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淑英
【内容摘要】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教学活动之一,对于加强学生语文素养、提升其情感知识态度有着重要作用。有效的閱读教学,需要教师提前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尤其要注重在课堂教学中启发、引导学生,让学生在理解知识内容的前提下,深化自身对知识的认知。这种认知能力的加强,会慢慢体现在学生的外在语言表现以及个人的行为、气质等。本文就目前初中语文阅读现状,来探究语文阅读教学的具体方法。
【关键词】初中语文 阅读教学 方法研究
在如今应试教育的环境下,语文试卷中阅读类题目占据着很大比例。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所花费的时间、精力也相应要多。然而,纵观如今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学生实际的学习效果却往往不尽如人意,主要体现在其答题思维呆板、僵硬,学生整体语文素养参差不齐等。这类现象出现的原因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过于迎合应试教育的需求,教学思维与教学方法套路化、模板化,无法有效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与创新意识;二是学生平时看的阅读材料太少,缺乏练习与巩固,其阅读水平很难得到真正的提升。本文将重点从这两个方面入手,系统论述相应的教学方法。
一、转换课堂教学模式,改善课堂教学结构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时首先考虑的教的问题。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往往过分注重知识的灌输、强调自身的主导性,忽视了学生学的权力与自由。学生在学习上容易缺乏主动性,无法有效形成有利于自身的学习方法。教师摒弃这种过于强调教师地位的教学模式,适当削弱自身在课堂上的权威感与控制感,以学生为主体来设计课程教学方案。
学生应该变成学习的主人,尤其是当学生产生自主学习意识与探索意识时,其学习积极性与学习能力都会得到相应的提升。因而,教师要从基本的课堂教学结构入手,以激发学生兴趣、学习自主性为基础,设计合适的教学活动,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高效学习能力。
课堂教学结构的改善可以从教学的多个环节、以及媒体技术整合方面来入手:在课程导入环节,教师可以以提问为主,在激发学生思考的过程中,来引出后续的教学内容。例如,在教学何其芳《秋天》这首现代诗歌时,我首先给学生播放了一个诗歌的朗诵视频,然后提问:大家在看这个视频的过程中,脑海中浮现出的什么画面?这些画面带给了你什么感觉呢?有同学愿意来分享一下吗?比起以往传统课堂上单纯的朗读、阅读,学生观看视频、与教师进行互动的方式更能调动课堂教学的氛围,让学生获得丰富的学习体验。相应的不同的教学环节,教师要能结合实际来设计相应的互动、讨论环节,以达到预期教学效果。
二、增加学生课外阅读量,提升其语文综合水准
学生语文知识能力的提升,不仅与其课堂阅读学习质量相关,其课后的阅读量也会对其语文综合水准产生较大的影响。对于一个学生来说,他接触这个世界的方式往往只能通过阅读,在前人的文章中的汲取经验与知识。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把教学目标定在课内,要以宏观的角度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颜与能力,将课堂学习与课外阅读近有效的结合,培养学生长期的阅读习惯,扩充学生的见识、提升其语文知识素养。在日常语文教学中,教师教育适当向学生推荐一些课外读物,开展一些阅读诗歌的活动,来提升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值得注意的是,教师要能获得学生阅读课外读物的有效反馈,即学生是否真的有去阅读课外书籍?阅读的程度与深度如何?这些都是教师要去了解的,才能有效的促进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发展。
三、传授学生有效的阅读学习方法,发散其阅读思维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单纯的将答案或者知识内容传授给学生,无法真正让学生的能力得到提升,学生遇到新的题型还是会无从下手,这也是传统“灌输式”教学的主要弊端。因此,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尤其是在面对不同类型的文章时的解题思维、步骤、策略等等。无论是什么类型的阅读文章,一定有其固定的结构,学生要理解文章基本结构,在此基础上运用合理的阅读方法,就能快速理清文章思路、内容。在此基础上来回答相应的阅读提问,学生也能有话可说、并且说到点子上。
文章阅读主要有三种方式,分别是粗读、略读、精读,这三种阅读方式适用于绝大部分的现代文章阅读。在具体阅读文章的过程中,这三种阅读方式一般要结合起来使用。例如,在教学生阅读议论性文章时,我首先带学生回忆议论文的基本结构,即是什么、为什么、做什么。让学生在文章中找到叙述这三个方面的内容,这也是粗读的过程。接着,让学生略读每个方面的内容,能大致说出文章的基本内容。最后,结合文章的提问,仔细阅读文章中的关键字句来进行答题。在讲解完方法以后,我再给学生布置了两篇议论文章的课后阅读、解读任务。
结语
总而言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更新自身教学理念,改善课教学结构,适当的将媒体技术运用于课堂教学过程中。同时,教师要将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相结合,扩充学生的知识面;在面对具体的教学问题时,教师要能教给学生具体的学习方法,来促进其阅读能力的提升,真正让学生做到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 蔡林森. 教学革命——蔡林森与先学后教[M].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 苏霍姆林斯基.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M].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
(作者单位:江西省于都县第二中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