养评价和不同学历层次信息素养评价的复合指标体系是当前我国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迫切任务。[23]
5.大学生信息素养水平的实证研究
实证调查分析是掌握大学生信息素养水平的主要途径,通过科学的调查分析,才能客观评价当前大学生信息素养所处的水平,发现信息素养教育存在的不足,进而提出改进的办法。
吴钢等通过对武汉市7所高校大学生开展信息素养水平的问卷调查,考查大学生有关信息意识、信息获取、信息评价、信息利用、信息道德等方面情况,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了改进对策。[24]宋占茹通过对河北省12所高校大学生的信息素养调查,发现了四个突出问题,分别包括大学生信息能力不足、信息意识较强、信息道德有待提高以及高校信息化硬件条件亟需改善。为此,作者分别从教育理念、教育机构、教育课程、教育模式和效果评价等五个方面提出建设性意见。[25]张洪洋、廉清等分别对山西师范大学[26]和徐州师范大学[27]的学生开展了信息素养现状的调查,结果显示高等师范院校大学生信息素养水平有待提升,而影响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信息基础设施落后,课程设置存在弊端,教师信息素养水平整体偏低,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不强以及独立学习能力差。郭玮以兰州大学本科生的信息素养调研统计数据为研究对象,并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了改进的办法,如积极利用网络开展信息素养培养、形成“讲座+专业教师影响力+通识必修课”的模式使信息素养教育落到实处。[28]赵飞和肖珑针对国内高校信息素养教育欠缺统一评测标准和常态化评测机制的问题,介绍了如何通过构建融合评测、学习等功能于一身的信息素养在线评测平台来支持高效测评,让师生更为关注自身信息素养的提升。[29]endprint
以上实证的研究分别面向不同地区、类型的高校大学生开展,对调研结果的深入分析能发现本地化个性和跨地区的共性问题,从而为进一步开展信息素养研究和开展教育实践指供有益的指导,具有重要意义。
四、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研究取得的成绩与不足
我国针对大学生信息素养的研究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起步至今,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1.成绩总结
在发文量上,每年发表论文数量稳步上升,作者群体和研究主题逐步扩大,标志着该研究领域处于稳定发展阶段,随着大数据和“互联网+”等信息化浪潮的持续发展,信息素养的重要性与日俱增,因此该研究领域未来仍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在理论研究方面,从最初全盘借鉴参考国外发达国家有关概念、标准和理论,到逐步根据我国高校和大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我国本地化的定义、内涵和标准体系。
在实证研究上,通过开展实证研究能较为客观地掌握我国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反映出制约大学生信息素养提升的不利条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诸多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
在教育实践方面,广泛开展针对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研究和实践,能有效普及信息素养的概念,使信息素养作为大学生的一项重要素质的观点和地位被广泛接受,从而得到来自高校教务部门、教师和大学生的重视。
2.问题分析及对策
尽管已经取得了一系列成绩和进步,但我国针对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研究仍存在诸多不足,面临着挑战。
(1)对信息素养的理论探索有待进一步开拓
总体来看,目前我国面向大学生信息素养的研究在理论层面仍不够深入,尚未能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另一方面,当前的信息素养研究未能在更大的时代背景下开展,更多的是就个别研究主题进行反复探讨,从而使研究文献在理论部分大量重复。
信息技术的全面兴起给世界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已经在许多领域推动着变革的发生,自从“信息社会”概念被提出来,吸引了大量学者投身信息社会的研究,形成了丰富的理论体系。可以预期,信息素养将成为信息社会中人们所要具备的最重要素质之一,信息素养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关系到个体和群体在信息时代的生存和发展。因此,信息素养研究人员应该主动抓住机会,站在信息社会学的理论背景下,以更高更广的角度去探讨信息素养,唯有如此才能把信息素养的研究推向新的高度。
(2)研究团队有待进一步壮大和提升
从检索得到的文献来看,高校图书馆馆员是高校信息素养研究与实践的主要群体。由于图书馆承担了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主要工作,这使研究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局限于图书馆视角,而基于研究所开展的教育培训也以文献检索为核心,在课程方面局限于高校文献检索课的教学改革,在研究深度、广度和创新度上也都与国际同行存在一定差距。根据作者单位来看,发文量排名前60的单位中仅有6所985高校,可见高水平大学在该领域的研究偏少。从广义上看,信息素养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研究领域,因此应该鼓励更多不同学科背景的研究人员加入,尤其是处于教学一线的任课教师。随着研究人员结构多样化,将有效拓宽研究人员的视野和研究主题的广度。同时,随着面向大学生信息素养的研究团队综合水平提升,也将有效提高研究和实践层次,推动该领域的创新及发展。
(3)实证研究有待加强
在研究方法方面,实证方法比例较小,多数是理论性研究。由于信息素养的教育是一个实践性较强的研究领域,不同地区、不同高校、不同类型的学生团体都有着自身的特点,实证研究有助于发现当地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实际水平,并可提出适合于本地的改进举措。同时,通过跨地区、跨学校的橫向比较分析,更利于客观评价实际水平和发现问题。因此,实证研究有望成为新的研究增长点。
(4)研究主题和内容略微落后于时代发展
面向大学生的信息素养研究和实践必须紧跟信息社会的发展潮流,才能体现信息素养的实际水平和应用价值。从现有文献来看,在研究主题方面显得比较狭隘,较少开拓创新的尝试,使研究主题长年保持较小的变化,这使该项研究与信息素养教育跟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比起来显得滞后。21世纪以来,各种新的信息技术和应用层出不穷,不断改变人们生产、生活、学习、交流的方式,近年来Web2.0、社交网络、博客和微博客、新媒体、大数据、移动互联网、大规模开放网络课程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兴起,这对高校师生的信息素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以马灿[14]、潘燕桃[30]和黄如花[31]为代表的学者开始了对利用“大数据”和 “慕课”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研究实践,这是结合时代前沿的有益探索,对本领域的发展起到示范作用,从而引领更多的学者在这一研究领域中进行创新和拓展。
五、结语
大学生信息素养研究依然有明显的不足。首先是研究团队需要进一步壮大,吸引更多的高水平大学研究人员加入;其次是需要尽快地建立起适合我国的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指导体系,并将实证研究和教育实践推广到全国所有高校,才能全面提升我国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最后是信息素养教育的研究需要紧跟时代发展步伐,积极吸收引进新的信息化相关理念、技术和应用,从而使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研究和实践保持不断发展进步的良好态势。
参考文献:
[1]闵红武.十年来我国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研究综述[J].图书与情报,2008(4): 63-67,102.
[2]金国庆.信息社会中信息素养教育概述[J].图书情报工作,1995(6):52-55.
[3]顾玉林.在信息化社会视野下高校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培养[J].教育信息化,2006(3):24-25.
[4]王俊杰.略论高校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J].图书馆论坛,2004(4):194-196.
[5]肖自力.信息素养教育和高校图书馆的使命[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5(3):2-5.endprint
[6]Christina S Doyle.Outcome Measures for Information Literacy within the National Education Goals of 1990. Final Report to National Forum on Information Literacy. Summary of Findings[J].1992.
[7]段怡.论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内容构成[J].高校图书馆工作,2004(3):76-79.
[8]刘建国,闫伟.信息素养及教育课程体系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8(4): 90-93.
[9]田斌.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1(8):65-67.
[10]赵建明.信息时代的学习执照——谈高校图书馆与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J].高校图书馆工作,2002(4):6-8.
[11]胡慧贤.高校圖书馆在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中的作用[J].图书馆,2006(4):78-80.
[12]鄢朝晖.高校图书馆: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主战场[J].高校图书馆工作,2004(1):18-20,47.
[13]李爱军,薛固文,田丛笑.发挥高校图书馆优势,培养大学生信息素养[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02(2):78-79.
[14]马灿.大数据时代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模式研究[J].兰台世界,2016(5): 73-75.
[15]邓佳,詹华清.MOOC环境下我国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模式研究[J].现代情报, 2015(12):37-40,46.
[16]杨潇,王丛彦.移动学习在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中的应用[J].兰台世界,2016(20):62-65.
[17]陈文勇,杨晓光.高等院校学生信息素养能力标准再探[J].情报科学,2001(2): 611-613.
[18]曾晓牧,孙平,王梦丽,杜慰纯.北京地区高校信息素质能力指标体系研究[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6(3):64-67.
[19]仇诚诚.大学生信息素养及评估标准研究[J].图书情报论坛,2011(Z1):38-41.
[20]孙素华.大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方法及应用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7.
[21]赖茂生,孙鹏飞.高校信息素养评价标准发展研究[J].情报科学,2009(8): 1133-1138.
[22]卢敏.大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方法浅析[J].现代情报,2014(12):141-144.
[23]蒋葵.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评价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9(5):82-85.
[24]吴钢,郭沁峰,易芳,吕霞.大学生信息素养现状调查与对策分析[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6(3):39-41.
[25]宋占茹.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亟待改革——基于河北省大学生信息素养调查研究的思考[J].图书馆学刊,2010(8):50-52.
[26]张洪洋.高师院校大学生信息素养有待提高——山西师大学生信息素养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145-148.
[27]廉清,曹志梅.大学生信息素养现状调查与分析——基于对徐州师范大学的调查[J]. 情报探索,2008(11):22-24.
[28]郭玮.高校大学生信息素养状况调查与分析——以兰州大学为例[J].图书与情报, 2013(6):119-122.
[29]赵飞,肖珑.大学生信息素养评测研究[J].图书馆论坛,2016(2):106-113,135.
[30]潘燕桃,廖昀赟.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慕课”化趋势[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4(4):21-27.
[31]黄如花,钟雨祺,熊婉盈.国内外信息素养类MOOC的调查与分析[J].图书与情报, 2014(6):1-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