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奕瑶
每当春夏之际,那条林荫小路,那座农家小院,那扇木门,那杯薄荷茶,(从这四个排比短语中,感受到小作者深深的思念之情。尤其是“那杯薄荷茶”,更是直扣题目,非常巧妙。)就会在我的脑海中浮现出来,挥之不去。
那时的我常到邻居奶奶家看薄荷。我叩着门,踮起脚,( “叩”和“踮”这两个动词生动地刻画出了“我”的童真。)期待着大门打开。“谁来啦?”那扇木门总是随着这样一声问话,“嘎吱”一声打开。门后迎接我的是奶奶那张布满皱纹的笑脸。
进门后,我必定先跑到那丛薄荷前,坐在奶奶端来的小椅上,细细看着那些薄荷。它们茂盛极了,一棵棵像是用翡翠精心雕琢而成的,每一條边、每一道纹路都清清楚楚,绿得像要流出水似的,让我爱不释手。(描写薄荷时用上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不仅形象,更让读者也随着小作者的心境爱上了那丛碧绿的薄荷。)
奶奶总是让我自己看着,想看多久,就看多久,从不会来打扰我。等我看累了,总是缠着奶奶要喝薄荷茶。
奶奶拿出一把小巧的剪刀,给我一个小篮子,带我来到那丛薄荷前。只听“咔嚓、咔嚓”几声,一片片娇嫩的薄荷叶便掉落在篮子里。然后,奶奶将薄荷用清水洗净,放在一旁,烧好一锅开水,拿出两只小巧的竹杯,轻轻放入薄荷叶,用一只木勺把开水舀入杯中,再滴上几滴醇厚香甜的蜂蜜,一杯清香四溢的薄荷茶就完成了。(从奶奶剪薄荷叶—洗薄荷叶—泡薄荷茶这一连串娴熟的动作中,我们感受到奶奶泡出的不仅是一杯清香四溢的薄荷茶,更是一片深厚的祖孙情。)
这时,我总会发现,我杯子里的薄荷都是小小的嫩叶,而奶奶杯里却是些粗大的叶片。(通过我杯中“小小的嫩叶”和奶奶杯中“粗大的叶片”的鲜明对比,突出了奶奶对“我”无私的爱。)每当我问起为什么时,奶奶总是乐呵呵的,一句话也不说。
我们就坐在薄荷丛边,一口一口,品味着那淡淡的清香、那浓浓的老少情。
现在,我搬家了,很少去奶奶家了,但是只要回想起那丛薄荷,一股清香便缠绕在我的舌尖我的心上。(文章的最后总结全文,点明主题。虽然“我”已经搬家,但这份浓浓的祖孙情却让“我”至今难以忘怀。)
总评: 小作者在文中深情地回忆了邻居奶奶家种植的那丛薄荷和奶奶泡的“那杯薄荷茶”,表达了自己对奶奶的深深思念。文章主题鲜明,文字行云流水,描写手法多样,将奶奶这份沉甸甸的爱表达得具体生动,也表达了小作者心中对奶奶的无限怀念和感恩。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