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全域旅游和热带高效农业带动农民增收可持续发展机制研究

2017-10-25 14:20冯成龙周庆如林文斌于燕飞
西部论丛 2017年5期
关键词:农民增收全域旅游

冯成龙 周庆如 林文斌 于燕飞

摘 要:旅游业是海南经济的龙头产业,热带特色高效农业是海南的“王牌”产业,在全省农民增收中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围绕全域旅游和热带特色高效农业如何促进农民可持续增收,从机制创新的角度进行研究,提出了促进海南农民增收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民增收 全域旅游 高效农业 政策机制

一、海南农民收入现状

(一)农民收入总体较快增长

随着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加快推进,海南农民收入也在不断增长,海南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0年的5566元增加到2016年的11843元,实现年均名义增长率达到12.94%,增幅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2.12%)、海南城镇居民(9.15%)和海南GDP(11.98%),海南城乡居民收入进一步缩小,与全国水平也进一步拉近,农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

(二)农民增速整体趋势放缓

2011-2016年海南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分别为22.2%、14.93%、18.8%、12.6%、9.5%、9.1%[1],同全国情况相似,有逐年下降的趋势。尤其是2017年上半年,海南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7.2%,与一季度相比回落了1.6个百分点,与上年同期相比回落了2.3个百分点,增速继续呈现趋缓态势。

(三)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差距仍在

2011年至2016年间,尽管海南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总体与全国水平的有逐年缩小的趋势,但差额相对稳定,常年徘徊在500多元左右。参照《全国农村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发展目标,“十三五”期间全国农民收入要保持在年均增长6.5%以上,假定全国农民收入增速保持6.5%,海南农民收入从2017年起年均增速需保持在7.58%以上,相当于未来4年里,海南农民收入年均增速要高出全国1个百分点以上,所以海南要想在“十三五”期间追赶上全国水平,压力不小,任务较重。

(四)农民增收潜力也较大

“十三五”期间,我省“多规合一”改革取得了重大的阶段性成果,有效解决资源配置低效、区域功能雷同、行政分割等突出问题,将进一步推动海南各产业凝聚合力,为海南农民持续增收营造良好的氛围。当前,无论是全域旅游,还是热带特色高效农业发展,都在处于升级换挡的爬坡期,热带特色高效农业“王牌”潜力和提质增效空间仍很大。

二、农民增收影响因素分析

海南省农民收入自1987年以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农民收入水平大幅提高,收入来源也相应增加,收入结构也随之显出现一定的变化,其表现为家庭经营性收入总量增长缓慢,占农民收入的比重逐步降低,工资性收入正较快增长,有取代家庭型经营收入成为农民收入收入最主要部分的趋势,此外工资性收入逐步取代经营性收入成为农民收入增长的新动力。财政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所占比例一直较小,且增长缓慢[2]。

(一)经营净收入增长潜力有待挖掘

一是产业结构有待优化,有限的土地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全省耕地撂荒面积有38.4万亩,全省林地资源3172万亩综合开发率不足10%;另一方面,甘蔗、木薯、水稻、桉树等低效产业仍占据了海南大量的珍贵优质热土资源,经营性收入持续增收的产业动力不足。二是农旅产业融合缺乏创新,品牌建设滞后,没有真正形成促农增收的产业支撑。三是营销机制相对单一,终端市场建设落后,市场交易中议价能力较弱。四是产业化带动能力不强,容易造成“小生产、大流通”局面,应对市场波动能力不强。五是农产品科技含量总体不高,缺少实质性的科技成果转化,新品种和新技术推广应用力度不够。

(二)工资性收入增长势头需要稳住

一是海南农村劳动力省外务工的人数不多,政府在海南农村劳动力省外转移就业的信息咨询、技能培训、劳务对接、工资权益保护等指导服务工作力度仍有待加强。二是省内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机制有待完善,农林牧渔服务业用工需求与农村劳动力衔接不够,农民在二三产业就业技能有待提升,招工难与就业难并存,省内就地就近就业的机会尚未得到充分挖掘。

(三)财产性收入红利有待进一步释放

一是农村资源资产权能不完全,农民被赋予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等财产权利也没有充分实现。二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过于弱小,“三资”管理水平低下,自身盈利能力不足,也无法为农户创收。三是供地机制不够灵活,由于受农村土地政策特殊性等客观原因的影响,我省设施农业、产业园区、乡村旅游等项目在用地审批等方面仍然遇到制度性和政策性障碍,导致很多项目无法顺利推进。

(四)转移性收入渠道有待进一步拓宽

一是财政扶持资金使用模式单一,扶持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松散。二是财政资金杆杠效益没有充分发挥,农业、渔业、旅游业、林业等产业发展的政府引导性专项资金尚未建立健全,不能很好地撬动社会资金投入各产业基础建设和运营管理。三是支农富农政策力度有待加强,存在投入总量不足,投入结构不合理,资金使用效率不高等问题。

三、“十大机制”助力农民可持续增收

(一)产业升级换挡的引导机制

一是深化“多规合一”改革成果,对产业进行合理布局,无论是热带特色高效农业发展,还是全域旅游,形成全省“一盘棋”的顶层设计。二是实施海南特色农产品调优增效行动,促进海南农業向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和高品质、高效益、高产量转型升级。三是加强产业升级换挡的配套服务体系建设,以问题为导向,构建“点线面”的全面协调发展格局。四是注重示范带动、典型引路,引领海南农业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阶段演进。

(二)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机制

一是在创建全域旅游示范省的过程中,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目标,突出脱贫攻坚重点,点线面结合发展全域旅游,加强百个产业小镇千个美丽乡村建设[3],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二是促进休闲农业提档升级,丰富产品业态,培育成为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新兴支柱产业。三是补齐农产品加工业“短板”,提高产品附加值,推进农产品加工园区与特色小镇建设。

(三)农民组织化联动发展机制

一是立足资源优势,提升规模基地,形成一批特色专业乡镇、专业村,实现生产在一家一户,规模在千家万户“基地组织化”目标。二是力争每个主导产业都要形成1-2个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引导农业企业采取“订单合作”、“股份合作”等经营机制,实现“企业组织化”。三是开展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改革,建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实现“合作组织化”。

(四)新型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和服务机制

一是建立以实用性为主的农业科技创新机制,解决农业发展的重大需求和关键技术问题。二是加强农村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建设,推动海南“三区”人才、科技副镇(乡)长、科技特派员、农业科技110“四位一体”结合。三是创新农业技术服务机制,建立“1个首席专家团队+1个地方农技推广组织+若干农业经营主体”的农技推广模。四是建立健全“三位一体、三类协同、三级贯通”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吸引年轻人到农村创业兴业。

(五)农业品牌整合培育机制

一是高起点制定、修订海南特色农产品地方标准和生产技术规程。二是全流程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完善省、市县、乡镇三级检测机构,实现生产记录可存储、产品流向可追踪、储运信息可查询。三是对全省原有500个农业品牌进行资源整合,形成品牌化营销的热带特色高效农业发展新格局。四是坚持线上线下并重,加大海南农产品公用品牌的宣传与推广。

(六)农产品合理价格形成机制

一是建立海南本土农产品产销联盟,变孤军深入为集团作战,切实增强海南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对外议价能力。二是建立规模化、标准化的农产品外延生产基地,根据个性化需求,实施定制化生产,建立更加长期稳定的产销合作关系。三是围绕冬季瓜菜、热带水果、热带兰花等在全国市场有较强影响力的产业,推行拍卖和期货交易模式,提高交易流通效率,保护农民利益。四是增强农业生产对接市场需求的能力,做强农产品电商平台,促进“网货下乡”和“农产品进城”的双项流通。

(七)农民增收风险防范保障机制

一是重点改善排灌系统,加强渔港建设,提高抵御台风、洪涝等自然灾害的能力;加强农产品产后预冷处理系统建设,提高农产品临时收储能力,防范市场风险。二是推行冬季瓜菜、天然橡胶等大宗产业目标价格保险,完善目标价格动态调整制度和市场价格调控预案,推动农业保险从从保生产扩展到保市场的重要探索。三是建立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分散机制,采取税收优惠、贷款贴息、风险补偿、股权投资、担保补贴、保费补贴等多种形式,拓展农业政策性保险范围,增强对重大自然灾害风险的抵御能力。

(八)农民就业创业帮扶机制

一是整合全省农林牧渔服务业用工需求,建立劳务输出供需对接机制,解决“招工难”和农民“就业难”的矛盾,促进劳动力供需平衡,增加工资性收入。二是开展针对性技能培训,提高农民二三产业就业能力,建立经费拨付与培训质量、就业效果挂钩机制,搭建务工平台和技能培训平台,拓宽收入来源。三是根据贫困村的实际需求,精准选配“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配合村两委落实好各项帮扶措施和帮扶责任[4]。四是建立农民工指导员制度,积极引导劳务输出,加强省际间、地区间的劳务协作,促进农民顺利就业。五是引导农民创业致富,发挥返乡农民工的带头带领作用,健全农民奖励补贴制度,完善金融支持、税收优惠、专项资金帮扶等措施。

(九)农村资产资源要素综合利用机制

一是盘活农村闲置资源要素,探索“农民资产授托代管融资”模式试点,推动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增加农民对集体资产的增值收益和股权收益。二是推进农村土地使用制度创新,健全农村集體土地征收补偿机制,实现建设占用耕地占补平衡,建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三是实施农村撂荒耕地复耕三年行动计划,基本完成全省23.9万亩撂荒地恢复生产任务,因地制宜发展冬季瓜菜、优质水稻、绿肥牧草、热带花卉、优质地瓜等热带特色高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示范区,提升撂荒地综合产出效益。

(十)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支持保护机制

一是完善惠农资金使用政策,盘活收回农业项目沉淀资金安排向热带特色高效农业项目倾斜;调整财政投入方式,改变财政直补模式,建立热带特色高效农业产业发展基金,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农业。二是发挥农村信用社为农服务主力军作用,加强对金融机构“三农”贷款考核和奖励,确保“三农”贷款持续增长。三是建立海南全域旅游发展基金,形成共建全域旅游的社会投资机制,探索政府支持的乡村涉旅项目资金转为特别股,所分红利全部用于公共福利及农民补贴,带动农民增收的可持续发展机制。

参考文献:

[1] 海南统计年鉴2017

[2] 吕源. 收入结构视角下海南省农民增收问题的研究[D].海南大学,2016.

[3] 陈彬.多家中央媒体关注海南改革发展 刘赐贵代表回应脱贫攻坚 全域旅游等热点话题[J].海南人大,2017

(04):21.

[4] 中共海南省委 海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实施意见[N]. 海南日报, 2016-04-19.

猜你喜欢
农民增收全域旅游
制约吉林省农民增收的因素
辽宁沿海经济带区域旅游合作研究
贵州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及其优化
贵州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及其优化
全域旅游视角下嘉峪关市经济文化一体化发展探索
光山县实施土地整治项目助推精准脱贫方法研究
全域旅游背景下海南乡村旅游发展的新范式
浅谈灵武市农业社会化服务创新与实践
基于全域旅游产业集群背景下的旅游专业群建设思考
基于农村宅基地制度谈农民增收的法律治理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