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培情
【摘 要】本文以考试大纲为指导,针对全国高考历史卷试题第 41 题的答题难点分析原因,并结合课堂教学实践提出应转变教学观念、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和树立正确批判意识的具体策略,以期找到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有效措施,从而实现历史教育的基本要求和历史教学改革的目标。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 批判性思维 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8B-0129-02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文科·历史)》明确指出:“历史学科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注重考查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此次修订的考纲明确把“发现问题”作为高考所考量的一种能力,列入了考试大纲的考核目标。
据统计,历年全国卷高考历史试题第 41 题的得分率一直较低,该题不仅要求学生能辩证地思考问题,更重要的是会运用批判性思维推导出新结论——可理解考生自己提炼出的理性认识。近年来,笔者通过与参加高考历史改卷老师的交流得知,大部分考生不能快速地从提供的材料中找到一个审题着力点和解题突破口,即发现问题的能力较弱。该问题提醒一线历史教师:历史教学的目的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课本知识,老师不应直接给出结论或是叫学生直接接受课本列出的现成结论,应该鼓励学生从材料中发现问题,提炼自己的观点,且能从多角度进行阐释论证理论。而直接阅读是从不同的角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即批判性思维能力。所谓批判性思维,是建立在良好判断的基础上,使用恰当的评估标准对事物的真实价值进行判断和思考。
心理学家理查德·保罗与琳达·埃尔德在《批判性思维工具》中把批判性思维发展划分为 6 个阶段(见图 1),多数人都停留在“鲁莽的思考者阶段”。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应该如何提高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呢?下面笔者结合课堂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批判思维,以供广大教育工作者参考。
一、转变传统教学观念
所谓师者,榜样也。师生相互交往的过程中,教师的思想观念有时甚至比教授教材内容更为重要。因此,作为教学主导者的教师在教材研究和教学实践中必须具有一定的批判性思维。
首先,教师要树立新的教材观。目前高中历史教材有四种版本,四种版本的教材在素材选取、内容编排、语言表述甚至史学观点等方面有较大差异。诚然,教材不是教与学绝对的权威,它只是编写者对历史的一种主观解读,教材的主要价值在于增进使用者对历史事件的认识,给使用者以启迪,但它绝不是历史的全部与唯一,仅是历史教师教学中的“辅助资料”。
其次,提供情景材料,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主动性。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一个不称职的教师强迫学生接受真知,一个优秀的教师则教学生主动寻求真知”。在平日教学中,教师应多引导学生自主地对材料进行分析、学会多角度思考,具备质疑精神。
笔者在讲授人民版教材必修三专题六“神权下的自我”内容时,在引导学生结合文献和图片材料分析比较“文艺复兴前后作品内容、形式、思想的区别”内容后,还介绍了岳麓版教材中关于“人文主义内涵”的概念:“所谓人文主义,其核心内容是提倡人性,反对神性,主张人生的目的是追求现世的幸福,而不是教会强调的灭人欲,以便死后升入天堂;它倡导个性解放,反对盲从盲信的愚昧思想。”在阅读完提供的材料后,很快有学生提出了问题:人文主义在提倡人性的同时,并没有反对神性,当然也有学生认为——人文主义提倡人性反对神性。发现问题后,教师便引导学生从时代背景、文艺复兴作品的题材和欧洲宗教的地位等角度分析问题。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上被激活,大家积极、兴奋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通过比较两个版本史学观点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分析能力与求异思维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二、建立平等师生关系
中国教育报曾刊登了一份调查报告,其中有这样一组数据:
分析数据可知,当前学校师生关系以民主型为主,但仍存在一定比例的权威型、放任型的师生关系。权威型、放任型的师生关系最终必然会导致学生不敢或不愿主动提出自己的观点,发表自己的见解,整个课堂可能都是教师的“一言堂”,这对培养批判性思维是非常不利的。相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学生的思维更开阔,更具发现问题的灵性、提出问题的胆量,而批判性思维正是在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中培养出来的。首先,学生在勇敢说出自己的疑问时,其潜意识里必然已对自身说出的疑问进行过一个思维上的判断,这在很大程度上属于批判性思维的一部分,可以视为批判性思维的萌芽。其次,疑问提出后,学生自身也会对疑问进行一个阐释论证,这也是对批判性思维的一次有效锻炼。因此,作为教学主导者的教师应该尽量给学生一个“放飞个性”的课堂,哪怕学生说错了,也要微笑着点评,让学生不会有羞愧感,这样学生才会在下一次的发言中勇敢表达观点。笔者在讲授“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一课时,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政治思想、经济思想与学术思想三者间的共同点三人的政治思想都主张批判君主专制、限制君权,带有一定的民主色彩;经济思想都主张工商皆本;学术思想都主张经世致用),筆者在与学生做眼神交流时观察到有位学生欲言又止,想发言却又不敢发言,这时笔者微笑地点她的名字并鼓励她勇敢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位学生问了这样一个问题:“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是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吗?”对于这个问题,笔者及时给予了赞许,并要求学生就“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是资产阶级民主思想还是儒家思想”这个问题,要求学生课后通过搜寻网络、查阅书籍收集有关先秦汉代儒学、宋明理学、17 和18 世纪欧洲启蒙思想的相关资料并进行比较,最终做出自己的判断。学生最后得出了他们自己的结论: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并不否定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只是试图通过“原君”找到一种理想化的君主原形——先秦儒学的原初、原典;他们反对和批判被后人改造了的儒学(如君主集权、君为臣纲、重农抑商等,都是儒学后来增添的内容),尤其是宋明理学。这一时期的思想活跃局面实际上是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活跃,是儒家思想的新发展,并不是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等,对学生自己经过思考后得出的结论,使思考的深度与广度远超出教师的预估。
实践表明,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学生思考。相信只要学生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其自身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定能得到一个飞跃的发展。
三、树立正确批判意识
在平时开放性试题的答题训练时,教师经常会发现部分的学生会因“批判”而“批判”,在无意识中违背了历史学科求真、求实的原则。所谓历史批判性思维之“批判”,是在占有大量史实的基础上,用自己的头脑多角度思考历史,得出自己的、真实的问题而不是刻意追求颠覆历史,以期对传统观点或教材观点的推翻。
历史教师应大量阅读历史书籍,积累历史研究和教学的基本史料,同时应不断摄取历史期刊、历史专业网站所刊登的史学新成果了解学术研究的最新动态。对于一些有思考价值的,或同一事件不同专家看法相反的文章可提供给学生,让学生以历史小论文的形式辨析其不同论据的合理性,从而总结出自己的看法。例如,在阅读高全喜《政治宪政学视野中的清帝〈逊位诏书〉》后,笔者曾节选其中的部分内容,印发给学生,引导学生围绕“清帝《逊位诏书》”的主题自行拟订一个具体的论题,展开简要的阐述。在评价学生所做的历史小论文过程中,笔者评价的主要标准是判断是否有独到的见解,是否“有自己的头脑”,另外,能否用充分的史实与论据证明自己的观点,力求学生思维的创新和思辨能力的形成。
相信还有很多方法等待教育工作者去探究,只要教师们将类似的科学教学方法融入日常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定能在日积月累中不断提高,最终从“鲁莽的思考者”转变为“高级的思考者”,真正实现历史教育的基本要求和历史教学改革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考试中心.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文科)[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2]理查德·保罗,琳达·埃尔德.批判性思维工具[M].侯玉波,姜佟琳,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
[3]张大钧.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457
[4]第斯多恵.德国教师培养指南[M].袁一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5]创造力发展:学校教育的题中之义[N].中国教育报,2012-12-24
(责编 周伟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