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治
【摘 要】稷山琴书是流行在山西运城地区稷山等县的一种说唱艺术形式,在一定历史时期内非常流行,但由于社会的前进和人民娱乐方式的改变,它目前的发展状况很不理想。本文从历史、唱腔结构、板式、曲牌、剧目等方面对稷山琴书做总结梳理,并对它的现状和传承情况进行阐述,以期吸引大众对这门濒临消失的民间艺术的注意,采取行之有效的办法挽救这门艺术。
【关键词】唱腔;板式;稷山琴书
中图分类号:J6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8-0060-03
琴书是我国汉族流行的一种民间说唱艺术中,因用扬琴伴奏而得名。琴书在全国各地都有流行,品种繁多。比较著名有四川琴书、北京琴书、山东琴书等等,在山西省流行的琴书有洪洞琴书、翼城琴书、武乡琴书、浮山琴书、汾城琴书等,而在山西运城地区流行的琴书只有一种,就是稷山琴书。
一、稷山琴书概况
稷山琴书主要流行在山西省运城市下辖的稷山县、新绛县、闻喜县一带。稷山琴书,又名稷山书调、坐唱琴书、古琴书,主要伴奏乐器使用小扬琴。又由于稷山琴书的演唱者都为全盲或半盲的男艺人,所以它又被称为“盲人说书”。代表人物有:冯玉亭、唐万福、吴林先、王文度、张生子等。
稷山琴书具体产生年代已不可考,但据现存资料记载,稷山琴书在清乾隆年间就已流行,距今已有二百余年的历史。一直到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稷山琴书都一直是当地百姓最为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形式。后随着时代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人们审美情趣的改变和精神生活的多样化,使稷山琴书这一古老艺术品种逐渐衰落,流行范围逐渐缩小,观众人数骤减,从业人数也大幅下降。
稷山琴书用稷山方言演唱,人数可多可少,为坐唱形式(俗称坐班子)。独唱时,演唱者手持乐器,脚踏腿板演唱。多人说唱时,艺人各执乐器,并加打击乐,分角色拆唱。现阶段,稷山琴书的演唱形式几乎都为二人对唱。稷山琴书全篇以唱为主,以说为辅,更没有大段白话,一般只在唱段开始用道白的方式念一段定场诗。
稷山琴书的主要伴奏乐器有小扬琴、四股弦、三弦、腿板、二胡、板胡、横笛、铜铃、打击乐等,建国后曾加入过吉他、小提琴等西洋乐器。目前稷山琴书在演出中所使用的乐器只余板胡、二胡和腿板,作为主奏乐器的扬琴因为体积较大搬运不便、调弦困难、演奏不方便等原因已逐渐被淘汰。
二、稷山琴书的音乐形态
1、稷山琴书的基本板式
稷山琴书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其他戏曲、曲艺艺术的长处,综合了蒲剧、眉户、道情、秦腔等剧种的唱法,形成了自己的音乐风格特点。稷山琴书的主要唱腔结构为板腔体结构,兼用曲牌体,唱词以七字句为主,有个别小段是五字句或十字句。主要有四种基本板式:[慢板]、[二八板]、[紧二八板]、[流水板],每个板式都有自己的特点,板式的连接和使用都有一定规范。
(1)稷山琴书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开始演唱时要用[慢板],板眼结构为一板三眼,用4/4拍记谱。[慢板]的节奏缓慢,用于抒情性唱段中。[慢板]一般有四句唱词,第一、二句由领唱演唱,第三句合唱,第四句领唱演唱,最后一句是一个过渡性的唱句,它的后半句必须要转入[二八板]。
(2)[二八板]是紧跟在[慢板]之后的板式,板眼结构为一板一眼,用2/4拍记谱。[二八板]在稷山琴书中使用最多,它节奏平稳、擅长叙事,有较强的表现力。
[二八板]一般由两个唱句构成,上半句唱腔的尾部可带有小拖腔。
另外,还有一种变化唱法,可以不带拖腔,例如:
而[二八板]的下半句唱腔就有一个较长的拖腔,而这个拖腔不用张口音唱,而用鼻音哼唱。
例如:
這种唱法需要演唱者用假嗓演唱,而对于嗓音条件不好的演唱者则可以用拖腔的方式来演唱。
在以前的[二八板]唱腔中是没有小过门的,而现今我们听到唱腔中的一些过门是后人另加的。这个板式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所有上下两句的前半句和后半句都是从弱拍开口。
(3)[紧二八板]这种板式的板眼结构为有板无眼,用1/4拍记谱,它往往是紧跟在[二八板]之后。这种板式的唱法要求前半句空拍开口,后半句实拍开口。[紧二八板]的节奏欢快,它的作用是推动剧情进入高潮。
(4)[流水板]是紧接[紧二八板]之后的板式,它的板眼结构也为有板无眼,用1/4拍记谱。[流水板]的节奏紧凑,擅长营造紧张热闹的气氛或者激动高亢的情绪,将情节引入全剧最高潮,所以这种板式常常用于剧目收场。
上述各种板式在曲式结构上都属上、下句的典型板腔体结构,上句落音比较自由,下句落音必定为“宫”。另外唱腔高起低落,迂回下行,这些高低音间的跨度往往在八度以上,最大可达到18度。所以,艺人在演唱时就采用真假声混用的技法。同时,为了美化唱腔,也常常使用装饰音。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二八板]的上、下两句都带有拖腔,艺人们演唱拖腔时往往不用张口音,而用鼻音哼唱,尤其是唱到下句时,常用一个简短的下滑音在“宫”音上收尾,这样的演唱方式使唱腔旋律风格迥异、别出心裁,是整个唱腔中的特性乐句。稷山琴书的唱腔属“宫”调式,使用七声音阶,一般用F调。
2、稷山琴书中各板式过渡性唱句的种类
(1)[慢板]接[二八板]的过渡句,例如:
(2)[二八板]转[紧二八板]的过渡句,例如:
(3)[紧二八板]转[流水板],这两种板式的唱法完全一样。
所以这四种板式是按照[慢板]—[二八板]—[紧二八板]—[流水板]的顺序连接的。如果一个唱段过长,根据情况需要,[紧二八板]和[流水板]还可转[慢板]和[二八板]。
3、稷山琴书唱段中起落板的规律
在稷山琴书中唱腔的起板有两种,一是慢起板(这种是最常见的起板方式),二是[二八板]起板,但[二八板]起板没有[慢板]起板那样多的乐句组成,而是用[二八板]的过门来起板。这种起板只用于短篇书中,大本书则用慢起板。endprint
稷山琴书与其他书种不同在于,它的落板比较特殊,不论长篇或是短篇,末尾全是上字句落板。在一般词本中,唱词都是双数句,没有单数句,但在演唱结束时,要把下字句重复一遍才能落板,而且落音要到“2”上,这用行话说是三条腿截板法。
三、稷山琴书的剧目与曲牌
1、稷山琴书剧目
稷山琴书剧目较丰富,多采用民间故事、历史故事、神话故事作为演唱内容,其剧目分为神书、寿书、普通书、捎书等几类。
神书是专供敬神还愿时演唱,剧目有:《众神会》《仙家会》《观音老母下凡》《伍子胥过江》、等。
寿书是专供祝寿时唱,剧目有:《韩湘子拜寿》《龙三姐拜寿》《五子拜寿》等。
普通书则可任意演唱,剧目有:《鸿雁捎书》《韩湘子渡林关》《钗环计》《花亭会》《当马褂》《刘玉郎思家》等。
捎书则是短小滑稽诙谐的小段,剧目有:《黑女改嫁》《傻姐夫拜年》《谭香女买瓜》《十八女子行孝》《王祥卧冰》等。
稷山琴书按照书目篇幅的唱段又分为长篇、中篇、短篇和小段、书帽等多种。长篇一般在晚上说唱,白天则以说唱中、短篇书目为主。
2、器乐曲牌
因为在稷山琴书中也兼有曲牌体,所以在音乐中也用到不少的器乐曲牌,比较常用到的有《刮刮风》、《揭盖头》、《孔子哭颜回》、《亲家母打架》等等。
例如:
四、稷山琴书的发展和传承现状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社会经济体制的改变带来了人民审美习惯的改变,稷山琴书也相应发生了很大变化。从业人员人数下降严重,演唱内容也从唱民间故事、传说改为以歌颂社会主义新中国和社会主义农村为主。又由于当时的稷山艺人张有才从汾城(今襄汾县)学得汾城琴书,返回故里说唱红遍全县,学徒人数众多,使得当地的稷山琴书居于守势的地位。1950年,汾城琴書成为了稷山的主曲种。1967年,稷山县政府为了解决盲人的生计问题,也为了将稷山琴书这一古老曲种传承下去,县文化馆组织了传统音乐学习班,其中开设琴书班,招收盲人学生。琴书班设三组,每组七至八人,共二十余人。这些学员边学习边演出,成为当时稷山琴书的中坚力量。
随着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繁荣,人民群众业余文化生活更加的多元化,传统音乐文化遭到巨大冲击,稷山琴书的流行范围日益缩小,从业人员逐年减少。以前的盲人迫于生活压力而选择学习琴书来养家糊口,而随着中国社会经济水平的大幅度提高,盲人选择提高自己生活水平的方式也随之增加,例如:按摩、推拿等等,这些行业相比演唱琴书来说,收入得到了提高,生活更加有保障。所以,到2007年,全县琴书从业盲人只有22人,参加盲人宣传队的有16人,其余6人因年迈退居。2014年7月,稷山琴书入选为运城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截至2016年底,琴书的从业人员仅余7人,其中年龄最小者为63岁。
稷山琴书作为特定时代下盲人师傅的“最后一门营生、最后一碗饭”在看不见的世界里他们走街串巷、风雨兼程,展现的不仅仅是艺术本身,更是自强不息、困则思变的坚韧。然而在现代文化多样性的冲击下,面对后继无人的困境,这种古老的艺术形式逐渐被淡忘,传承状况令人堪忧。而这门已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民间艺术很有可能以后只是留在书籍里的一个名字而已。如何保护和传承稷山琴书就成为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当然,保护不单单是只喊两句口号就可以的,也不能只靠艺术工作者单薄的力量。它需要国家、政府、文化部门、从业人员的通力配合,加上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支撑才能完成,这是一个长期并且相当艰巨的任务。但我相信在众多从业者的努力下,稷山琴书必然能够迎来一个崭新的局面。
参考文献:
[1]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民族音乐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124.
[2]杨永兵.晋南传统音乐[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1—3、117—138、145—204.
[3]方光耀.民族民间音乐传承的当代意义[J].扬州大学学报,2009,第13卷(05):91—96.
[4]卫华.稷山民间音乐研究[D].太原:山西大学,200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