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大师 新传统 扶青年

2017-10-24 20:38浅草
上海戏剧 2017年10期
关键词:艺术节京剧戏剧

浅草

第十九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于2017年10月20日至11月19日举行,将展演45台剧目,其中境外25台、境内20台。翻开今年艺术节的节目单,顿时眼前一亮,戏剧板块令人振奋,国际大师名作云集,传统戏曲好戏频出,更有中国青年戏剧人的最新力作,那么就让我们来盘点一下本届艺术节戏剧板块的诸多亮点。

戏剧大师聚申城

话剧《关于无的演讲》,将于 10月21、22日上演于上海大剧院中剧场。这可是被誉为“实验戏剧灯塔”的罗伯特· 威尔逊首次访沪。该剧创作于2012 年,是威尔逊自导自演的“一人秀”,改编自美国著名作曲家、哲学家约翰· 凯奇的同名著作。剧中将为观众展现威尔逊一贯的“噪音”“静默”“涂鸦”“慢动作”等表现手法,在与作曲家阿诺·克拉翰以及年轻的柏林影像艺术家托马克·耶兹罗斯克的合作下,威尔逊发展出一种兼具视觉和听觉感染力的方式来演绎凯奇那些极具哲思和诗意的文本。“演讲”一开始,威尔逊脸上绘上白色油彩、身着白色的衣服坐在桌子前静止不动,舞台上堆满了各种各样写着凯奇“演讲”原文的纸。随后音响响起一个刺耳的、长达7分钟的电子音让观众感到不舒适,由此来重现凯奇1950 年《关于无的演讲》时观众的反应。

话剧《战场》将于11月1、2日上演于上戏实验剧院,这是继《外套》《惊奇的山谷》之后,戏剧大师彼得·布鲁克来沪演出的第3部作品。《戰场》取材自印度著名梵文史诗《摩诃婆罗多》最后一章,以及彼得·布鲁克三十多年前的9小时史诗巨作《摩诃婆罗多》。由彼得·布鲁克和玛丽-海伦娜·伊斯坦尼改编,海伦娜认为,《摩诃婆罗多》的“回归”是因为当今世界现状的“呼唤”,这部戏对生命,尤其是对死亡有着深刻的探讨。彼得·布鲁克重视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演员的集体创造和即兴表演,致力于演员与观众之间亲密、质朴的沟通。1985年的《摩诃婆罗多》是布鲁克进一步发展跨文化戏剧的重要作品,演出汇集了来自欧、亚、非各洲16个国家的演员,他们保留了他们各自的文化特征,整个演出呈现出共生状态,在露天剧场中演出9小时。30年后,彼得·布鲁克再次执导《摩诃婆罗多》题材,《战场》于2015年9月15日首演于法国北方布夫剧场,4名演员和简单的布景道具撑起了70分钟的“战场”。从9小时的长篇剧作到70分钟的小剧场作品,从宏大时空格局的《摩诃婆罗多》到如今简约的《战场》,显示出彼得·布鲁克返璞归真的艺术追求。

此外,还有一个不容错过的亮点,就是克里斯蒂安·陆帕这位波兰的剧场巨擘终于要来上海了。其实,从《假面·玛丽莲》、《伐木》到《英雄广场》,他已经数度来华,然而上海的戏剧爱好者每次都需要专程去天津看演出。这一次,上海戏剧学院将他2017全新创作的《酗酒者莫非》邀来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作为今年“扶持青年艺术家计划暨青年艺术创想周”的特邀剧目,该剧将在10月14-17日献演于上戏实验剧院。《酗酒者莫非》排练了3个月,演出长达5小时,在6月的最后一个周末于天津大剧院完成了世界首演,从晚间一直持续到了次日凌晨。陆帕着迷于这个故事,称与中国演员的此次合作是一次非凡的经历。陆帕说:“史铁生先生卓越的、引人入胜的文字起了非凡的作用。他讲述了一个负伤的、失落的、酗酒的人,然而并没有失去他的梦想、他的人性。我想感谢所有演员,特别是王学兵,他完全地投入到这个特殊的、困难的角色中,我很久没有与一个演员有这么美妙的合作了。在此,我邀请大家来观看演出。”这部戏在首演后引发了专业人士的关注和争议,这位波兰导演到底如何讲述一个中国故事,让我们拭目以待。

传统戏曲出新意

本届艺术节的中华传统戏曲板块,囊括了来自8个省市自治区的8个剧种,多台剧目不仅展现了传统戏曲的艺术成就,更在内容、形式上新意迭出。为纪念一代评弹宗师蒋月泉诞辰100周年,上海评弹团将推出评弹《寻找·蒋月泉》,曲剧《阿Q与孔乙己》将鲁迅笔下的两个悲剧人物巧妙结合,昆剧《十五贯》集结了浙昆五代全明星阵容,以别开生面的形式再现经典,此外,还有秦腔《易俗社》、壮剧《冯子材》和湘剧《月亮粑粑》等一批颇有地方特色的作品,将在戏曲舞台上演绎经典文学形象和当代中国故事。贵州文化周版块还将上演集贵州艺术精华大成的歌舞诗《多彩和鸣》,传统花灯戏《月照枫林渡》等。

西安秦腔剧院秦腔《易俗社》将于11月1、2日上演于上海东方艺术中心。该剧编剧是刘桂成,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主任卢昂担纲导演,主演是易俗社社长、第二十四届梅花奖得主惠敏莉。1912年成立的西安易俗社,被田汉先生誉为“世界三大古老剧团”之一。导演卢昂表示,刚开始接到邀请时他曾拒绝,因为 “时间跨度太长、题材过于宏大,这个百年剧社的先贤人物和厚重历史让人无从下手”。主创经过多番策划研讨,终于决定借鉴西方文献剧的叙事体方法,通过剧中人物关震易的幕间讲述,将女主人公林梦云三十多年追随易俗社,最终成为秦腔界第一位女演员的动人故事,和易俗社的重要历史事件两条线完美结合,加上认真遴选的海报、易俗社社规、历史报纸等资料的多媒体展示,讲述了从初创时期到西安解放三十多年间的历史,将易俗人在历史中的铁骨与坚守、奉献与担当的豪迈情怀表现出来。

由郭宝昌、李卓群共同导演的京剧版《大宅门》,将于10月28、29日在美琪大戏院上演。电视剧《大宅门》热播16年,话剧《大宅门》也是口碑佳作,京剧《大宅门》于今年6月在北京演出。把《大宅门》搬上京剧舞台一直是郭宝昌的心愿,为此他花了十几年寻找合作者,直到看了青年编剧、导演李卓群的小剧场京剧《惜·姣》,他说“这个戏很打动我,我主动写了一篇万字长评,这就是年轻创作者用年轻的、现代的观点来创作京剧的典范,让我眼前一亮。京剧需要的是时代价值观的注入,要赶得上时代”。京剧《大宅门》剧本由李卓群编剧,先后打磨一年多,最终把故事主线定在白家七少爷白景琦和花魁杨九红的爱情纠葛。李卓群说:“第一稿的故事线索有些庞大,郭老师说可不可以在杨九红身上下功夫,这一下启发了我,她从来没有进过大宅门,从她的视角看待大宅门是另一番风景。”郭宝昌确信:“这是一部有现代意识的京剧,是现代观众想要看到的京剧的样子。”endprint

孵化并扶持青年

今年艺术节继续依托丰厚的专业资源,将这个平台打造成原创首演聚集地、青年艺术家孵化营。通过委约与力推原创作品,促进青年艺术家的培养,加大扶持力度,激励与释放生机蓬勃的文化原创力,推动“高峰”作品的涌现,继续深耕“扶青计划”及“青年艺术创想周”。今年共有9部“扶青计划”委约作品,来自海内外的华人青年富有创意地运用昆剧、越剧、川剧等多种传统艺术形式,赋予崭新艺术理念创作的作品将陆续亮相艺术节。如国家大剧院关渤、查文渊的戏剧《记忆的味道》,上海昆剧团制作、闫小平编剧创作的昆曲《长安雪》,上海越剧院忻雅琴、周倩的小劇场环境越剧《再生·缘》,重庆303剧社袁野的川剧《聂小倩与宁采臣》等作品,融汇现代艺术创作手法,向传统文化致敬。

在今年的委约艺术家中,宋杨是特别的一位,2015年她计划创作一部音乐舞剧,但由于当时的客观和主观条件并未成形,同年她获得了赴德国深造的机会。经过和组委会的商榷,确定了于今年上演她的委约作品。对于此次回归,她表示:“经过两年的等待,今年对于我来说,时机相对更成熟了,我也准备得更充分了。感谢‘扶青计划组委会,给予我充分的信任支持和创作上的自由度。‘扶青计划不愧为国内领先的青年艺术家‘孵化器,能够获得这样的展示机会,对我来说十分幸运。”这一次,她将携手德国当代著名现代音乐演出团体Hand Werk,带来她创作的新音乐戏剧《饥饿艺术家》。在创作这部新音乐戏剧的半年中,她阅读了卡夫卡短篇小说《饥饿艺术家》的德文、中文、英文版本,尝试将故事中暗藏的哲学和隐喻进行清晰地阐释。她说:“但却总有疑问伴随其中,我说服不了自己,强行去赋予这个开放性的故事一个合理的解释。”因此她选择了尽量客观的、用新音乐戏剧的方式来讲述,将诠释和理解的权利交还于观众。

委约作品《聂小倩与宁采臣》,是袁野全新创作的戏剧作品。这位奋战在小剧场戏剧拓展前沿的重庆人,这次要借这个故事,尝试将川剧与“人物体验”“叙事节奏”等小剧场戏剧理念融合运用,使之成为容易被年轻观众接受的“青春版”川剧样式,让更多年轻人走进剧场,了解川剧这一古老经典的非遗艺术。据袁野介绍,在戏里有一些现代的、接地气的改编,比如把宁采臣的人物设定成快递员,“其实他的职业放在当今社会就是这个行业,但故事本身,我们还是忠于原著”。袁野一直在思考如何让老百姓多去了解我国悠久隽永的民间艺术,“现在我们接触的改编国外剧本的戏剧很多,但我们上下五千年的中华历史,有很多优秀的作品也值得改编”。于是《聂小倩与宁采臣》就此应运而生,袁野希望通过该剧让更多年轻人了解这些优秀的文化遗产,也希望能让川剧焕发新的活力。袁野称自己在创作时考虑的三个问题就是——如何传播本土文化,如何传承传统艺术,如何融合创新,让现代人更能接受、感受到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魅力。endprint

猜你喜欢
艺术节京剧戏剧
A Glimpse of the Art Festival遇见艺术节
传统戏剧——木偶戏
为什么京剧被誉为“国剧”
戏剧评论如何助推戏剧创作
《京剧人设》
论戏剧欣赏与戏剧批评
加拿大担任今年北京艺术节主宾国 派百人艺术团
澳大利亚瀑布音乐艺术节
戏剧就是我们身边凝练的生活
京剧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