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耐娟
中国人有两句话最难说出口,“对不起”和“我爱你”。在学校里老师与学生,更是很少表达歉意和情感,学生对老师更是极少的表达自己的“不”字。学生的成长史,大概就是一部“听话”的教育史。把一个个不听话的孩子教育成在学校听老师的话,在家里听家长的话,在社会听大人的话,长大后听领导的话, 听老板的话或听专家的话,总之就是听话。而此时,老师为了培养孩子从小听话,长大了适应社会需要,却忽视了他们的自立、自尊、自强的培养。
曾有个学生她非常强壮,扳手腕,班里没几个男生是她的对手,她喜欢飞跑。不喜欢慢慢走,她表情丰富,喜欢生龙活虎眉飞色舞地说话。她喜欢哈哈大笑,而且一笑起来根本停不下来,但她的老师,却一心指望她能成为一名淑女。艺术课的时候,老师要她学跳舞,但她壮,粗胳膊粗腿、粗腰身总跳不好。于是有一天,她对老师说:“老师,我实在不想跳舞了。”她的老师好言好语,苦口婆心地劝了她一次又一次,最后老师终于瞪着她那双美丽的眼睛吼了起来:“不行,必须去。”回想一下吧,他们这些被称为宝贝的小朋友,长大的过程中,要经历无数次“不”的折磨,她想同时参加几个活动,不行,会分心;她想到校外实践活动,不行,有危险;她不想上书法课了,不行,要全面发展;她不想学奥数了,不行,你不想考重点名校了?总而言是,不管她是想还是不想,绝大多数情况下,一个“不”字就把她给灭了。凭什么呀?不凭什么,就凭我是你的老师。为什么呀?不为什么,就因为我吃过的盐比你吃的饭多,我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多。结果呢?她们想做的不能做,不想做的必须做。慢慢的她们就成了一群唯唯诺诺的不会说“不”的好小孩了。老师们经常说:“你要想做一个真正的人,就必须自立、自尊、自信。”但是她连说个“不”字都不行,怎么自立?怎么自信?怎么自尊?老师很爱他们,他们希望学生们成才,学生们也很爱老师,但是,对不起,孩子们一定要说不,她们会说“不”了,不是她们变坏了,而是她们长大了,有自己的想法了。如果老师让她们说“不”,她们只会更尊敬老师,因为她们知道,老师说不也是为了她们好。不要瞎玩游戏,不要乱吃垃圾食品,不要害怕困难,不要偷懒贪玩等等,这些她们全部接受,她们需要的只是在老师们也觉得她们正确的时候,同样也给她们说“不”的权利。
学会拒绝、懂得说不,大概算不得这个权利时代的新鲜行为,可当它出现于习惯服从和聆听的校园,出现于由未成年人向成年人漸次过渡的学子群体,仍不免令人怦然。他们没有机械化地隔绝于时代矫健部落之外,没有被固执和单向度的教育思维模式简单驯化,他们体面和有个性地展示了自己的判斷力、发现力与思考精度,同时,勇气和锐气的青春逼人亦可感佩。在教学中,不能只顾及自己的面子。 学生对老师的提问或说“不”,应该看作是一个良好的表现,教师要利用课堂这个良好的平台鼓励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骄傲,使课堂成为证明自己“能行”的大舞台,教师还要善于从学生身上发现他们的优势,把握任何一个机会对学生进行自信心的渗透,否则,鼓励学生勇于表现自己将成为一句空话。以往大多数老师因碍于面子并不鼓励学生说“不”,因而在不同程度上压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活动。教师应信任学生,在学生产生心里自卑,对学习没有信心时,教师要相信学生存在优势,只要这种优势得到发挥,每个学生都能学得好,只要方法得当,就没有跟不上的学生。在每位学生身上,教师都要看到他们的长处,找出他们行为中的闪光点,哪怕是细微的优点。实践告诉人们,学生能否持之以恒的学习,与教师的信任程度有密切的关系。当学生站起来不能流利的回答问题的时候,或说“不会”,教师应投去一个期待的目光,说一句信任的话语,帮助他成功一次,那么,他在课堂发言的水平会更高。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多给学生送去一个信任,在每位学生的心底里种下一棵自信的种子,促使他们在课堂上最大限度的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因此,学生说“不”可以看作是一种诚实的、科学的求知态度,是一种可贵的思维品质。
喜剧大师卓别林一生都给我们带来欢乐。他曾经说过这样的一句话:学会说“不”吧!那么你的生活将会美好很多。很多年以后,等她们当了老师,她们也一定允许她们的学生说“不”,鼓励她们说“不”,教会她们说“不”,这是她们的权利,必须尊重,因为我们明白一个会说“不”的孩子,才有可能变得更加自立、自尊、自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