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犁地区回族“花儿”的艺术特色

2017-10-29 01:20马成翔
新疆艺术 2017年2期
关键词:王哥伊宁市回族

□ 马成翔

花花尕妹

伊犁河河谷,是新疆回族人民聚居的主要区域之一。数百年来,这里的回族人民和其他各民族人民一道,在开发边疆、建设边疆和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创造了辉煌灿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广泛流传于这里的回族“花儿”,便是这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利用出差、采风、探亲、访问等机会,对流传在伊犁河谷等地的回族“花儿”进行了较为系统的了解、搜集、记录和整理。虽然伊犁地区回族花儿和流传在新疆其他地区的回族“花儿”具有相当部分的一致性,但因地域、人文背景和周边各种文化影响的不同,伊犁回族“花儿”,还是有它显著的艺术特色。现列举一二,供大家在研究新疆回族“花儿”时参考。

一、伊犁地区回族“花儿”方言特点

居住在伊犁河谷的回族人,主要是从陕西、甘肃、青海、宁夏等地迁入的。从十八世纪初开始,清政府为了巩固边防,开发新疆,在天山南北大兴屯垦。据《新疆图志》卷三十载,清政府统一新疆后“不出十年,兵屯、旗屯、遣屯、回屯、户屯遍及(天山)南北”。回族人的迁入,主要和屯垦有关。据《钦定回疆图志》载,新疆各处屯垦的士兵多从陕西、甘肃两省调入,而这两省为回族聚居区。回民吃苦、耐劳、善战,因多有从军者,这些为较早定居新疆的回族人。另清政府鼓励内地农民来新疆垦荒,称为“户屯”。政府赏给一半盘费,鼓励其来新疆户屯。这“户屯”中就有相当大一部分陕西籍回族人定居伊犁河谷。通过“遣屯”也迁来一大批回族人。伊犁将军府是满清政府驻守新疆最高军事、政治机构。所以,相当一部分被流放的回族人被安排在此屯垦。因此,历史上留居伊犁河谷的回族人,多以陕西籍人为主。并形成了整个伊犁地区的汉语语言,以陕西方言为标志。在公元2000年以前,走进伊宁市,连一些少数民族群众都学会了说陕西话。西安,是中国历史上十三朝古都,陕西方言是中国北方具有标志性的语言。伊犁地区回族“花儿”以陕西方言演唱和流传,在遥远的西部边陲,可以说是一大特色。

二、伊犁地区回族“花儿”曲目特色

纵观流传在伊犁河谷的各种回族“花儿”,虽有一部分“花儿”曲令流传,但大部分是从陕西、甘肃、青海、宁夏等地流传过来的各种民歌、小曲、信天游、迷胡剧、碗碗腔的选段等。这均与此地回族人中以陕西籍人为主有关。例如伊犁回族“花儿王”,特克斯县亏克推瑞克乡的八十子老人演唱的曲目就有相当的代表性。

八十子老人,原名马金福,伊犁地区特克斯县离休老干部。1925年2月出生于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比什凯克市,后随父返回伊犁地区。1985年从伊犁地区特克斯县外贸局离休。

伊犁地区回族“花儿王”八十子老人

马金福一家三代均为伊犁地区著名回族“花儿”歌手。其祖父、大伯和其本人都有“伊犁花儿王”的誉称。祖父马仓,清同治年间来新疆,后碾转到吉尔吉斯斯坦比什凯克市,是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回民聚居区和新疆伊犁一带著名的“花儿王”。后传艺给马金福的大伯、父亲及叔叔,三人也均为著名“花儿”歌手。马金福是在其祖父84岁高龄时出生的,故称其为“八十子”。

马金福演唱的回族民歌的种类和曲目颇为丰富。无论“小曲子”,还是“花儿”类,唱得都非常出色。他忠实地继承了其先辈创立的流派及风格,又广采博览,在融合吸收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对回族“花儿”的流传和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他的演唱以“小曲子”见长,风格独特,曲调委婉动人,真情催人泪下,深受各族人民、尤其是回族人民的热烈欢迎。他演唱的传统曲目有《十道儿黑》《出门人》《王哥放羊》《山丹红花令》等。

马金福不仅会演唱各类回族“花儿”,还精通柯尔克孜、维吾尔、哈萨克、塔塔尔、俄罗斯等民族的语言和他们的民间音乐。经常在各种场合下,用各民族语言演唱他们的民歌。他对柯尔克孜族民间音乐的了解颇为深厚,曾经在柯尔克孜族民间赛歌中击败众多歌手获得大奖,在中亚也有相当大的影响。他为我们用柯尔克孜语演唱了一系列的歌曲,其中《山丹红花令》就颇具特色。

伊宁市回族花儿演唱会

伊犁回族花儿歌手

伊宁地区著名的回族“花儿”歌手还有郭阿不都尔、蓝沙力尔、白克和热黑等人,他们都是以演唱各类小曲子见长。

郭阿不都尔,又名郭志义。伊宁市巴彦岱镇三段村村民,1938年出生于伊犁地区霍城县柳树巷子。郭阿不都尔的曾祖父郭大成,早年在陕西省渭河上摆渡为生,他演唱的船工号子及民间歌谣远近闻名。清朝同治年间,携其祖父郭德真西走新疆,后定居伊犁地区霍城县。祖父以中医接骨为生,精通汉文及阿拉伯文,也是霍城一带有名的文化人。其父郭文鹏,读过私塾,写一手好书法,年轻时就是远近闻名的民间文学家及说唱家,后举家迁至伊宁市巴彦岱镇。

郭阿不都尔从小受到家庭深厚的文化影响,显示出其演唱的艺术才能。他全面地继承了父辈的文化遗产,又广泛地收集各类回族民间歌曲、歌谣及口头文学,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其独特的演唱风格。他的演唱声音洪亮,表情丰富细腻,深得各族老百姓的喜爱。代表作品有:《王哥放羊》《猜花》《弟兄三个人》《放风筝》等。他演唱的《猜花》《珍珠倒卷帘》等,本身就是迷胡曲牌中常用的曲牌,虽然有一定的变异,但旋律、节奏的轮廓基本上是一致的。①

郭阿不都尔不仅歌儿唱得好,还擅长说唱各类民间谚语、笑话。他创作的段子,语言简朴生动,尤其是讽刺、揭露赌博、吸毒、不遵守社会公德等方面内容的段子,在群众中流传很广,被誉为伊宁市回族群众中的“笑话大王”。回民办喜事或请客吃饭,必请其到场,气氛才热烈。由于多民族长期杂居的原因,郭阿不都尔还擅长用哈萨克、维吾尔等民族的语言演唱各类民间歌曲。

蓝沙力尔,原名蓝福林,1952年1月15日出生于伊宁市。他从小记忆力非凡,无论是维吾尔族歌曲还是回族歌曲,他学得都非常快。小时候跟随伊宁市著名的回族民间艺人蓝天发(也叫赛力子)、尤苏子和儿沙学唱回族民歌。1970年他又和好唱回族民歌的七娃子一起到伊宁市东方红公社五大队(现伊宁市哈尔墩乡东梁村)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1977年被分配至奎屯饭店任食堂和仓库管理员,1979年12月,调至伊犁州技工学校工作。他个头不高,微黑的皮肤,健壮的身躯。他的声音结实洪亮,音域宽广,音色动人,歌声震撼人心。他会演唱伊犁地区回族民歌五十余首。唱的最好的是《五更盘道》《珍珠倒卷帘》《猜花》《庄稼汉》等小曲子。

白克尔,原名于德全,瘦高的身躯里透着精明,一双有神的大眼睛闪烁着光芒。他的演唱声调悠长,富有磁性的声音里散发着浓郁的回族特色。如:《浪花灯》《绣荷包》《茉莉花》等。

热黑演唱的小曲子《送情郎》等也很精彩。

一些“花儿”曲令,在伊犁地区也流传较广。

新疆是个多种文化汇集的地区,新疆的回族,也是主要由西北各地迁徙而来的,从而形成了在曲目、风格上的多样性。而以小曲子为主的伊犁地区回族“花儿”,又是它艺术上的一大特色。

三、以悲怆风格为主的演唱内容

因历史上留居伊犁的回族人多是关内回民起义失败后的幸存者、流放来的囚徒、走西口的的逃难者及其他们的亲属和后代,所以流传在他们中间的“花儿”作品多以反映贫穷、凄凉和悲苦的情绪及内容为主。如八十子老人在作品《出门人》中唱道:“一更里鼓眼儿轻,出了门的人遭受了熬煎,谁人来揣脸?心里不耐烦,点上一个火来抽上一袋烟。今夜晚睡不安,心里胡盘算……三更里鼓眼儿哼,千恨万恨,恨自己的命儿穷。”作品以委婉的曲调,深沉的情感,控诉了旧社会一些老百姓因贫穷、受压迫而远走他乡谋生的艰辛。

再如蓝沙力尔演唱的《五更盼到》“一更里想起我就做生意,我就独养了一家。手里无本离不了家,我就难养活一家。二更里想起我就好艰难,我就仔细的盘算。荣华富贵离我远,我是天造的一个穷汉”。作品以悲苦凄凉的情绪,刻画了穷人生存的艰难。

在旋律进行中,乐段的结束也往往以下行音阶级进来展示,渗透了悲剧式的情绪和气氛。如八十子老人演唱的《绣荷包》,采用C羽调式,结束的最后一小节是“F、G、bB、G、F、bE、C”。从五声调式来分析,前两个音上行外,后五个音均呈现了级进的下行音阶式的进行。全曲透着哭泣式的悲哀,并以伤感的色彩结束。

首届伊犁地区回族花儿演唱会

再看郭阿布都尔演唱的《王哥放羊》,“C商调式”。这虽然是一首叙事歌曲,可整体渗透出一丝丝悲伤的情绪,结束两小节是“G、F、bE、D、C”带有悲剧色彩的下行级进进行。

还有《出门人》,整个作品就是对黑暗旧社会的控诉。作品采用“C徵调式”。结束所用的音为“bB、A、G、F、E、D、C”,一个完整的七声下行音阶进行。

四、“花儿”班社的传承体系和西洋乐器混合的伴奏形式

伊犁地区回族“花儿”的传播,有着它非常广泛深厚的社会基础。一大批民间的演唱人才,活跃在乡村、社区等基层群众文化场所。他们往往由一至两位较有名气的花儿歌手为主,带上若干个喜欢学唱回族“花儿”的年轻人,还有一至三位乐器演奏者伴奏,形成一个个回族“花儿”演出的班社,这些班社,有相对固定的,也有临时组建的。历史上,这些回族“花儿”班社对于回族“花儿”的传承及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些年来在伊犁地区各县市,有以郭阿布都儿、蓝萨利尔、拜克、八十子老人、马成祥、王百康等人为首的各种班社,从事这种传承。

伊犁地区因地理原因,受欧洲和俄罗斯文化的影响,西洋乐器,比如手风琴、提琴和曼多林等乐器较为流传。久而久之,回族民歌的伴奏,也多采用西洋乐器来进行伴奏,使古老的传统民歌散发出了独特风采。

作者(右一)在伊犁州特克斯县亏克坦然克乡三队八十子老人家中采访

民间回族“花儿”的演唱中,也有单独使用手风琴或者巴洋的;也有在手风琴或者巴洋的基础上再加上小提琴或者维吾尔族乐器独它尔、弹拨尔等。古老的中原地区旋律与欧洲时尚的乐器音色,混合出别具一格的音响色彩,飘荡在伊犁河畔这清新的空气中,给你一种特殊的享受。

1996年6月,在伊宁市首届回族“花儿”演唱会举办期间,我们曾经组织过一次规模较大的回族“花儿”录音。录音在伊宁市民间乐手赫尔比②家的一间20平方米左右的砖砌的平房里进行的,伴奏使用的乐器是赫尔比演奏曼德林,达吾尔③演奏手风琴,玉素甫④演奏巴洋(键钮式手风琴)。伊宁市较为出名的为回族“花儿”伴奏的乐手还有马为民(卡马尔)、梁玉成等人。

五、浓厚的中原汉文化的痕迹和其他民族对回族“花儿”的影响

伊犁地区回族“花儿”中处处渗透着汉文化的痕迹。如《王哥放羊》中唱道:“正月十五闹元宵,王哥和妹妹闹社火。闹了三天的社火骀⑤,闹你尕妹好人才。二月里来龙抬头,王哥拉的是小妹妹的手。你给你的王哥说实话,王哥给你买手帕。三月里来三月三,针线茶饭我懒得贪。一天在墙头上腩几遍,不见我的王哥在那边。四月里来四月八,鸭蛋青的汗衫白汗腰帕。丝线子的带子青锁夹,这么样的打扮没下家⑥。五月里来五端阳,杨柳插在你门上。乌烟子的壶壶里茶炖上,我连我的王哥喝一场。六月里来入暑天,王哥放羊在荒草滩。荒草滩上清水泉,谁替我的王哥把水担。七月里来明星儿高,女儿大了不受娘指教。思想我的王哥心血潮,不怕山高路远脚。八月十五月儿圆,西瓜月饼把月献。一家大小都团圆,怎不见我的王哥来把月献……”其中正月十五闹元宵、闹社火、二月里来龙抬头、五月里来五端阳、八月十五拜月亮、都是中国汉族典型的民俗文化传统。

2006年,我在特克斯县亏克坦然克乡采访时,录到的八十子老人演唱的《小郎》:“十字当街就做了买卖,手提上竹篮就转回来……年轻的小寡妇上了新坟。头戴上麻冠身穿了孝,三寸的金莲就白布儿网。左手里拿的是酒壶瓶,右手里拿的是黄裱纸。出了一个大门朝东走,不觉得来到坟前边。新坟的头上压白纸,旧坟的头上长荒蒿。磕三个头来做三揖,喊一声小郎你在哪里。回头到了大门前,三间的瓦房两间儿空。万贯的家业谁来照应?三岁的小孩谁抓来?⑦世上的人们都一般,年轻的小寡妇多可怜。”从这首歌中我们看到:小寡妇披麻戴孝、磕头作揖、烧纸敬酒等习俗,完全都是汉民族的习俗。

《茉莉花》这首歌是汉文化的代表作,南北方都有不同的版本流传。而流传在伊犁的《茉莉花》,又是另外一种面貌和感觉。它的歌词是:“哗啦啦推开了门哎,推开了门无一个人进来。我以为十五里情郎,忙把口信儿传。好一个茉莉子花,茉莉花开了,花花都赛不过它。我有心摘上两朵,但怕看花的人。好一个鲜美的花,连根儿带苗移在我的家。我一天不出门,对着鲜花坐。今天看情哥,明天看情哥,情哥的门上有一个清水河。斜担上独木桥,闪得人难得过。手扳桥墩坐,先解那个裹脚后脱绣花鞋。这才时我为情郎忙把河水过。手扶河边坐,先裹那个裹脚后穿绣花鞋。这才时我为朋友忙把歌儿唱”。这个版本,在中亚东干人(指迁移到中亚的中国甘肃及陕西回族后裔)中流传也很广,哈萨克斯坦国立音乐学院作曲教授巴克尔·巴彦洪诺夫曾据此改编过一首同名的小提琴独奏曲。1996年9月,我在哈萨克斯坦国立音乐学院听过这首作品的演奏,现在家中还有作者赠送的曲谱和胶木的唱片。不过他们把歌曲的标题翻译成了《毛里子花》。

在这里,我还看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即回族以外的其他少数民族用汉语演唱回族“花儿”。各民族因长期混居,都精通多种语言文字,不同民族都会演唱其他民族的歌曲。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的哈萨克族少女帕提曼演唱的《王哥放羊》和伊宁地区的维吾尔族姑娘穆亚赛尔演唱的《四季歌》就特别引人注目。明亮的嗓音、地道的方言、俊美的容貌和漂亮的表演,给人一种独特的感受和舒心的美感。

世居在伊犁的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俄罗斯、塔塔尔等民族的民间音乐,对伊犁地区回族“花儿”的传播和发展,也有相当大的影响。除伴奏形式的影响外,旋律中节奏的加强,舞蹈式切分节奏的引入,欢乐奔放的情绪气氛的借鉴,使伊犁地区回族“花儿”又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艺术特色。

现今居住在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和乌孜别克斯坦共和国的“东干人”,中间流传的民歌和伊犁地区回族“花儿”大致上是一样的。上世纪90年代,我在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米粮川回族聚居区,曾听了当地著名歌手伊斯哈的演唱,曲目也是《浪花灯》《十道儿黑》《出门人》《绣荷包》《茉莉花》《送情郎》《王哥放羊》《山丹红花开》《猜花》《五更盘道》《珍珠倒卷帘》《庄稼汉》《小郎》《送郎》等,在马山其农业合作社和米粮川回族聚居区,我还观看了当地民乐团演奏的回族民间乐曲,如:《花棍》《茉莉花》和本地回族歌曲《花瓶》等。民乐团使用的乐器有二胡、三弦、秦琴、洋琴、竹笛、梆子等。

注释:

①《迷胡牌子音乐》,音乐出版社1962年3月版,第93至97页。

②③④“赫尔比”、“达吾尔”、“玉素甫”:回族男子的伊斯兰教经名。

⑤“骀”读作 dai,方言:“非常好”。

⑥“下家”:方言:(ha jia),指婆家。

⑦“谁抓来”:谁抚养成人。

(本文图片由马成翔提供)

猜你喜欢
王哥伊宁市回族
“教授”王哥
去王哥庄品海味儿
面对居心不良的骚扰,应第一时间告诉老公
回族文献目录工作述评
达达木图乡青年干部的良师益友——记伊宁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工作者王成俊
王嫂追赃
以城市特色文化建设提升伊宁市城市综合竞争力
“我爱我的祖国!”:记伊宁市关工委副主任兼宣讲团团长阿不都热西提
从《家谱》看吉林回族的源流与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