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卫红 王赛娟
我国糖业改革发展历程及借鉴意义
■ 陈卫红 王赛娟
编者按:随着盐业体制改革的日益推进,盐业正朝着市场化的方向不断前行,而与此同时,改革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出来。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糖业也曾经历过一次市场化的改革,改革内容与今天的盐业体制改革有诸多相似之处,本文作者向盐业的读者介绍了糖业改革的历程,望以此文对盐业改革能够有所借鉴。
20世纪90年代以前,我国糖业实行统购包销政策,食糖全部由商业部门收购。在双轨经营体制和生产补贴政策下,糖业在1979-1990年经历了快速发展期,但随之行业也面临食糖供给和财政补贴双重压力。自1991年起,为解除糖料、食糖统一定价对糖业发展的束缚,缓解双重压力,国家着手对糖业营销体制进行改革,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一)1991-1995年,食糖产销体制改革时期。在销售上,将国家计委下达的食糖收购调拨计划由指令性计划改为指导性计划,由商业包销改为工业自主经营,由国家定价改为指导价,取消工商企业食糖收购比例,实行多渠道、少环节的经营食糖批发业务,并放开食糖零售市场。
在该段时间,由于制糖企业缺乏流动资金、必要的仓储设施以及固定的销售渠道,宏观调控措施未及时跟进,造成我国糖业发展滑坡,糖厂亏损,糖农积极性受挫。
(二)1996-2000年,政策调整时期。为应对糖业市场放开后出现的问题,国家采取了调整糖业生产布局,调整制糖行业结构,建立国家储备制度,严格管理食糖进口等措施,规范食糖市场经营秩序,使得糖料播种面积和食糖产量上升。由于1998/1999榨季产量大增,国内市场供大于求,糖价大跌,由1994/1995榨季的4500元/吨降至2100元/吨,制糖业90%以上企业亏损。国家在1999年对制糖行业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坚决关停了扭亏无望的制糖企业。
(三)2001年至今,完全取消食糖政府指导价,由市场机制自主形成。由于我国制糖成本居高不下,食糖进口量一直维持高位。糖价复苏乏力,糖企经营困难,甘蔗种植面积持续萎缩等问题也一直存在。
1991年国家对食糖产销体制进行改革,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一)销售方面,将国家计委下达的食糖收购调拨计划由指令性计划改为指导性计划,改商业包销为工业自主经营;取消工商企业食糖收购比例,实行多渠道、少环节的经营食糖批发业务。食糖生产企业、糖酒公司和其他国营、集体商业企业均可经营食糖批发业务。
(二)价格方面,糖料价格、食糖出厂价格实行中央指导下的省级政府定价。食糖出厂价格由国家定价改为国家指导价;同时,取消凭证定量供应办法,放开食糖的零售市场。
(三)管理方面,不再实行综合性计划管理,食糖的管理由指令性改为指导性,建立中央和地方两级食糖储备制度。食糖储备的原则是国家进口糖由中央储备,国内生产糖由产区和销区分别储备,并由此形成了各制糖企业归口轻工部门、各糖业公司归口商业部门的糖业管理体制。
(四)后期政策调整。制糖企业过去只管生产、不问经营,突然被推向市场前沿,由于没有固定的销售渠道,没有相应的配套流动资金和必要的仓储条件,加上宏观调控措施没有跟上,造成1992年至1995年中国糖业发展滑坡。1997年开始,为规范食糖市场经营秩序,保持市场稳定,采取四方面措施:一是调整糖业生产布局,对食糖和糖料作物种植总量控制,以平衡供求关系;二是通过关闭破产对制糖行业结构进行调整;三是建立国家储备制度,用于保障供给,保证价格和稳定市场;四是打击走私糖,严格管理食糖的进口,减少糖精等化学合成调味剂的使用。2002年国家又实行糖料款二次结算,建立糖料价格和食糖价格联动机制。
(一)改革前均处于产销割裂、计划调运、价格管控体制。食糖和食盐在体制改革前均处于计划经济管理模式,其中食糖实行统购包销,由商业部门统一收购各制糖企业生产的食糖;食盐实行国家指令性产销计划管理,由各级盐业公司负责批发销售食盐。
(二)改革的背景、导向和手段颇有相似之处,但盐业体制改革方案更为谨慎全面。两者改革均是以释放市场活力、打破计划经济管理运营模式为出发点,改革产销体制、政府定价机制和储备体系,以促进行业发展。但盐改方案相较糖业改革而言,仍是专营体制内的竞争改革,并同时提出了保障措施与配套改革,鼓励盐业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通过兼并重组做优做强。
(三)改革时的市场环境不同。糖业改革处于国家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时期,盐业改革处于国家市场经济发展迅速时期。因此,对市场化的理解大有不同,市场化手段应用的成熟度大有不同,从而会有不同的改革成效。
(四)价格影响上的差异。食糖价格受生产周期性影响,“产量增加——价格下跌——减少种植——价格上涨——产量增加”反复循环,与粮油等农产品价格联动性强。国内糖价还受国际糖价深度影响,从“供需缺口定价”演变为“边际成本定价”,未来国际糖价仍将指导国内糖价走势。改革后的食盐价格,包括食盐出厂、批发和零售价格,由企业自主确定。预测前期盐价主要受国内供求关系、竞争态势和专营利润释放影响,后期主要受国内供求关系、国际盐价变化影响。
(一)对制盐企业的影响。糖业产销改革后,不少制糖企业由于销售渠道、资金等因素限制,在直面销售市场时陷入发展困境,企业规模小、技术落后、竞争力低下的制糖企业被关闭停转。部分骨干企业以资产为纽带发展成农工贸一体化的大型糖业集团。纵观全国制盐企业,不少企业存在生产率低下、技术创新不足、工艺设备落后、产品附加值不高、能耗高等问题,在产能过剩的背景下,制盐企业内部的竞争势必加剧,在优胜劣汰的生存法则下,势必不少制盐企业面临破产的境地。
相比食糖产销体制改革时期,此次盐业体制改革的外部市场条件、流通渠道要更完善,通过竞争,最终盐业会形成以运费为重要划分依据的全国市场格局。部分制盐企业会借助连锁商超、大型批发市场等自建销售网络,但考虑机会成本,批发企业可以通过让渡部分利润空间,与生产企业达成同盟。
(二)对批发企业的影响。批发企业要在此次产销一体化改革中脱颖而出,需利用一直以来积累的资金与渠道优势,以资产为纽带吸收兼并合适生产企业,并进一步改革三级批发体制,以物流成本、渠道掌控为原则,减少盐业经营主体,以发展成区域盐业寡头企业。
(三)价格波动。未来,除非国家采取限制进口盐的措施,国际盐价对国内盐价会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由于盐的供应处于供过于求状态,而且不像糖业受生产的周期性影响较大,原盐价格基本较为平稳。未来在形成产销合一、寡头垄断情况下,会以销定产维持价格稳定。
(四)政策制定。盐业体制改革要制定一整套完整的配套的盐业政策,使盐业管理制度化、法制化,形成有效的盐业市场调控机制。
(五)探讨盐业B2B平台的可行性。基于未来国内制盐企业、国外盐厂、国内批发企业、各类食用盐与工业盐用盐大户等之间的竞争博弈以及信息不对称,同时借鉴广西糖网、省内其他B2B的业务模式与发展,借助杭州电子商务之都的资源优势,可考虑搭建中国盐业B2B平台,整合供应链、物流、金融等服务,打造盐业“互联网+”的新生态圈,重新建构盐业产业规则。
(作者单位:浙江省盐业集团)
(编辑:梁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