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问题情景,生成研究性学习环境

2017-10-23 11:23余晓年
学习导刊 2017年1期
关键词:问题情景学习环境研究性学习

余晓年

摘要: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单一、落后、机械,导致学生主体性、独立性不能得到充分发挥。为此,新课程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的实质核心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而教师只有使学生面临一种令人困惑的、充满张力的探究学习环境,才会引起学生内心的冲突,才会产生问题,主动地探究问题,完成对知识的建构。“考考 猜猜”、“利用空白”、“制造矛盾”、“巧用文中插图”四种营造问题情景的方法,能分别有效地生成“激励性、挑战性、深刻性和超越性”的探究学习环境,实现学习方式的深刻变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问题情景;研究性学习;学习方式;学习环境;情景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注重问题性,并认为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没有问题,难于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没有问题或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学生也就不会深入思考,那么学习也就只能是表层和形式的。而那种以设问组织的课堂教学只能称之为满堂灌,学生头脑中复制的是教师的思想和语言。新课程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的实质核心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① 因此,我们教师必须使学生面临一种令人困惑的、充满张力的探究学习环境,或者说给学生一种刺激,并使这种刺激模式与个人的知识结构形成差异,引起主体内心的冲突,产生问题,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通过充分主动发表见解,展开讨论、争论,进行验证,最后达到应用,通过应用又产生新问题。学生在问题的自主解决和繁衍中,在实践活动的探究中完成对知识的建构。② 教师在课堂生成的新环境中富有创意地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改变教学方式,初步适应学生学习的需要。在这里人与环境构成一个整体,互相改变对方。环境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在头脑中建构知识。生成的新环境帮助教师提高课堂教学应变能力和设计能力;反过来,随着知识的建构与积累,能力的提高,对环境的认识更加深入与广阔,扩大了知识的领域与范畴!学生的学习方法得到发展,学习热情得到提高,教师的教育机智得到了培养,教学设计能力得到了提高。③ 怎样才能有效地生成研究性学习环境呢?笔者结合个人的教学实践,并借鉴优秀教师精彩高明的教学,谈以下几点看法。

一、“考考、猜猜”生成激励性的环境。

要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和欲望,教师必须努力营造一种和谐、民主、平等、宽松的学习氛围。而学生心灵深处有种根深蒂固的需求,那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开展“让我考考你”的活动,能呵护并满足学生的这种需求。如在教学《阳阳和田田》这一课时,布置学生预习课文,把自己在读书中解决了或没有解决的问题提出来,考考老师和同学,看谁的问题能难住老师和同学,谁就是先行智慧者。一语既出,四座皆惊,孩子们都在嘀咕:“我提的问题怎么能考住老师呢?”教师接着说:“老师也有许多弄不明白的问题,如果你提出的问题老师也答不出来,那老师就拜你为师。”教室里闹开了,孩子们个个信心百倍地说:“我要回家认真读书,提最难的问题考倒你们,让你们都叫我‘老师!”课堂上,学生争先恐后地提出自己想要提出的问题,归纳起来,学生提出了三个主要问题:“1、田田为什么赌气跑了?”2、“阳阳眼睛蒙住了为什么还知道摸到的是陽阳?”3、“阳阳为什么硬说田田是故意的?”阳阳又是怎么找回自己的朋友的?教师没有马上让学生去研究这些问题,而是问“大家结合全文内容想想,三个问题中,哪一个最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学生集体讨论确定研究第三个问题,并说出了理由:第1、 2个问题结合读读一、三自然段就会知道答案,而第三个问题提法比较新颖,而且思维的范围较大。小组研究后学生纷纷汇报了他们的成果,有的从文章内容上分析,理清了文章的线索;有的从字词句上分析,明确了作者用词的特别意图……这样的教学训练,学生个个跃跃欲试,争着对课文内容提出新颖的问题,又争着探究问题答案的多种与唯一,老师根本不必发愁学生不爱提问,不会提问了,不去研究学习了。

在阅读教学中,我还常常用“猜一猜”激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如:学习《荷叶伞》一文的第三自然段时,老师说:“读了这段文章,老师有三个问题想问大家,请同学们猜一猜,老师会提出哪些问题呢?”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了,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探究学习中来,全面理解文本,学生质疑,问难,互相讨论的时候,教师适时引导,把学生提出的问题,再抛给学生,让他们自己解决。

二,利用空白,生成挑战性环境。

文本的开放性使它留有许多的空白处,等待读者去诠释。不同的经历、不同的基础知识,使学生阅读时发生差异性。教师只有有意设下悬念,创设具有挑战性的情境,学生才会突发奇思妙想,这样的奇思和妙想得到解决,学生就能真正体验到文本所蕴涵的情感,哲理,从而与文本、作者产生共鸣。④ 如教学《谁的羽毛》一文时,为了让学生更深切地体会小乌龟有礼貌、拾金不昧的品质,老师依据文章的结尾设下悬念:小乌龟扛着羽毛走了很远的路,敲开了鸵鸟家的门,这次它真的找到了失主了吗?在找到和没找到的矛盾中,学生产生了一个新的探究性的问题:这么多的鸵鸟,小乌龟怎么就知道它捡的羽毛是这只鸵鸟的呢?这是一种令人思考的声音,在这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的引导下,使本来没有悬念的古老故事变得鲜活起来。我敏锐地抓住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引发课堂的交流讨论,从而把学习引向深入:这片羽毛不是这只鸵鸟的,那小乌龟还会不会继续找呢?如果会,又将发生怎样的故事呢?通过争论、发表看法,他们的想象更丰富,续编的故事更深、更广、更有趣味,整堂课充满了活力,充满了生命的气息。

其实利用空白创设生活情景,也是向学生挑战的有效途径。在教学《窗前,一株紫丁香》时,为了让学生体会教师工作的辛苦,我让学生听一听《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那优美的歌声,那纯朴的情感,将学生带到了灯光下老师的窗前。学生入迷的表情告诉我:那身影是多么熟悉,这情景似曾相识。虚幻的情境,熟悉的故事,每个学生心头为之一动,这时是引导他们体会如何关心老师的最佳时刻,我紧扣此景追问:夜深人静,只有紫丁香陪伴在老师窗前。小朋友,如果你就是这株紫丁香,此时,你会对老师说些什么?为老师做些什么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争相发言:“老师,别累坏了,多注意身体呀!”“老师,我们又粗心了吧!您放心,我们会一天天进步的。”“老师,天气冷,您暖暖手,喝杯牛奶提提神吧!”“老师,您累了,我来帮您捶捶肩,揉揉腿吧!”“老师,歇歇吧,听听我献给您的歌。”……更有学生说“老师,我来帮您批作业吧!”多么真挚的情感,学生已经不由自主地扑过来了。这就是情景创设的效应!⑤endprint

因此,语文教材有着丰富的内涵,答案有时并非一个,如果我们要让学生学会自觉地从不同角度去联想,从多个方面去探究,去追寻与众不同但又合情合理的答案,那么就应让学生置身于挑战性的探究学习环境之中。

三、制造矛盾,生成深刻性的环境。

教师故意制造矛盾,设置一个特别的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愿望,促使学生勇于实践,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如:于永正老师在教学《草》一文时,教师让学生把他当成一位老奶奶,当学生背出“一岁一枯荣”时,他假装听不清:“什么?一岁一‘窿隆?”这样一来学生兴趣盎然,为了让“老奶奶”听明白,便争先恐后地介绍“枯荣”的写法和含义。从这个教学片断可以看出,教师关注教学情境,使之促进人的创造力的发挥,它是充满生命活力的,它提升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分析综合能力。⑥

又如在教学语文出版社小学语文第四册《马头琴》一文时,板书课题时教师特意在黑板上写上“马头情”,学生第一反应是老师写错了,此时老师引导学生分析“情”,“情”是竖心旁,也就是和心灵的情感有关。结合你的预习,就课文内容来说,能感受到这个“情”字的含义吗?既然苏和与小白马之间产生了无法割舍的情谊,老师可不可以把题目改成“马头情”呢?学生为了尽快地驳倒老师,几个人在一起讨论研究,终于在品词析句或感情朗读中,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给了我一个明确的答案:苏和与小白马的情谊深深地蕴涵在这把马头琴中,是马头琴,是音乐从此无法让他们分离,所以题目不能改。本片段中,教师创设了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诱发学生大胆质疑,让课堂成为了他们深入探究的平台,而学生的问题又成了有效的课堂教学资源。在教学《忙年》一文时,文中的一些动词的正确运用是学生阅读时的难点。教师有意制造空白,留下“( ? )”,促使学生在阅读时深入思考,提出问题,培养问题的深刻性。孩子们阅读“二十七,( ?)年鸡”一句时,看到这个(?),自然会想可以加入一些什么词。如“杀、宰----”在这样的问题情景下,这时,一位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杀和‘宰意思一样,为什么不用‘杀?‘杀字我们小朋友见得多,并且通俗易懂,我觉得用‘杀字还好些。我能不能帮作者改改课文呀?”不少同学表示赞同。教师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让学生把这两个字分别放在句子中反复读几遍,体会体会哪个词更合适。呆会儿把自己体会到的结果和理由给大家说一说。这时,一只只小手举起来了:我刚才读句子时,忽然想到去年过年的一件事:大年三十,半夜就有鞭炮响个不停,我不耐烦地说:“这么早就吵死人呀!”这时妈妈急忙说:“呸!呸!过年要说好话,不能说坏话,不吉利。”我体会到了“宰”比“杀”吉利些,念起来没有那么恐怖,因为过年人们都讲究吉利。联系自己的生活体会得多深刻,表述得多有道理呀!因此,在生成的新环境中,教给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必定会出现更多的精彩。

四、巧用文中插图,生成超越性的环境。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有活力的”,恰到好处的拓展延伸能使学生“乐学”“活学”,使学生的学习迸发出智慧的火花。教学挂图的作用不仅仅是帮助学生了解与之相关的课文内容,或是在教师的牵引下展开想象,如果能引导学生看到别人没看见的,想别人没有想到的,才能充分体现孩子学习的主动性和思维的广度和深度,继而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学习的愿望,把学习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实现探究学习的超越性。⑦ 如:在学习语文版小学语文第四册第3课《小牛的铃声》时,学生在自主阅读中了解了小牛的变化,小牛的成长过程后,城市的孩子迫切地想直观形象地感受小牛的成长历程,这时,我出示挂图,让学生把图中小牛的变化和成长与文中的描述进行对比,从图上看你还发现了什么信息?这时,学生的问题产生了:这头小牛是公的,还是母的?我想弄明白,怎样才能分清小牛是男是女,因为男的和女的在成长过程中会发生不同的事情。面对学生的提问,我很快闪过一个念头,学生有阅读动机,探究欲望,何不适时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实践呢?于是我坦诚地对他们说:“这方面的知识,我也了解得很少,但我们可以一起去研究,到课外找资料,你先找到,老师就向你学习,我先找到,我就把知识传授给你们,行吗?”于是,网上,图书馆里,老师和孩子们一起查资料,请教专家,短短两个星期,师生共同完成了“关于动物性别判断的研究报告”,图文并茂,生动有趣。或许它还显得浅薄而幼稚,但它来自师生的亲密合作,它验证了新的学习方式。

过去,教学挂图仅仅是帮助学生了解与之相关的课文内容,或在老师的牵引下展开想象。新课改课堂中的孩子却不一样,他们除了能具体地描述画面的内容外,还能把画面看透,看穿人物及动物的内心世界,哪怕是一个细微的动作变化,一个不起眼的神情,他们都能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想开去,充分体现了孩子学习的主动性和思维的广度、深度。语文出版社小学语文第四册《和狼做朋友》:出示第二幅挂图后,教师引导学生描述了毕莱恩和四只狼的动作神情,结合课文的描写充分体会了毕莱恩与狼之间建立的深厚感情后,有一位学生突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图上那三只大狼中,究竟哪只是‘福子?”这一质疑引起了许多学生的议论,老师也深感意外……随后老师鼓励了学生的质疑精神,并让学生猜一猜,结合课文内容或生活实际说出猜出的结果的理由。生:我觉得蹲在画面正前方的是福子,因为我看着现在它还咬着毕莱恩的袖子。课文中写了福子咬着毕莱恩的衣襟,像是要领他去什么地方。师:图文结合,观察细致,读得深入,观察得细致。生:我认为蹲在毕莱恩左边的那只狼是福子,因为它把头转向一边,想到自己曾经所受的痛苦,不忍看同伙跟它一样饱受伤痛的样子。生:我也认为这只狼是福子。因为它相信毕莱恩能治好福子,相信毕莱恩是它们的朋友,因此它不必要双眼紧紧盯住毕莱恩。师:孩子们的猜测都不错,理由都很充分,不管谁是福子,但我们相信一点:动物和人类都是大自然的孩子,只要我们和动物友好相处,对动物付出爱,所有动物都会像福子一样和我们成为好朋友的。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教育者关注学习者的自身感受和个体学习,注重自主探索。此案例中,学生在宽松的课堂氛围中,成为了“问”的主体。当学生产生困惑时,教师并没有直接说出固定的答案或把教师的观点强加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猜一猜,进一步读书,说出猜的理由。我想,学生最后得到的不单是谁是福子的多种答案,更重要的是得到了正确的读书方法和解决问题的办法。

因此,巧妙地用好教材,用好插图,给予学生更多的发挥空间,能让他们有一种“跳”的感觉,能让他们创造出更多的精彩。

教学实践证明,教师只有为课堂生成营造多种问题情景,制造广阔的空间,让学生置身于“激勵、挑战、深刻、开放”性的课堂里,才能使学生的思维琴弦弹奏出创新的音符。

参考文献:

①、《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②、《小学语文教学》2004年第2期邵平撰写的《由矛盾产生的对话》;

③、《多元智能与建构主义理论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欧阳芬编著,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年6月出版,第89页;

④、《新课程课堂教学行为创新》王文良主编,新华出版社2005年4月出版,第108页;

⑤、《新课程教学技能的变化》傅道春等编著,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8月出版,第230页;

⑥、《永正课堂教学艺术》

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endprint

猜你喜欢
问题情景学习环境研究性学习
浅谈初中数学“课题学习”的教学方法
浅谈“问题情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化学能与电能》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灵活开展研究性学习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术科类课程研究性教学的探讨
开展研究性学习深化中职计算机教学改革探究
高中化学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应用探究
巧妙提问打造高效数学课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