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水文化科普插图的趣味性与严谨性

2017-10-27 08:17李亮
出版参考 2017年8期
关键词:水文化严谨性趣味性

李亮

摘要:随着我国对中华水文化研究与传播的不断升温,水文化科普活动日益重要。科普图书是科普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图书中的插图不可或缺。本文通过总结《图说中华水文化书系》插图设计的实践经验,提出科普插图应保证趣味性和严谨性的有机统一,并以实例予以讲解介绍。

关键词:水文化 科普插图 趣味性 严谨性

随着水利部《水文化建设规划纲要(2011-2012年)》文件的出台,我国自政府到民间兴起了弘扬、传播中华水文化的热潮,各类水文化研讨、交流、传播活动层出不穷,有关水文化的出版物不断推出。同时,也应该看到,尽管“中华民族灿烂悠久的文明史,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一部兴水利、治水患、除水害的历史”得到社会的肯定和支持,但还需要针对普通群众做大量的水文化讲解普及工作。这其中,科普图书作为科普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的设计、形式的表达就显得尤为关键。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自2012年开始策划组织《中华水文化书系》出版工作,书系的一个分支《图说中华水文化书系》则是典型的科普图书,作为该分支书系的责任编辑,笔者认为科普图书中重要的表现方式——插图,往往作为从属地位、重视程度不高,从而使传播的力度、广度降低。为避免科普图书在学术圈里传播多、在普通群众中传播少的情况发生,应对科普插图的选择、创作、图文结合方面下足功夫,作为课题深入研究,笔者结合实例提出以下想法仅供参考。

一、图文对应,同等对待

科普图书编撰人员优势一般在于文字编写,配图往往交给美术人员完成。美术人员并不是科普内容方面的专家,其插图只能根据作者指定的一小段内容或者按照作者简单授意予以创作,有时难免浮于表面,图文脱节。作者和插图人员之问的桥梁,关键在于图书编辑,只有编辑能够通读全文,并且站在第三方角度考虑插图是否合适。有时候编辑还要亲力亲为撰写插图创作说明乃至确定图名。

在《图说中华水文化书系》编前审纲、样章审查阶段,插图人员均全程参与,对书系整体有了把握,但在实际结合书稿内容中,插图仍然会有不对应情况。例如,在某分册中有段关于妈祖的内容:

传说明代郑和七次下西洋,每次出海前都要祭祀妈祖,回来后还要到天妃庙里还愿,感谢她的护佑。宣德六年(1451),在第七次出使西洋前夕,停泊在福建长乐,重修了南山的天妃行宫,并立《天妃之神灵应记》碑(俗称“郑和碑”)为记。

旁边配图如图1所示,图名为“妈祖故事”。这幅图画得细腻鲜活,仿照古画工笔,但图画内容和文字内容几乎完全不能对应:军人跪拜不知何意,妈祖形象有待考证,两个人物与郑和、祭祀妈祖都没有太多关联。故该幅插图需要重绘。

二、趣味在于形式,严谨在于史实

科普作品,无论是图书,还是杂志,其内容表现必须要具有通俗易懂、读起来轻松有趣的特点,这样才能达到基本的“普及”要求。内容表现为两方面,其一是文字,要将高深知识通俗化,语言生动简洁;其二就是插图,应轻松活泼,利于读者结合自身经验识读,即具有“趣味性”。但同时应该注意到,科普毕竟是“科学”的普及,尽管形式活泼有趣,但其内核表达是认真严谨的,应符合科学原理、逻辑推理、史料记载的基本要求。插图由于是根据文字内容抽象转化而来,又加上了艺术想象,因此就更应该注意趣味性与严谨性的结合。

在《图说中华水文化书系》的一本分册中,其中有段内容如下:

孔子的“乐水”,有时还借水来表达他的人生态度。有一首人们耳熟能详的歌谣,叫《沧浪歌》,早在春秋时就已广为传唱。孟子著作中这样记载孔子对这首歌的看法的:

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孔子曰:“小子听之!清斯濯缨,浊斯濯足,自取之也。”

——《孟子·离娄》

据说,这是孔子率弟子周游列国时,在楚国的汉水上游听到的一首儿歌。显然,这首儿歌并不简单,它是告诉人们处世之道的。

所配插图如图2所示。这幅图总体来看,充满意境,孔子端坐船上,面露欣喜之色,而岸边小童活泼可爱,招手致意,符合文中所描述的孔子游汉水听到儿歌而悟出处世之道的内容。但是从严谨性上,则对该图提出了更高要求:两小儿的发髻是否符合春秋时期的装扮,目前的发型,似乎更接近元代;由此拓展出去,画中人物的衣着,是否符合春秋时期的服饰特点?经过资料考证,最终插图人员对图进行了修改,如图3所示。

三、同类展示,相互映衬

在科普作品编写中,有些内容指向非常具体,这对插图配置提出了挑战,一般而言,如果作者能够提供具体图片或照片,可以保证准确对应,就应尽量采用,例如一段介绍水崇拜的内容:

在中国,稻作农业发端很早,因而与稻作农事活动相联系的蛙崇拜也产生较早。在仰韶文化遗址、庙底沟文化遗址、姜寨文化遗址等分布广泛的文化遗址中,都有数量众多的蛙纹彩陶出土。蛙纹既有写实的,也有写意的和抽象的,纹样丰富多姿,色彩绚丽纷纭,反映了母系氏族社会时期人们对蛙的浓厚兴趣以及崇蛙之风的盛行。

所配图片如图4所示。图名为“仰韶文化遗址出土彩陶上的蛙纹”。这种配图为实物展示,力求真实和准确,是不需要插图创作的。

但科普插图经常遇到的,是指向性强,却没有实物展现予以对应。例如某分册讲述水与诗词方面的内容:

溪水之美,不只是外表,更多的是在于其隽永婉约的内涵。这一点,我们从唐代大诗人王维的《青溪》就可以看得出来:

言入黄花川,每逐青溪水。

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

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

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

我心素已闲,清川淡如此。

请留盘石上,垂钓将已矣。

王维并没有《青溪》相关的画作,即使有,也没有留存。这种情况的插图就需要灵活处理,首先可以是相关溪水、与诗内容较为接近的古画,例如在此配上明代李在的《临清流而赋诗图》(图5),与王维的诗意趣相投、彼此映衬,也增加了趣味性。

再者可以结合诗中提到的地名,寻找实景图片。黄花川:水名,在今陕西凤县东北;青溪:水名,在陕西沔县东。最后,如果寻找不到上述图片,也可以选配一幅风景优美的溪水照片。总之,配图的目的,一方面是对文字内容进行视觉上的讲解,另一方面,也是对读者视覺上的一种吸引,减少阅读的疲劳。

综上所述,在科普作品的创作与传播中,插图的创作、设计和选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处理好插图的趣味性和严谨性并将两者有机地结合,是科普作品必需的工作。中华水文化需要深入挖掘、深度研究的同时,更需要积极传承和弘扬,而科普推广工作是其中的重要环节,只有做好科普作品创作、科普插图设计等这些基础的、细致的工作,才能为中华水文化的进一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endprint

猜你喜欢
水文化严谨性趣味性
“揪”出音乐教学的趣味性
高职院学生严谨性培养
试谈参考书例习题中的“严谨性”问题
新常态下我国水文化研究综述
流域管理视角下的重庆水利移民史浅探
关注解题中所设的隐患
把握民生新闻趣味性的几点思考
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趣味性
中学数学教学应兼顾严谨性与量力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