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艳
[摘要]网络技术的发展越来越成为推动我国慈善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传统慈善事业的发展表现出各方面的弊端,新时代下,互联网与慈善事业的有机融合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传统慈善的缺陷,既扩大了参与慈善的群体,又丰富了参与慈善活动的途径,进一步发展了自觉的慈善意识,促进了我国慈善事业的均衡发展。为促进“互联网+”慈善事业的蓬勃发展,需要进一步加强网络监管以及规范管理网络慈善机构,并提高公民的慈善意识。
[关键词]互联网;慈善事业;慈善意识
随着互联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2015年我国正式进入“互联网+”的时代,它代表的是一种新的经济形态,是促进传统产业与互联网的有效融合。我国的社会慈善事业借助这一机遇,也越来越在互联网模式下找到新的发展路径,实现了从传统慈善事业到“互联网+”时代下慈善事业的转型,构建了新型的网络慈善平台,从而推进了慈善事业的有效和均衡发展。
一、 传统慈善事业问题分析
1.慈善法规不健全,产生信任危机
慈善事业是建立在自愿与信任基础之上的,因而慈善事业的成败与否,关键取决于慈善机构的公信力。 慈善活动能够顺利进行,有赖于公众的积极募捐,然而由于公众对慈善机构的信任危机,使得善款募捐远远达不到预期需求。一方面是慈善机构没有一套完善的筹集和使用法规,募得善款的使用流向不够明确,尤其是一些基金组织虽然会公布慈善款项的数量,但大多只是简单的数据罗列,但实际这些钱用去哪些地方,并没有给出说法。由于慈善活动的透明度不高,使得公众对慈善机构缺乏信任,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人们的捐赠。另一方面,慈善本该基于公众自愿自发基础上,然而“摊派式”的募捐方式却时有发生,加大了公众对慈善机构的不信任和怀疑态度,严重挫伤了公众的募捐意向。
2.慈善意识淡薄,参与群体匮乏
慈善思想源远流长,从古至今就提倡乐善好施,但在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环境中,加上受到西方拜金主义等不良文化的影响,使得功利主义和个人利益至上思想越来越弥漫开来,从而使得互助互济意识淡薄。人的慈善意识是从根本上决定了人的慈善行为,是影响慈善事业发展的最深层因素。 在慈善意识淡薄的社会文化中,使得慈善事业很难有效的开展。
此外,实际上参与慈善事业的群体相对匮乏。慈善事业曾经一度被当作“富人慈善”,只有富人才有能力和足够的资本去进行慈善捐款,并且捐款的数额会被媒体争相报道,久而久之,富人之间也会形成暗地竞争之势,甚至一旦哪次捐赠数额较少,会被众人道德绑架的谴责。此外,富人捐款之后有时还得不到公众的认可,普通民众会以怀疑探究的眼光去审查富人捐款的目的性,是为了博得眼球,沽名钓誉,还有另有其他目的。这些都导致人们会对慈善事业越来越丧失信心。
3.募捐方式單一,公众参与度低
传统的募捐方式以慈善基金组织为主,个人或单位将募得的钱款等全部交托基金组织进行分配管理。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一方面公众由于信息的闭塞,获取不到关于慈善活动方面的信息,即不知道哪里发生灾害或重大事件需要社会集资的帮助;另一方面,即使知道哪里需要帮助,可是除却单位或学校统一组织募捐,并不知道有什么别的途径进行捐赠。这两种情形导致有很大一批人被排除在慈善事业活动组织之外,因而导致公众参与度降低。另外,由于慈善活动受多种影响出现简单化的倾向,捐赠活动表现为动员或摊派式的募捐,募捐以钱或物为主,这些都严重影响了捐赠者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二、“互联网+”慈善事业的发展机遇
1.参与主体:富人转向大众
稳定的资金来源是确保慈善事业能够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前提和保障,根据以往资金来源的调查显示,我国慈善事业发展所需的资金主要依赖于富人以及企业家等,而普通大众提供的资金非常有限。根据民政部慈善捐助信息中心公布的数据,2009年我国社会捐赠总额为542亿元,其中个人捐赠总额为142亿元,而100万元以下的小额捐赠加起来才有1亿元左右,其重要性可以忽略不计。 尽管普通大众的捐赠非常绵薄,但一个健康稳固的慈善事业不应该是少数人的,而应该是全民参与的。对于掏不出成百上千万的普通大众来说,传统的慈善事业某种程度上限制了绝大一批人的爱心捐赠,在“互联网+”慈善事业发展起来后,该问题能得到有效解决。 “互联网+”模式的慈善事业有效的改变了传统的富人慈善,使得更多的普通大众参与慈善事业,让慈善逐渐大众化、平民化,营造大众慈善文化和影响力。
2.参与途径:单一转向多元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为慈善募捐提供了一个新鲜的渠道和平台,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网民数量日益增加,以微信、微博、支付宝等媒介的网络应用已经成为支持慈善事业发展的一股重要力量。当需要慈善救助的成员通过这些网络平台发布相关信息后,捐赠者就可通过网络的方式即时转账支付,这种募集捐款的方式既方便了慈善组织者,也便利了捐赠者,足不出户就可参加慈善活动。互联网的发展让公众参与慈善活动的途径由传统的单一性转向多元性,打造了一个自由方便的募捐平台,让更多的普通民众能够参与慈善事业。与此同时,组织慈善活动也趋于多元化,传统的慈善活动开展以政府和基金组织为主导,但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一些以个人或小团体的组织逐渐形成,实现了慈善组织机构的多元化,使得慈善事业的发展拥有越来越广阔的空间。
3.参与意识:被动转向自发
从传统的慈善事业来看,公众的慈善意识较低,很多人对慈善机构以及慈善事业并没有清楚的了解,误认为慈善事业是政府的救助行为,殊不知慈善事业事实上是民间自发组织的团体,因此自觉参与度一直较低。慈善事业的发展依赖于人的自觉行动,依赖广大志愿者不计报酬的贡献时间、技能和精力来维持。 互联网的发展让搭建募捐平台变的简单易操作,很多网民在网络媒体上看到相关需要救助的报道,不仅能自发的捐赠,还能搭建起募捐平台,通过微信、微博等渠道宣传这则报道,让更多的人关注到,以便实现举手之劳的募捐。endprint
三、“互联网+”慈善事业的发展挑战与对策
1.弘扬慈善意识
尽管“互联网+”慈善事业的迅速崛起,成为了新时代下社会慈善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是积极弘扬慈善意识和宣传慈善文化仍是必要的,这决定着网络慈善的可持续发展前景。无论是传统的慈善事业还是互联网时代的慈善事业,都离不开社会成员的善心和善行,就目前而言,全国网民虽多,网络慈善行为不断涌现,但真正能够施行善行的网民数量仍然有限,并且在偏遠地区等,互联网仍然不能全部覆盖到,限制了很多人的爱心传递,但慈善意识和慈善文化可以通过网络媒体和人际交往传递到全国的每一个角落。因此为了使慈善事业有进一步发展,我们要大力弘扬慈善文化和慈善意识,这是影响慈善事业发展的最根本要素。
2.规范网络平台
“互联网+”慈善事业发展的载体主要以互联网为主,那么网络平台的安全性是至关重要的,网络捐助便捷的同时,亦带来很多问题。当前,几乎任何人都能随意的在网络上发布求助信息,而这些信息的真实性却得不到保障;此外,任何人都可以轻松的通过手机或网络支付等操作完成捐赠,免除了繁琐的手续。随着各种名义的募捐活动的出现,难免会出现鱼目混珠的现象,以网民们的爱心为诱饵,产生为谋私利的骗捐行为。
针对以上问题,需要严格制定网络慈善平台准入规范,一方面,可以建立起专门的具有公信力的网络慈善平台,对发布求助信息的个人或群体以及发布的信息真实性进行严格审查,确保网络慈善活动的真实性;另一方面,网络慈善平台可以建立公开透明的监督系统,借助微博、微信等应用,主动进行信息公开,加强网民之间的互动,提高监督力度;最后,完善网络信息安全保护法律法规,避免泄漏用户隐私信息,提高网络慈善平台的公信力和可靠性。
3.完善政府监管
慈善事业是以政府为主导的一项利国利民的事业,但事实情况上,政府对慈善事业的发展关注度相对较低,给予的支持力度仍然有限。相较传统慈善事业来说,“互联网+”慈善事业由于处新成立,还面临着来自自身和外界环境的各方面压力,现有等政策法规等未能够对其进行有效规范和监管,也没有出台相应的政策支持网络慈善事业的创新和发展。慈善事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监管,如果政府能多加关注新生的网络慈善事业,那么这对处于探索发展中的网络慈善事业具有极大的帮助。政府应该给予互联网慈善事业一个明确的身份认可,将之视作与传统慈善事业等同的地位,给予同样的扶持和帮助。
“互联网+”时代下的慈善事业的发展不仅有赖于公众的慈善意识和慈善行为,还需要很多的网络慈善机构的有效可靠运行和规范的网络化关系,同时更是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有效监管,为网络慈善事业提高良好的外部环境,以促进慈善事业的均衡和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郑远长,彭建梅,刘佑平,《中国慈善捐助报告》[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
2.余奎,《我国慈善事业的电子商务模式构建探索》[J],生产力研究,No10.2011。
3.杨方方,《发展现代慈善事业应该认识的几个基础性问题》[J],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
4.黄闯,《新媒体时代社会慈善事业发展研究》[J],西部经济管理论坛,第25卷第1期。
5.何汇江,《我国慈善事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南都学坛,第26卷第5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