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堰实小特色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2017-10-25 18:09孙筱坤杨小琴
江苏教育研究 2017年26期
关键词:教师培养学生评价课程建设

孙筱坤 杨小琴

摘要:苏州市吴江区梅堰实验小学围绕“立美教育”这一核心,以“梅花”为精神意象,在校园文化、课程建设、课堂教学、教师培养、学生评价中,给予智慧引领,使之成为学校发展的催化剂、助推器、给力源,使学校成为师生精神成长的地方。

关键词:校园文化;课程建设;课堂教学;教师培养;学生评价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07B-0034-04

梅堰,因頔塘河岸迤逦数十里的梅花而得名。梅花,腊月绽放,一身正气,傲骨长存。上个世纪初,“养正学堂”在頔塘河岸诞生,与十里梅花交相辉映。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学校异地重建,更名为“梅堰实验小学”。当时,学校同南师大联合办学,开展教学改革,确定科技教育为办学特色,并在科技教育领域获得了辉煌的成就,学校被评为“江苏省青少年科技特色学校”。

2012至2015年学校原地改建,适逢特色文化转型期,学校认真分析了科技特色建设积累的经验,展望了学校发展的重要切入点,确立以“养正”为校训,以“梅花”为精神意象,以“立美教育”——“养正树人、启智育人、立美达人”为特色追求。近三年来,学校在区教育局“六力”建设的引领下,确定了五大建设工程——聚力文化、给力课程、张力课堂、魅力教师、助力评价,全面推进学校文化的建设和发展。

一、文化在留痕中聚焦

《山园小梅》诗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两句,被誉为千古咏梅绝唱,成功地描绘了梅花峭劲疏爽的优雅。拥有像梅花一样优雅风姿的校园文化,是每个梅小人的期待。

老校园中的一亭一院、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一桥一石,承载了师生的成长印迹,是学校文化的传承。留下它们,就是留下了文化;留下它们,就是留下了情感的桥梁。首先我们用照片留存。将20多所村小和实小老校用照片定格,在走廊内展示;将历任校长及来校访问的各级领导的身影,在大厅内展示;将获得市长奖及市长提名奖的各类发明,在科技展厅内呈现。其次是物理环境的复原。比如我们学校的一隅曾有九曲长廊,廊上紫藤环绕,一到初夏,树木成荫,花儿串串,是老师和学生驻足流连的地方。校园整体改建后,我们在原址附近建长廊,移紫藤,再现了老校一隅的美好印迹。最后是代表性景观的呈现。漫步我们校园,小桥流水依然美丽,“追梦儿”的雕塑依然矗立,桂花的芬芳、广玉兰的幽香依然魅力无穷,养正亭内“养浩然之气,正做人之本”的字迹格外醒目,那是百年梅小的见证。物化的留痕,不仅留住了学校的过往,更留住了师生们那份难忘的记忆。

如果说“物化”的留痕是“优雅”的底线,那么“精神”的留痕则是“优雅”的高度。因为在每一位师生心灵上留痕的文化,才是学校文化的烙印。

科技教育是学校的一张名片。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学校就成为省科技教育先进单位,曾有李岚清、费孝通等国家领导人及著名学者莅临视察。二十多年来,我们始终坚持科技立校、启智育人的信念,以实际的行动,将学校成熟的办学模式、清晰的办学特色,这些精神文化,深深刻上师生个性的痕迹。我们聚焦两大科技活动——5月份科普月活动、12月份科技节活动。活动中,我们坚守两个原则:一是主题活动层层推进,如我们围绕主题“科技与生活”,先后开展光、交通、稻米、水与生活的系列活动;二是师生参与各显其能,老师们善于讲述的宣讲科技知识,善于绘画的创作科技画,善于写作的指导科技小论文,学生们根据兴趣爱好,或参与科技手抄报的制作,或参与科普剧的表演,或参与“金点子”小发明创造。

随着时代的发展,学校的办学特色面临转型与升级的重任。回望校史,从教人养正到科技启智,学校发展的每个阶段都是成功的,认真总结历史的经验,我们发现这就是学校的文化发展之路。于是,我们把目光聚焦于“梅堰”这个十分具有地域色彩的名字上。继承养正校训,以德树人;发扬科技特色,启智育人;开启立美教育,以梅立美。就这样定下了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基调。不久,校刊《梅苑》、校报《闻梅》、毕业册《疏影集》、年鉴《在那梅花盛开的地方》相继诞生,它们从不同角度、不同时间段,记录学校在德育、课程、科技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它们记载着学校新时期发展的足迹,也成为学校与家庭、社会连接的纽带。

二、课程在整合中凝聚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它在丛中笑。”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为我们描绘了百花开放,梅花却含笑谢隐,一任群芳争艳,谦逊有礼,与大自然的一切和谐相处的美好品性。我们追求“好学校就是一门好课程”,相信好课程终将和而共生。

近年来,我们将散点状的课程按照主题加以整合,形成三大类课程:一是基于小组合作学习的探究性课程,立足家乡,以家乡的历史、习俗、游戏、美食为内容,编撰综合实践活动校本教材。二是基于学生主体需要的多元化课程,立足学生需要,推出多元化特长课程,让这些课程像阳光雨露一样滋养学生。三是基于校本文化资源的浸润型课程,将各类主题活动——阅读节、艺术节、科技节、体育节等,加以课程化设计,实现课程的浸润。这些课程既有独立的功能,又相互联系,成为有机的整体。

我们又将三大类课程围绕梅花精神凝聚成一个体系,梅花的花心是“立美教育”,凸显了学校课程的核心理念和学校建设的核心文化;梅花五瓣象征着梅花的高洁品格:雅、洁、韧、先、合,寓意我们的课程要培养有梅花品性的智慧学子。第三层是由梅花品性衍生出的校本课程:心灵课程——育“儒雅之美”,有诵读类课程“梅子集”,艺术类课程“想象力漫画”;行为课程——育“高洁之美”,有德育类课程“感恩教育读本”“养正学堂系列”(含“礼仪篇”“成长篇”“感恩篇”);健身課程——育“坚韧之美”,有漫画读本“健康教育”,以及“快乐舞动”课程;科技课程——育“争先之美”,有“智慧园”“植物的栽培”“我爱发明”;综合实践课程——育“和合之美”,有“我爱家乡”课程。这些课程各有侧重,相互影响,共同指向教育的核心。

除了文本类课程,学校还着力建设科技特色基地——耕乐园、吴地水生馆、科技创新工作室,它们成为学校科技教育、综合实践课程的资源。每年科普月,孩子们在科技创新工作室里,领略机器人投篮的技巧,学习电子摆拼的方法,体验木工制作的精细,感受各种创新发明带来的震撼。耕乐园,成为科学老师的延伸课堂。教《种子的萌发》一课,科学老师带着孩子们走进耕乐园,将蚕豆、黄豆等幼苗移植,让孩子们继续观察它们的生长变化,在手脑并用中扩大科学课堂的无限魅力。耕乐园,也成为了综合实践老师的课程资源,他们带领学生认识植物的种类,了解适宜水培的植物,研究营养液的配置及水培的方法,打开了学生学科学、用科学之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三、課堂在“三学”中成长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宋代王安石的《梅花》,为我们描绘了凌寒独放的梅花形象。梅花,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开得愈精神,这份坚韧值得课堂中的莘莘学子学习。

“三学”,即“先学”“ 问学”“ 拓学”。我们的“启智课堂”是以先学为基础,以问学为重点,以拓学为生长点,借助成长型思维引导儿童反思学习,实现智慧生长的课堂。先学,教师借助“预学单”为学生规划学习的方向,提出学习的目标,学生借助背景经验展开自学。 问学,围绕深度问题,引导学生深度理解,渗透学习方法,培养高阶思维。拓学,是对课堂和课本学习的延伸,是问题解决能力的延展,使之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促进素养的全面提升。

申玲燕老师执教的《音乐之都维也纳》,运用“三学”模式带领学生学习,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申老师借助预学单,对学生的预学作出评估,设计了教学的深度问题:用数据可以准确说明事物的特点,如果没有办法捕捉到精确的数据,我们该用什么方法将事物特点介绍具体准确呢?以此引领学生学习文章的精准表达。课后教师引入花都巴黎、狮城新加坡等,让学生用学会的说明方法介绍。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借助深度问题引领学生自主探索,课后拓宽学习的广度和深度,能有效促进学生知识体系的整体构建,在课堂上实现智慧的生长。

我们的“启智课堂”关心的是学生的进步,因此,我们借助“成长型思维”引导学生关注发展的自己,在与过去的自己比较中反思学习,从而获得生命的成长。我们借助成长型思维,引导学生这样看待自己:①我能认真听课,积极发言,会运用课堂用语回答问题;②我愿意深入研究,勤做笔记,与小组成员合作学习;③遇到困难,我愿意坚持学习,或继续独立思考,或在认真聆听中获得启发;④课堂上,我学会了对学习内容进行概括总结;⑤我能在经历学习的错误后反思,并在纠错本上及时记录。在这样的比较与反思中,引领学生向学习的更深处漫溯,实现智慧的生长和生命的拔节。

四、教师在坚守中开拓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梅花零落成泥的高洁品性成为每一位梅小教师的追求。

学校秉持“让训”理念,围绕 “教学力”的提升,精心开展教师培养的研训活动:“一观”活动,这是教师针对学科特点、个人需求,围绕主题对课堂教学进行的一系列自我观察的研究; “二人”结对,这是教学指导师傅对新教师的教学工作定点、定时、定主题的指导,以人为镜,教学相长;“三新”研修,即规划教研组的“新起点”,开展“新课堂”的主题研究,在“新评价”的带动下提升课堂效率;“四本”好书,即学校提供阅读书目,教师阅读4本好书,在“悦读沙龙”中催生思想;“五星”讲坛,即围绕系列主题,邀请一线名师走上讲坛,分享教学思想,研究教学策略。我们坚守的研训模式,使一批批青年教师茁壮成长,如今学校区级骨干教师比例已占专任教师数的50%以上。

新的幸福感,可以实现人心凝聚,促进教师向更优发展。学校教师认为,原有的研训模式有一定的局限性,没有关注教师的身心健康与愉悦感,教师无法近距离与名优特教师展开对话和交流。于是学校在原有的研训模式上,开设了丰富多彩的教师社团,有强身健体类的瑜伽、篮球、足球、羽毛球社团,有修身养性类的书法、绘画、诗词社团,有提升专业素养的阅读、研文、演讲社团。2016年,学校与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签订教师发展合作项目,学校教师在名优特教师的带领下,剖析课堂,反思课堂,获得了专家的理性解读、技术指点,以及智慧分享。

学校还以“魅力教师”的评选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我们将培养青年教师成长富有成效的老师评为“助力教师”,学科质量名列前茅的老师评为“实力教师”, 在各类比赛中崭露头角的青年老师评为“潜力教师”,具有优秀实绩的教研组团队评为“合力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有研究成果的老师评为“研力教师”。一年一度、连续三届的梅花奖魅力教师评选活动中,我们始终保留着三个节目,一是退休教师致辞,二是教师子女才艺表演,三是双职工教师互动游戏,以此促进教师团队的快乐发展、和谐发展、优质发展。

五、评价在传承中创新

二十四番花信风,一候是梅花。梅花,春寒料峭时悄然绽放,成为“东风第一枝”。梅小人秉承梅的勇于探索、敢为人先的品性,在传承中不断创新教育教学的评价方式。

近年来,学校开展了以“梅花五色卡”为载体的多元评价体系。此体系涵盖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将德育与学科教学紧密结合,着眼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

每月初,学校将梅花五色卡——红色品行卡、黄色阳光卡、绿色勤学卡、蓝色创新卡、紫色艺术卡,按一定的数量比例下发到每位班主任和任课教师手中,学生凭借课堂表现及学业成绩获取各类梅花卡。每月末,由班干部填表汇总记录,收齐梅花卡,再次分发。循环使用的梅花卡,让每位学生及时得到了来自各学科教师的阶段性评价。除了面向全体师生的梅花卡发放模式,针对个别有特殊才能的学生,学校更是加大发放的力度。结合学校主题节日,颁发“阅读之星、科技之星、艺术之星、体育健将”等梅花证书,学生凭借这些证书可以到少先队大队部换取成套的梅花卡,这一评价方式大大促进了学生专长的发展。

以往我们对学生的综合性评价采用的是传统的“三好学生”“单项奖”的称号,这种评价方式最大的弊端是受评学生的参与面有限,参评标准较为模糊,大大降低了全科育人的功能。为此,我校改革了评价机制,用“梅花星级少年”替代了传统的评价模式,德育处结合梅花卡累计的数量、种类,公正地评选出“梅花一星、二星、三星、四星”少年和最高级别的“梅花好少年”称号。凭借六年梅花星级少年的打分,学生可获得梅花金奖、梅花银奖、梅花铜奖毕业生的称号。学校还专门为毕业生制作了极具纪念意义的《疏影留痕》纪念册,为优秀学生开辟展示的空间。创新的评价模式发挥了全员育人、全科育人、活动育人的优势。

近年来,学校以“立美教育”为育人理念,以“梅花”为学校文化意象,以“校园文化”“课程建设”为抓手,深化“启智课堂”研究,强化“魅力教师”培养,推进“梅花星级少年”的评价,努力使学校成为师生精神成长的地方,让他们像梅花那样美丽绽放,一路芬芳。

责任编辑:赵赟

猜你喜欢
教师培养学生评价课程建设
试论当前幼儿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评价
高校教育管理者在青年外语教师培养中的责任
小学英语课堂中对学生评价的改革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基于卓越计划的金属结构材料课程实践化改革与建设
资源、生态与环境学科群体系下普通地质学课程建设思考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浅谈高等职业院校“双能型”教师概念及内涵
有效评价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达成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