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从当前中职学校手机管理模式现状出发,讨论了不同管理模式的优劣,并从信息化教学发展的趋势中,试图找出对手机使用的管理办法,以使教学更加高效便捷。
关键词:中职班级;手机管理;信息化教学
一、手机的利弊
1.手机的基本功能
手机的本质是一种交流手段,是最常见的沟通工具之一,学生需要通过手机与家长、教师以及其他同学进行沟通。手机的普及说明了手机存在的必要性,学生作为社会人,对手机有依赖倾向也是无可厚非的。
2.手机的积极作用
对于学生而言,除了社交之外,手机大部分时间是作为游戏机存在的。而电子游戏会激发人“主动学习”的潜质,它通常比被动学习更有效。而且这种积极主动的学习发生在各种各样的“背景”下,促进了学习的泛化。电子游戏还具有高度的生理激活性,让大脑的激活反馈系统得到开发。
3.手机的消极作用
研究表明,中职生对手机的依赖程度较高,并且学习自控能力相对较弱,如果放任学生自由使用手机,很有可能会降低课堂效率。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手机基本扮演着干扰学习的角色,合理管制手机的使用,会提高学生在学习方面的投入度。
二、中职学校手机管理模式
1.放任型
仰望历史,追忆先贤,千年前洪水泛滥,大禹以疏导法成功治理水灾,而鲧的堵塞路线失败。所以面对手机管理问题,我选择了疏导。
基于对学生的信任,我与学生共同制订了班规,规定我以不定期巡课或拨打电话的形式监督班级课堂使用手机的情况和学生相互监督相结合,如果每星期发现有3人次违规使用手机,则下星期对手机使用进行管制。但效果并不甚理想,原因有二:
一是随机检查存在偶然性,法制效果大于人治,同样仅以班主任个人抽查的形式并不能完全了解实际情况;
二是学生作为共同利益团体,不会相互揭发而使自己受到牵连。
基于以上两点原因,即使从其他途径得知学生使用手机不当,但班主任无法越过班规,无法对学生进行惩罚,班规反而成了空文。
2.管制型
在其他班级授课时,我也留意观察了其他班主任的做法。一些班主任的方法有效且便于操作,即由专人对手机进行统一收缴,然后放置办公室保管,放学前再统一发放,并及时汇报收缴情况。
这个方法效率很高,而被收手机的学生虽然言语上有些抱怨,但集体课堂效率提升不少,任课教师也更易把控课堂。
3.自制型
自制型是管制型的一种延伸,针对管制型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一些班级采取了学生自制制度。即收缴手机后并不上缴至班主任处,而由班长或其他班委专门保存,这样的好处是避免了中午发放手机的不便,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在很大程度上偏向了放任型。
自制型可能非常需要一个铁腕负责的管理人和一个和谐团结的班集体,因此操作起来也有些难度。
三、手机管理方向展望
1.当前手机管理方式的优劣
对比前文的三种手机管理方式,管制型无疑是效果最佳的一种,虽然管制型当中也存在着难以操作等弊端,但其效果最佳,同时管理投入的性价比也最高,通过不同班级的平行对比,以及某些班级学生三年内的发展变化,可以很明显地看出管制型的优势。
2.手机管理模式展望
虽然如上文所说,管制型效果最佳,但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却不能选择以不变应万变式的方式固步自封。我们要意识到当下我们正面临着教育方式的巨变,信息化已经渗透到了我们生活的每一个环节,而教育作为每个国民必须面对的模块,自然也无法忽视这场巨变的来临。
信息化教育、翻转课堂理念、师生互动,这些早已远远超出纯书本的范畴,特别是职业学校,烹饪、导游等一系列专业课程,更需要信息化教学的强力支撑,这时候简单粗暴地禁用手机,显然不是明智之举。
3.手机教学使用初探
现阶段,某些课堂已经实现了信息化,教师和学生都配置了平板电脑,通过信息化教学平台,不仅使教学过程直观高效,也加快、加深了师生、生生之间的沟通和评价。
四、手机使用之外的反思
手机带来的思考,只是当下教育环境巨变的一个缩影。时代在发展进步,我们会遇到更多原先无法预期的变化,教育领域也是如此。自孔子起,私塾存在了上千年,之后中国又出现了学堂,虽然形式有所变化,但教师教一句学生学一句的大体模式仍未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下,许多方式看起来理所当然,但教师身处这个高速进步的时代,并为时代选中,承担了教书育人的责任,就要求教师能开拓思路,勇于突破探究,寻找新的教学方式和理念。教育工作者不能再因循守旧,手机管理如此,还有很多未知的命题,也是如此。
参考文献:
刘钦涛.关于中职生手机管理的三维途径[J].职业教育研究,2010(10).
作者簡介:卞振中(1980— ),男,江苏扬州人,本科学历,初级职称,研究方向:班级管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