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融入地方历史资源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能够使核心价值观更加生动、形象,让学生产生学习的积极性、求知欲,为建设学生核心价值观提供载体。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鲜明的个性以及丰富的内涵,将地方历史文化资源融入到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以地方历史文化资源为载体,通过专题式课堂教学、主题式校园文化活动等途径,传承地方历史文化资源,能够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使学生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键词 地方历史文化资源 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 政治培育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我国的经济体制、利益格局、社会结构等都发生了深刻的改变。并且随着网络的普及,人们的价值观念越来越活跃,一些外来文化、负面的新闻冲击着人们的思想,学生也不例外。因此,面对这种局势,党的十八大提出了要加强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规范学生的社会行为,聚集学生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强大正能量,大力提倡以富强、自由、公平等为内容的社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从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地方历史文化资源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丰富的史料、多样的形式,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地方历史文化从属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文化理念和价值追求。因此,将地方历史文化资源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结合当今时代特点,积极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地方历史文化已经成了一种应然选择。
一、地方历史文化资源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联性
1.地方历史文化资源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统一性
地方历史文化资源是各地方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凝聚在地方历史、风土人情、时代风貌中的地域精神以及反映这些精神的历史遗迹、烈士陵园、杰出人物等,具有一种独特的精神特质。这种地域精神不但包括开拓进取、吃苦耐劳、团结互助等,还包括上善若水的生存智慧、挑战权威的求实勇气、义利并重的价值取向以及人情至上的生活态度等。当前我国正处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的关键阶段中,国人需要具有这些地域精神中所蕴含的开放通融、兼容并包的精神,需要团结合作、齐心协力的群体意识。从社会层面上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公民做到诚信、友善、爱国、敬业,继承了中国优秀传统价值的精华,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脉相承[1]。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地方历史文化资源自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内在的统一性,两者之间具有紧密联系。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传统文化精神的继承与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具有作为思想资源的激励与反思借鉴意义,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现代国人的思维、价值观取向。地方历史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一种相对独立、自成体系的文化资源。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吸收传统文化下的不断发展,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所需的养分,包括地方历史文化。从个人层面来说,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提倡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与地方历史文化的积极道德观和教化思想具有历史传承。当然在弘扬地域文化精神时,也要衬托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过反观地域文化的不足,达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的。因此,我们要摒弃糟粕,更好地联系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另外,21世纪是一个开放而又多元化的世界,在传承中华文明的同时,文化及价值观的传播需要结合时代的特点与时俱进,体现出时代特征,要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流思想,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地方历史文化资源融入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现实意义
1.能够引发学生的共鸣和认同
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具有地方色彩和乡土气息,呈现的是一个地区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是人们形成归属感和认同感的精神,蕴含着深厚的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艰苦奋斗品质,亲切自然。因此在语言风格、思维方式和成长足迹等方面,容易被学生很快地理解和接受,容易使学生产生共鸣和认同。
2.能够燃起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包括一个地区的历史故事、历史人物和遗址等,集中展示了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一个地区所创造的文明成果,具有更加真实可信、真情暖人的特性。因此将地方历史文化资源融入到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能够在身临其境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让学生近距离地触摸、聆听、体验甚至跨越时间的对话,能够让学生充分地了解到在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中,家乡人民奋斗的历史和顽强的精神,从而培养学生健康、乐观向上的品质,激发学生热爱故乡、热爱亲人的感情,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避免陷入空洞乏味的理论说教中,能够燃起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从而使他们以实际行动报效祖国和家乡[2]。
3.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点和求知欲
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地域色彩浓郁、个性鲜明、质朴独特,蕴含着当地的地理环境、风土人情、文脉传承,承载着当地自然风光、历史活动和历史轨迹等,具有个性鲜明的特征,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点和求知欲。从历史和地域的角度上,将地方历史文化资源融入到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能够培养学生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能力,使学生自觉自愿地亲近历史、探究真相、感受情怀,能够避免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陷入单调呆板、千篇一律的表达,使学生从人类发展历史中,开发思维,汲取智慧。
三、地方历史文化资源融入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途径
1.通过主题式校园文化活动,锤炼、陶冶学生的专业水平和人格品质
校园是培养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课堂,积淀厚重独特的校园文化和清新的校园文明风尚,开展特色鲜明内涵凝练的主题式校园文化活动,是地方历史文化资源融入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新载体和新思路。因此,我们要把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和学生专长、专业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学校的特色专业优势和地域优势,开展富有乡土气息的科技学术和技能比拼等活动,使学生在春风化雨中感受到地域历史文化资源的博大精神,开展地方历史文化资源主題讲座活动,锤炼和陶冶学生的学科素养和人格品质。如: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中,经过几代学者的发掘与研究,在安阳发现了商代晚期的宫殿群、王陵大墓、民居和宗祠、手工业作坊、车马坑等众多古迹,出土了数以万计的甲骨文、青铜器、玉器、宝石器、陶器、骨牙器等弥足珍贵的历史文物,以甲骨文和青铜器为代表的殷墟文化已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在2001年“中国二十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评选中,殷墟的发现与发掘名列榜首。我们可以依托学校办学的优势,深入挖掘殷商文化内涵,集结专业师生研究殷商文化。然后,通过编排舞蹈、再现殷商文化故事图等方式,演绎中国文化的发展史再现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辉煌的历史,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载体形式。同时我们可以延伸到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艰苦卓绝的奋斗史上,使学生无论在现实生活还是虚拟社会中,都能以自己的言行去塑造中国良好的国家形象,使学生能够在对内交往和对外交流的过程中,都能具有良好的精神风貌。endprint
2.通过专题式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理论修养
课堂教学是地方历史文化资源融入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渠道,通过开展专题式教学活动能够使学生全方位地认知中华民族品格。为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课堂教学中,结合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的历史故事、精神内涵等,将地方历史文化资源融入到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中,能够使学校教育资源具备很高的育人价值,帮助学生提高理论修养。同时,在课堂教学中融入地方历史文化资源,也能诠释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彰显出学校教育资源的优质特色性和真实性,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具备时代意义。
另外,在课堂教学中,为了方便学生学习、探究和理解,教师可以通过配发实物、音乐、视频等方式,增强专题式课堂教学的教育引导之美,引导学生积极自觉地学习,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同时,开展一些专题式微辩论、微演讲等活动,使学生自主了解历史人物、英雄事迹,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使学生充分地自觉领悟地方历史文化的浑厚深沉、领悟英雄人物淡泊名利的超凡气质、思考其生死抉择等。并且在课堂教学中要将学生的关切点和地方历史文化资源所传承的民族精神、性格充分地结合起来,打破固有的灌输方式,通过深入浅出的专题式研讨和分析,把地方历史文化资源融入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从而使学生真学真懂真用,更好地指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3.通过体验式爱国主义基地教学,增强学生民族精神、理想信念
地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真实地记录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如珍贵文物、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以及惊心动魄的英雄事件等,是承载着中华民族的道德理想和价值观念的精神信仰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的鲜活教材,反映了近代中国人民英勇奋斗的壮丽篇章,见证了“刚健有力”的中国精神、“革故鼎新”的开拓创新精神以及“仁者爱人”的人本理念等等,铭刻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丰功伟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丰硕成果,是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弘扬民族精神、陶冶道德情操的精神依托,能够弥补课堂教学的纸上谈兵和校园实践活动的形式限制,让学生在“游中学,学中悟,悟中获”。如:通过参观地方历史遗址、瞻仰“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等现场教学,使深奥的理论更加平易近人,让学生亲身体验,亲耳聆听到中国人民救国救民的精神和力量,使学生产生强大的归属感、认同感、自豪感,近距离地感受到当地历史文化资源的源远流长,让学生和地方历史文化资源进行对话和交流。并且还能避免现场教学的走马观花,将枯燥的文物史料变得鲜活精彩。在体验活动之前,组织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学唱经典爱国歌曲、观看相关题材影视剧等,让学生带着问题和主题去体验。同时,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体验活动中,可以开展现场知识竞答、历史真相探究等活动;结束后,通过开展征文比赛、书画展等活动,组织学生抒发对家乡人民的崇敬之意,抒发对地方历史文化的独有情怀,引导学生深刻领会“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目标和内涵,增强学生体验的深刻度和感染力,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提炼、挖掘和传承地方历史文化精神内涵,避免浮光掠影式的参观[4]。
4.利用新媒体互动,增强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新鲜度和时代感
进入21世纪以来,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们带来了新的挑战,也给学生的学习方式、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等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学生接受新事物快、可塑性强,网络环境下,表达平台的便利和广阔,使他们的民主意识、权利意识以及公平法治意识都得到了提高。学生对海量网络信息乐此不疲地接收,他们热衷于在各大网络平台上发表看法和意见,并沉湎于萌趣泛滥的图片、文字和视频中,其平等性、个性化、去中心化更加明显。因此,为了拓展地方历史文化资源融入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途径,学校要结合现代科技快速发展的时代特点,积极宣传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的特色、精髓和魅力,根据學生强烈追求新科技的特点,加大校园网、微信、微博的平台建设。用微理论、微漫评、微视频、慕课等新型教学方式,实现和学生全天候亲密互动和心灵渗透,增强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新鲜度和时代感,让学生把碎片化时间利用起来学习。另外,为了让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大放异彩,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根据学生自己的特长、优点,如:诗歌、小说、歌曲等,引导学生将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和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通过这样一些文学创作,让学生传递正能量、弘扬主旋律,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自觉。思想政治工作者还要时刻关注容易对学生思想造成深刻影响的社会热点,借助网络平台和学生“心心相印”,善用地方历史文化资源中的感人故事、民族精神帮助学生解决困难,积极介入舆论引导,及时制定传播预案,最大限度地增强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厚重感、时代风尚感等,从而让网络主旋律高歌猛进,使学生知行统一,做到理实结合,激励人心。
参考文献
[1] 周宜生.浅析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隐性方法[J].吉林教育,2015(2).
[2] 贺德辉.培育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初探[J].文教资料,2015(1).
[3] 杨茹.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J].北京社会科学,2015(2).
[4] 孙晔晗.构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载体“道德讲堂”[J].新西部:理论版,2015(24).
[作者:马晓代(1983-),女,河南安阳人,安阳工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讲师,硕士。]
【责任编辑 郑雪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