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作启蒙中写作知识的教学策略

2017-10-27 06:53罗刚淮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2017年8期
关键词:写作知识习作教师

罗刚淮

小学阶段写作教学从严格意义上说,都是习作启蒙,主要任务是激发表达兴趣,体验口头与书面表达,在实践中学习和形成简单的写作技能,而非写作知识和写作技能的系统传授和学习。所以,语文课程标准里将小学低、中、高三个学段的写作都定位为习作,而非写作,教学定位为习作教学,而非写作教学。当然,倘若教师心中并无写作的基本常识及写作知识渗透和教学的意识,那么,所谓的兴趣激发、游戏经历、感官体验等等,就会停留于浅表虚浮,不能内化和升华,所谓写作的经历、经验也会因缺乏积累和提炼而湮没于琐屑平俗之中,无助于写作能力的提升,写作常识、写作能力、写作意识、写作兴趣等关乎写作的核心素养都难以形成。如此,习作教学也便成了低效乃至无效的教学,是未达标的教学。唯有将习作兴趣的体验、习作知识的科学渗透和习作教学有机结合,才能使学生学有兴趣、学有所得,这才是习作教学的应有之路。

一、范文引路,融知识于情境

小学生起步作文,迷蒙懵懂,常常手足无措。做游戏,然后让学生把游戏写出来,可是学生口头说说倒是没什么问题,一旦动笔,刚才说的一堆话就找不见了。有些教师喜欢教学生框架格式,讲作文时要交代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记叙文写作的要素。可是学生似懂非懂地点头之后,仍茫茫然不知如何动笔。这其实是忽视了学生的学情基础,忽视了用有效的策略对接学生已有的能力。其实对于二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是有一定的表达能力的,只是对于习作的形式不了解,不知如何下笔。即便老师告诉他们如何写,他们也还是不明白,因为老师说的与他们脑中形成的概念图式都是不同的。这时,如果老师把一篇范文呈现给他们,圈点出哪些词句交代了时间,哪些词句交代了事情,哪些词句说清楚了地点,今天的习作中也要模仿。学生便会恍然大悟,依葫芦画瓢,写出了刚才游戏活动的过程。这其实就是找准了学情,并科学地利用了学生直观感知的能力,给予习作指导。范文以鲜活生动的案例形式,直观地传递了文章的结构、记叙要素和表现形式、语句的组织等等,学生能直观感知,并很快领会要求,模仿起来能很快进入状态。即使有一两处不到位的,教师再跟进指导纠正,学生习作能力便能得到发展。所以,小学阶段的许多习作知识大都可以通过具体的范文来帮助呈现。

二、拐杖相助,用知识助力写作

有教师认为,写作知识对于习作教学来说是负担,习作指导只要激发兴趣,帮助寻找到素材即可。其实,兴趣尽管重要,但如果没有必要的写作知识的学习要求,习作很容易失之浮略,学生因缺乏挑战而失去兴趣,文章因缺乏专项技能的练习而不够深入。而从教学实践看,有时习作知识教学的及时有效,不但不会成为负担,而且可以成为学生写作的拐杖和桥梁,成为助力工具,帮助其获得写作成功。比如教学四五年级学生写作文,常常发现学生不太能将事情过程写具体,甚至有些能力弱的连写作顺序都不会安排,写起来头上一句脚上一句,没有条理。对此,教师不妨告诉学生事情发生都有先后过程,起因、经过、高潮、结果等,都应逐一描述清楚。写作前不妨让学生不急着写,先说说起因是什么,经过有几个环节,怎么进展的,高潮的时候是怎样的状态,结果如何。想好了,也能说清楚了,不妨在草稿纸上把刚才的描述写出纲要来,每个后面可以列几个词语或者一句话提醒自己。学生根据这些要求再去写,很容易进入写作状态,写出来的文章就有条理。学生由于事先有过仔细的思考和说的过程,加上草稿本上每个环节有词语提示,写作时就能写得很具体。为了让学生写得细致具体,有的教师会告诉学生要学会分解,写事情要有“首先、接着、然后、最后”这类的词来引导,写物则要将物分解为几个部分,每部分写出形、色,甚至味、质等。这些写作常识渗透在具体的习作课教学中,学生一下子找到了写作的拐杖,写起来有目标方向,有依托引导,一篇习作就能轻松完成了。

三、分步仿写,使知识浅近易学

学生作文是一个整体体验和表达的过程,有的教师在习作指导时很迷茫,觉得写作课“一课一得”不好操作。其实,习作启蒙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小切口,分步走”。一课一得不只是习作教学这么强调,整个语文学习或者各学科学习都这样要求。习作教学中的一课一得就是指写作知识的分项分专题教学。语文课本每个单元的习作教学,往往都有教学的目标指向,比如有的学习使用拟声词,有的学习运用方位顺序介绍事物,有的学习场面描写,有的学习心理活动描写等等。这些教学目标大都隐藏在习作要求的背后,对应着语文课程标准的年段要求,有的甚至很隐晦,需要教师仔细分析和挖掘,原因是编者不希望教师以过于简单直白的方式來教学写作知识,因此会设置情境性的写作要求,让学生乐于阅读。而作为教师则须精心设计,艺术化地教学和引导。对此,教师教学时就应领会编者意图,既要重点突出某个训练点,又要融知识教学于情境之中,做到自然有趣、天衣无缝。比如有教师教学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一次习作:编童话,她从学生熟悉的卡通人物孙悟空、海绵宝宝等入手,总结出童话吸引人的几点要求:符合人物特点、结合小学生的生活、发生离奇故事等。其实这正是本次习作的基本要求,然后示范创编童话《海绵宝宝来到身边》。学生从范例中清楚了写作的要求,以及这种要求带来的作用,此时开始写作,学生便能将习作知识融入于写作实践中。习作完成后,教师指名学生读自己的习作片段,再组织学生对照本次习作的要求来评价得失。这样教与评目标一致,学生学习聚焦于一课一得,在学习、实践、评价、反思多个环节中反复关注和思考教学目标,逐步明晰并掌握本次习作的重点,习作能力自然容易得到提升。

四、读写结合,体悟知识妙趣

写作教学有时并不是仅仅在习作课上开展的,有时出现在阅读课堂上或是某个课间某个活动的及时引导上。教师有心捕捉,有意渗透,读写结合,往往会在生动的情境中轻松而又高效地教学习作知识。比如教师在教学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海伦· 凯勒》一课“莎丽文教海伦学水字”片段时,教师有意问学生:如果你是莎丽文,你会如何教一个又聋又哑的孩子写水字呢?几位学生口头描述了自己的打算,教师再让学生读文中这段细节描写,体会莎丽文老师的循循善诱。这样教学既让学生体会到莎丽文老师教学的爱与用心,教学艺术的高超,又口头练习了教学生写水字的经过,读写结合,体会优秀文章中语言表达的妙处,自觉学习优秀的语言表达技巧。对比体验,学生信服,知识教学才会深入内心,在脑中得以自主链接。

五、链接成树,让知识成系统

小学生进入高年级,陆续掌握了不少习作知识,如首尾呼应、写作顺序、写作结构、描写方法、修辞手法、说明方法等等,在合适的场合他们还能运用这些习作知识,用来评析文章,赏析词句章法。但在运用这些知识有时也会出现混乱,比如修辞方法说成写作方法,说明方法与修辞方法混淆,写作顺序与写作结构的理解混乱等等。对此,在六年级的习作课上,笔者花了一节课的时间将学生所知的名词进行了一个梳理,用写作知识树的形式分层级展示,链接成树的形状。学生看到一个个熟悉的名称术语,原来分别定位在知识树的不同的分支上,相互间有着不同的关联,才恍然大悟。仔细追索辩论后,他们的概念清晰了,各个名词间的界限和关联清楚了,知识间的逻辑清晰了,再进行描述时,概念便不再混乱。教师原来担心学生会因习作知识枯燥而难以调动学生的兴趣,结果在知识树这一形象直观的呈现形式面前,轻松解决问题,不但弄清楚了概念、界限,而且对习作知识有了更加系统的了解和认识,还认识到许多知识都有内在的规律,激发了学生求知的热情和求真的意识。在具体写作时,老师在进行习作指导时,提一些习作技能方面的要求,学生便会清晰地理解,并在写作中得以关注,文章愈加精彩,写作效率也高了。可见,即使是小学阶段,教授学生必要的习作知识,对学生的写作也是大有裨益的。

总之,习作能力是小学生语文学习诸多能力中的提升难点,习作启蒙既要立足学情,以兴趣为导向展开教学,又要将习作常识的渗透贯穿于习作教学之中。唯有坚持习作知识的教学,一课一得,螺旋渗透,才可能实现学生习作能力的螺旋式进步。

[责任编辑:陈国庆]endprint

猜你喜欢
写作知识习作教师
写作知识:简化、转化、内化
写作知识的呈现路径
由“类”到“个”,写作知识开发有理可循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秋天在哪里
美育教师
习作展示
反思中学写作知识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