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永平
摘要:“学校音乐教育‘新体系”是中央音乐学院在引进国际三大音乐教育体系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教育国情产生的。“新体系”被列为国家级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的试点项目,并于2011年开始分期分批向全国普通音乐教育师资队伍进行培训和推广。作为中小学音乐教育师资培养的主阵地,我国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必须与时俱进,积极响应推进“学校音乐教育‘新体系”的教学改革,建构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立足本土音乐文化,符合中国教育国情,并能运用国际先进音乐教育体系教学的中小学音乐教师。
关键词:音乐教育新体系;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41-0150-03
当前高师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下,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法简单、专业化教学倾向等问题凸显,导致培养出来的众多毕业生不能完全满足时代对中小学音乐教师的要求。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院率先开始探索适合中国教育国情的新型、大众化的音乐教育,以满足中国国民艺术素质教育的要求。
“新体系”是在引进国际三大音乐教育体系(达尔克罗兹、奥尔夫、科达伊)的基础上,结合中国音乐文化和教育国情产生的。新体系由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院主导,研究、开发并向全国推广普及,得到了教育部的充分肯定,并被列为国家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的国家级改革试点项目,于2011年开始分期分批向全国普通音乐教育师资队伍进行培训和推广工程。
一、“新体系”背景下,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面临改革与创新
在“学校音乐教育‘新体系”背景下,作为中小学音乐教育师资培养的主阵地,我国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必须针对各自专业教学的实际情况,积极响应推进“音乐教育‘新体系”的教学改革,建构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要求,培养出立足本土音乐文化,符合中国教育国情,并能运用国际先进音乐教育理念的中小学音乐教师。
二、“新体系”背景下,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应具备的理论、思想与调研准备
虽然“学校音乐教育‘新体系”目前仍在不断探索、实践、完善的过程中,但其先期的研究、实践成果已形成一定的理论体系。要对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与创新必须具备以下的理论、思想与调研准备。
(一)全面学习掌握“学校音乐教育‘新体系”的教育理念、基本特点、教学目标、内容与方法以及和国际三大音乐教育体系的渊源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是以“学校音乐教育‘新体系”为理论依据和基础而展开的,国际三大音乐教育体系是“新体系”的“源”,改革与创新的切入点必须是全面、深刻学习掌握“新体系”与国际三大音乐教育体系的有关理论。建议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院开办几期针对于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改革与创新的骨干教师培训或研修班。
(二)对我国高师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分析
分别从传统中小学音乐教育中所出现的问题以及在培养音乐师资过程中所面臨的客观困难进行研究和分析。
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音乐教育是法定的面向适龄者大众化的素质型普通教育,也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但是,当前中小学音乐教育状况却不容乐观:音乐课只是唱歌课;音乐教师素质低下;音乐师资外流现象严重;音乐课的开设可有可无;对音乐教育的重视只是停留在口头上等等问题普遍存在,全面了解掌握目前传统的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和出现的问题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改革和创新的出发点。
要改革和创新当前音乐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对目前高师培养音乐师资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这样才能有的放矢。目前,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进行的是专业培养模式,毕业生所从事的却又是普及教育,培养目标角色有些偏移。那么,势必要将普及教育的目标和现行专业教育的目标在一定程度下进行一个有效结合。让适应的培养模式逐渐壮大发展下去,而不适应的应该尽早淘汰。
三、“新体系”背景下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构想
(一)“学校音乐教育‘新体系”背景下高师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设置构想
在“新体系”背景下,中小学的音乐教育必将淘汰专业化、知识化的倾向,实现个性化、综合化的发展。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也必须随之改革。
1.中小学音乐教学法与专业课相结合。“让音乐属于每一个人”是“新体系”的教育理念,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的是合格的中小学音乐教师,而不是歌唱家、演奏家、作曲家。在音乐教师的培养过程中,专业课的设置和课时量是足够的。但是,学生修完了这些课程之后,对于如何当好一名中小学音乐教师还是很迷茫。感觉大学里学的东西太多,但有用的不多。问题就在于这些专业课是从纯专业的角度来教授的,忽略了他们的就业岗位。在大学二年级开始,在专业课教授过程中,在“新体系”理念的引导下,与中小学音乐教学法密切联系;在教材选用、教学内容选取、教学目标制定、教学重难点的确立上,与中小学的教学实践相联系,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有益尝试。
2.增加创作类课程的课时数与开课比例。“新体系”的教育理念下,要让每一个学生通过音乐学习都能体会到音乐的美好,并能用音乐表达自己的情感。创作类课程,可以是旋律创作、歌词创作、节奏创作,以及律动创作、动作创作、想象创作、环境创作等,这类创造活动是学生表达自己情感的有效工具与手段,它能有效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积极参与音乐学习,探究音乐的奥妙,展现个性特征。在创作类课程教学中,引导未来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鼓励、诱发学生的自我情感体验,切不可把老师的体验强加给学生。
3.增开音乐与动作课程。“新体系”要让学生用音乐唤起和表达自己的情感,解放孩子的天性,跟着音乐动起来。高师音乐专业学生开设了《舞蹈基础》、《儿童舞蹈》等课程,这类课程的开设为毕业生从事中小学音乐教学工作奠定了良好的教学基本功基础。当然,增开音乐与动作类课程并不局限于舞蹈类动作,可以是伴随歌声的动作、跟随琴声的动作,也可以是游戏动作、小组动作创编等。endprint
(二)结合新体系的教育理念,从感性经验、双基把握和即兴创作三個角度进行“学校音乐教育‘新体系”背景下的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
1.“新体系”的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课堂教学中强调以情感体验为主。在高师专业技能课授课过程中,不仅要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的训练,更要注重对未来的音乐教师进行音乐的直接感受与反应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以及在未来教学中的运用。
2.“新体系”将基本音乐情感体验能力和积累基础音乐活动经验确定为“新双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要从情感体验入手,在音乐实践活动中进行。在高师音乐理论类课程讲授过程中,中小学音乐课教学不宜将基础乐理、曲式、和声、音乐史、乐器、音乐体裁等作为重点,而应当以情感体验为核心展开教学。对于小学生而言,音乐理论的学习主要体现在音乐读写能力上。如采用柯达依视唱练耳体系的唱名法、科尔文手势、节奏名和符干字母谱等,通过情感经验的积累将枯燥的音乐理论形象化而开展教学。
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基本技能,主要包括演唱、演奏、欣赏和表演几个方面。技能课教学,也要在基于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展开,不能将情感和技能割裂开来,必须要“多管齐下”,教学过程中将情感体验作为主要方面,内容为支撑,技能教学为辅助。总之,必须将技能课教学与普通中小学音乐课堂的教学密切联系。
3.即兴创作是音乐自主情感体验结果的检验。即兴创作也并非高不可攀,它可以是旋律、歌词、节奏、动作、情景、想象、情绪、表演形式等,这些都可以作为即兴创作的教学内容。在中小学音乐教师培养过程中有意识地训练其即兴创作能力并应用于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之中。值得强调的是,即兴创作并非中小学音乐教学的最终目的,而是检验学生对音乐感性积累的重要手段,也不能成为学生学习过程的累赘与负担,必须依据教学条件服务于教学内容。
(三)“学校音乐教育‘新体系”背景下的评价体系构建
学科评价是查漏补缺、改进教学的一个必要而有效的手段。在“新体系”背景下,必须要改变唯知识型、技能型的评价体系,建立一套与“新体系”相适应的评价体系。
1.建立“新双基”为内容的评价体系。基本音乐的情感性体验能力和积累基础音乐活动经验能力是这一评价体系考查的两个方面。音乐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度、听辨能力、歌唱、动作、律动等活动是情感性体验能力的评价要素;能否接受和唤起已有知识是积累基础音乐活动经验能力的重要评价指标。
2.建立是否综合发展为依据的评价体系。新体系的教学内容主要涉及律动、歌唱、器乐、欣赏和即兴这五个方面。对学生参与整个音乐教学活动的过程进行全面分析、评价和测量,还要对在音乐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各方面的能力相互影响、相互配合做出评判。
四、“新体系”背景下,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前瞻
全面开展素质教育是国家教育的战略举措,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因此,发展、提升、推广大众化、普及化的“音乐教育‘新体系”非常有必要,与国家教育方针政策不谋而合,并会越来越凸显其强大的生命力。
“新体系”以歌、动、舞、乐、赏、创等活动为主,强调综合能力的重要地位,区别于传统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知识、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符合我国文化和基本教育国情,是真正有中国特色的、较系统的音乐教育体系。
在“学校音乐教育‘新体系”背景下,我国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新体系”的理念与方法必将渗透到专业人才培养的方方面面。
参考文献:
[1]高建进.学校音乐教育的新双基——学校音乐教育新体系的理论阐释与实践之一[J].人民音乐,2013,(9).
[2]高建进.学校音乐教育新体系的教学目标内容与方法[J].人民音乐,2014,(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