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红 徐尚方
台湾省台南市以城市的概念进行开发可以追溯到1624年荷兰人在此设立据点,因此台南成为全台湾最早发展的城市。由于台南在当时具有地理战略优势,在台湾四座最古老的海港——“一府二鹿三艋岬四月津”之中,“府”及“月津”港就位于台南。然而,21世纪的今天,台南已不似台北成为一个高速发展的现代化城市。但是由于其发展时间长、来往人种多元,而造就了台南特殊的城市定位——中西文化交汇、新旧时空交融的台湾“府城”。尽管其历史背景之丰厚,但是随着社会经济提升、都市更新的需求日益强烈等变迁因素,许多历史遗迹和老旧的房屋都不免被认为既占空间又一无是处而面临拆迁的命运。直到进入后工业时期,文化知识经济被重视,政府及地方人士发现:在追求现代化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导致都市同值性过高,使得城市原本独有的文化逐渐被淡化。因此,如何在都市发展的进程中保护其文化遗产与独特样貌成为重要议题,通过城市文化的良好保存,期望能加以定位并藉此打造独一无二的城市品牌。
一、民众怀旧情感与老屋风潮兴起
都市面临着现代化建设,导致老屋被迫拆迁,然而民众对于都市情感的使然使他们认识到老屋的记忆和文化传承价值而开始保护老屋。《台南日和,老房子小旅行》一书中曾提到:“老房子是一种对于旧时代的缅怀。一个城市如果没有故事,那就是死了。而老房子正是保有这些故事的场域。风华虽然老去,但拥有的精神和态度,更是迷人的风貌。”
台南老屋承载的不只是空间的保存,更是一种生活美学和文化的传承;经历过追逐高度社会发展而丢失传统文化的台湾人,他们想要找回过去的记忆,体验传统生活美学,回归朴实与简单。新一代的年轻人与艺术家,他们通过自己的观察,在旧有的东西上加上自己的创意与技艺,利用新媒体、社会化媒体进行宣传。脸书上一张张文艺青年风格的照片,不断吸引着新一代向往生活美学的年轻人驻足,让老屋通过新社群传播使其逐渐有了新的生命与转机。
台湾经历经济发展、事物快速更迭的时代,物质生活、便利性都已经达到了一定的程度。然而在这些工业、科技提供的现代生活中,物质的提升却造成了心灵的空乏,因此对生命“价值”的关注成为现代丰富却忙碌生活中需要重新反思的内容,这亦成为这一时代正值20到35岁的年轻人共同的意识,本文暂且称之为“怀旧世代”。他们正好处于台湾新旧社会的交界口,拥有独立经济能力的他们与父母一辈节俭、拼命赚钱的性格不同,处在物质过剩、人生价值不断被淘空的今天,他们开始怀念小时候的幸福,怀念当时尽管物质缺乏却单纯的生活。这是一个世代的思想潮流,此时有关老屋的话题正好被重新提及。
2008年,台南市古都保存再生文教基金会发起了“老屋欣力”活动。该基金会由一批建筑、历史、工业设计等专业人士组成,以“老屋”为载体,揭橥在旧建筑之下创造新生活的价值。“老屋欣力”活动每两年举办一次,至2016年底已成功举办了四年两届。“常民新生活运动”从此在台南引发了老屋热潮,让这座享有“府城”之称的老城市重新焕发了生机,富有了活力,甚至从台南影响到了台湾各地。
“老屋欣力”的核心概念为使用现代技术与创意,在不破坏老屋本身结构的情况下,让旧建筑焕然,赋予新的生活价值。在此“常民新生活运动”的风潮之下,大量外流的年轻人回到了自己的家乡,甚至许多热爱台南生活的外地人也选择了留下。一时间,台南多了许多老屋民宿、老屋咖啡店、老屋艺廊、老屋书店、老屋茶馆、老屋餐馆、老屋发廊等,以新的工艺技术唤醒了更多旧生活的气味,让年轻人能以新生命体验旧文化,激荡出更多生活美学的想法。而这些吸引年轻游客的店家也同时成为了保存文化资产的最佳推手。他们改变了民众对于保存的观念,让更多的人愿意投身其中,这样的民间力量聚集之后也促使政府规划新的政策,例如建立老屋媒合平台、制定台南市历史街区振兴自治条例等,帮助更多的老屋活化案例成长。然而,真正使台南老屋案例成功的不仅是政策或是基金会的推动,而是台南从政府到民间,对于老屋保持着的一致的核心理念——避免只强调建筑物的价值,而是通过生活化的策略,建立人与建筑物之间的情感连结,使得“老屋”成为城市的新亮点。
二、利用新媒体突破老屋传播限制
以台湾人爱用的脸书为例。根据脸书台湾注册人口统计,年龄正巧集中于18到34岁,与“怀旧世代”年龄重合,因此无论是老屋的传播者还是其受众,都会通过脸书满足相关需求。老屋在脸书中以多种形式传播。其一,老屋经营者自身能够在脸书中建立粉丝专页,通过专页,民众可以查询地点、开店时间、预定座位、观看店家照片,或者通过网友留言与店家发文评估店家等。其二,臉友个人页面拍照打卡。根据脸书的运作模式,朋友间在脸书首页可以相互看到发文,因此有些店家会通过拍照打卡给予优惠,成功塑造口碑传播。这里值得探讨的是,如果是公开的发文,不仅脸书上的好友之间可以相互关注,就连好友的好友(与发文者非好友)都能间接观看,而且是在首页上“强迫观看”,由此大幅增加了传播广度。此外,在脸书搜寻某家老屋的信息也会出现相关类型的店家,老屋店家本身也会相互推荐,就是这种互助共生的模式,使老屋店家形成了一个体系,不管找谁,都会强迫看到其他家。除此之外,老书商店的脸书经营者也会利用脸书发起各项活动,比如学习插花、版画,举办文化讲座,让店家的功能性多元化,而不再只是单一的茶馆、民宿,而是可以随时提供场地,让相应的艺文活动在老屋空间里发生。在这样的一些活动和服务相辅相成之下,台南老屋提供的空间感便与以往人们对老屋所能联想到的空间形象完全不一样,而是一个有活力、文化创意、艺术、关怀的一个值得媒体报导、自媒体分享传播的空间。
老屋在一开始具备许多不利的传播条件:位置隐密,给人的印象属于危险地区,只有少数当地人知道,以及媒体认为其无传播价值等而默默无闻,甚至面临被强拆的命运。通过脸书打卡(定位)、拍照的分享功能,台湾掀起了一股年轻人的怀旧风潮:靓女们不仅穿起了旗袍、年轻一代吃起了台湾60年代的铁盒便当,而且还一家家开起了怀旧咖啡店、民宿、餐厅等,为的是那一张张精心设计的复古照,满足年轻人体验那段他们不曾有过的“曾经”。endprint
在这股潮流的同时期,台南非营利组织古都基金会发起了“老屋欣力”活动,对于屋龄30年以上的有故事、有文化、具有时代感且保存完整的老建筑,进行保留原结构样貌的“再造”运动。这一些老旧建筑隐藏在狭小、偏僻的位置,原本乏人问津,深受“时间”、“空间”的传播限制。然而,通过“老屋欣力”再造活动,通过脸书等社会化媒体的传播,再度成为热门景点和经济活动的主角。
三、一场由民间到公部门的常民文化运动
台南老屋的兴起历程和其他城市保护古迹的模式大相径庭。一般认为,古迹的保护或是城市景观的维护是由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执行的结果。总体而言,台湾近年加强文化资产相关之建设是由“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为首,引导“小区总体营造”、“地方文化馆”及“闲置空間再利用”等(林晓薇,2008)。然之于台南老屋的维护与开发却不在此形式之列,而是由地方艺文人士、居民等的自觉与带动。现在,一些老屋商店的经营者许多都是70或80年代的年轻人。他们或是台南本地人,或是来台南求学而爱上台南的人,因为认识到了老屋的新价值和台南城市本身悠闲宜居的氛围,而推动了所谓民间较为创意、软性的并忠于各自核心理念的老屋保存方式,使得老屋逐渐成为新一代年轻人聚集的首选之地。
由于民间自发性保存老屋已成为一股潮流,政府相关部门也开始重视并出台相关政策,力求打造“整体生活环境营造的创意与愿景”。在这里,尤其是要特别注意其核心概念并非让旧建筑的保存变为“冻结的”或“乡愁的”等固化的存在,而是可以顺应时代、灵活的同时又具有旧文化底蕴的载体功能。为什么老屋保存多为私人或是公益团体在进行维护、改造?首先,民众意识的提高。随着民众的文化意识越来越高,普遍具备了历史资源活用和保护的意识,古都基金会、成功大学教职员、学生、当地居民等,对于台南老屋保护都具有共同的意识和理念,因此他们愿意自发性地提供资金、技术、劳力,来完成“打造台南整体生活环境营造”的愿景。其次,台南地狭人稠,土地、房屋等所有权关系复杂,因此在原建筑物框架内进行整修、改造是最快速、便捷且不复杂的办法,政府最适合采取的方式就是提供资金和政策支持。由于上述的这两个原因,一连串的事件使台南老屋的兴起模式与其他地区不同——由民众自发成立的非营利组织“台南古都基金会”发起观念并执行,然后由台南市政府参与支持,并且通过脸书等社会化媒体渠道传播,成为台南一张响亮的城市名片。
四、台南老屋与其城市文化之结合
以上论述中提及台南老屋如何由发迹之始到成为网络上的热门词汇,而最终使台南从一个没落的老旧城市,提供了新的发展和定位的两个关键因素:新媒体与公部门支持。然而,老屋与台南唇齿相依,彼此扮演的角色需要对方的合作方能取得效果。由于台南经历了不同政权的更迭,由此积累了丰厚、独特的台南城市文化,而老屋正是这些文化完美的载体。政府、地方艺文人士、商家以老屋为载体,提供产品服务,比如将老屋改造开设咖啡厅、书店、民宿、餐厅、文创工作室等。而老屋为这些商店所提供的不只是一个空间,而是通过复古的陈设、经营者的设计、巧思传播的氛围。老屋商店将艺术、生活和经济相互结合,让消费者除了消费,还可以通过店内的消费活动,同时买到“感觉”、“故事”及“认同感”(夏业良、鲁炜,2003),这——就是老屋所提供的这些产品的无形价值。而从另一角度来看,进驻在老屋的商店也同样提供了老屋新的价值——经济价值、新生活价值、重新活化的契机,同时为台南提供旅游、居住、服务,紧密结合观光客、投资人等来台南所需的各项机能,塑造一致的品牌形象。这一形象由各家老屋所呈现的台南生活美学、态度、文化诠释等潜移默化地吸引着外来者和当地居民。
以有时甘杯店为例,脸书上的介绍开宗明义写道:“这是一栋五十多年的老房子,有时空间团队花了四百多个日子,从老屋改建到经营的创作空间。这是一个喝茶的空间,藉由茶、果酿、点心、器皿的多种呈现,让大家体验生活的美感。”访谈时,老板介绍了店里各式各样的器物,每一种茶要搭配不同的器皿,让品茶者在握着器皿的触感时能够接受器皿和茶本身所传达的生活态度。在台南,有许多类似这样的老屋店家,将自己对老屋的理念运用新技术、材料以及所卖出的产品重新进行诠释。他们并不是让年轻人重新过回旧时代的生活,而是着重在“体验”并进一步将这一座城市的“生活美学”继续传播下去。老屋的商家彼此之间组成联盟,结合美食类、文创商品类、展览类、住宿类等老屋,打造台南旅游路线。旅游者通过当地艺文人士的推荐感受台南,而不同于一般的商业观光的体验,为台南打造独一无二的品牌定位。
由于台南悠闲、慢活的生活步调,以及继承了精致质朴的府城生活美学,为老屋提供了绝佳的展演舞台。而一间间老屋商店、一件件设计的物件则完美诠释了经营者眼中的台南;无论当地居民还是外来人,都能在两者的相互作用下感受台南文化和城市氛围,从而突破了现代都市同值性过高的窘境,成功地在城市发展和保留城市文化中求得了平衡。
(责任编辑:李静敏)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