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弓洁
校对
——一种特殊的编辑工作
■ 弓洁
在出版市场竞争白热化的今天,只有高质量的出版物才能具有强有力的竞争力,而一份出版物的质量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编辑校对工作。校对是出版编辑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对工作的完美程度直接影响着出版物的质量,更甚至是销量。
校对工作是文字性、学识性、技术性的创造性劳动,它对校对人员的要求也较高。它不仅要求我们熟练掌握文字、标点符号等的正确使用方法,还要求我们具有广阔的知识面、开拓的眼界,以及对新鲜事物的及时捕捉、辨别能力。同时,责任心、耐心、细心更是校对工作者应具有的基本素质条件。
“校对”,古代称之为“校勘”或“校雠”。“校雠”一词出于西汉,汉代学者刘向在《别录》中说:“一人读书,校其上下得谬误,为校;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怨家相对,为雠。” “校勘”一词出现在梁代以后。“校对”与“校勘”、“校雠”有所不同,但又互有联系。时至今日,我们统称为“校对”。
列宁说:“最重要的出版条件是:保证校对得很好。做不到这一点,根本用不着出版。”毛泽东同志也非常重视校对工作,曾亲自校对过他的《论持久战》,并对有关方说到:“都校了,第三部分请再送来看一次”,“第一第二部分请你们过细作最后校对,勿使有错。” 校对的重要性,在出版工作中显得越来越突出。校对工作是出版的最后一项把关工作。校对工作的完成程度,直接影响着出版物质量。
试想,如果一篇精彩绝伦的新闻报道没有经过细致的校对,错字连篇、标点错用……读后让人味同嚼蜡、大为扫兴,这不光使文章失去可信度、可读性,更会使读者对出版社的权威性产生极大的质疑。由此可见,校对是编辑工作的延续,是对编辑工作的补充和完善。
校对,即是:校异同,校是非。“校异同”就是样稿与原稿的对比过程,是校对的基本功能,发现样稿与原稿的不同之处,在尊重原稿,忠实于原稿的基础上加以修正。“校是非”就是校对错,是发现错误,改正错误的过程,即保证出版物质量的重要手段。
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电脑的普遍应用,“校异同”“校是非”的过程越来越快速、简洁,有了电脑软件的辅助,使这一过程变得更加高效。但与此同时,我们也不能过于依赖于电脑。中国的汉字文化博大精深,同音字、同义字、同声字等文字应用,要严格按照用字用词规律,并根据用词语境等情况确定文字的使用。
1.报头、报眉。《中国盐业》报报头以及报眉的位置要注意出刊日期(公历、农历)、星期、期数、版数、以及LOGO。由于现在是电子排版时期,在报眉中的数字或英文字母易出现差错,要期期核对,一项不漏。
2.领导姓名、职务、排序。整版稿件中,领导姓名、职务、排序不能有丝毫差错,相同级别领导稿件标题、字号相同。中盐报一版主要刊登公司要闻,并根据领导职务对稿件进行排序。
3.文章标题,引题、主题、副题的字号以及标题中标点符号的应用。偶有引题、主题不分,主题、副题颠倒,或主题、副题字号使用不当等情况。要确保主题字号大于副题字号,相对明显突出,并且纠正标点符号在标题中的使用。例如:逗号、顿号等标点符号不能在标题中使用。
4.图片、图标的使用及说明。图片整体比例要尊重原片,剪裁要成倍数、成比例,不能横拉竖放。图片说明要与图片相符,人名与图片人物相符。图标要严格按照科学制图方式,数据精准,真实有效。
5.刊头、栏题。《中国盐业》报作为一份企业内刊,有相对成熟的版面分布以及栏目设置,在校对时注意核准栏目LOGO、位置是否符合内刊要求。
6.版面的整体结构。整版稿件的字体、字号、行间距、字间距是否相同、准确,核对好内文中的时间、地点、数字。下转上接稿件要衔接好。稿件作者署名要真实准确。在这一部分中,最重要也是最基础的校对工作便是纠错。
一份出版物的整体板式决定着读者的第一印象,而一份出版物的质量取决于内文的可读性和精准性。在“校是非”的过程中,常见的错误有:同音字、同义字、近义词的错用;“的、得、地”的使用不当;修辞方式的不当使用;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如多个文件、书籍并列使用时,书名号外面不加顿号;英文与中文同时出现时,标点符号的全角和半角要统一一致;规范使用网络用语。
一份优秀的出版物,是全体采编人员共同努力的结果。校对是出版环节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对工作者应具备极高的个人素质:要有耐心、细心、责任心,在工作中不存侥幸心理;《咬文嚼字》主编郝铭鉴先生曾提到“校对工作者要具备语言文字优势”,这就要求校对工作者要有扎实的语言文字功底;同时,五花八门的稿件内容还要求校对工作者不断的学习掌握新兴知识,诸如政治时事、国际概况、科技动态、学术研究、艺苑新姿、文学佳作、名人名著等。广博的知识可以在遇到各类稿件时发挥极大的作用;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努力成为博闻强记、兼容并蓄的“杂家”,更好地完成校对工作。
(作者单位:中盐传媒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