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行渐远的猪

2017-10-23 20:36葛会渠
散文选刊·下半月 2017年10期
关键词:猪草青瓦猪圈

葛会渠

在养过的那些家畜里,我觉得,猪的待遇是最高的。它们不用像狗那样,辛苦地看家护院,也不用像猫那样,不遗余力地捕捉老鼠,甚至比鸡还要清闲。而猪,似乎什么事情也不用做,只知道“哼哧哼哧”地甩脑袋,饿了就大叫,吃饱了,倒头便睡。

何况,它们还有属于自己的圈舍。

父母在紧挨着三间瓦房的自留地里,特意辟了一块地方,应该有十几平米吧,用红砖和青瓦,整整齐齐地码成猪圈。它比我家盖的厕所都要大,远远望去,就像一间小而漂亮的客房。圈里分为两个部分,靠里的那块地方相当于卧室,青瓦封顶、遮风避雨,能够让猪舒舒服服地躺着睡觉;靠外的那块地方,是露天的,专门供猪活动,它们可以在那儿打滚、胡闹、晒太阳,呼吸新鲜的空气。

我不太喜欢猪,因为它们只会呆呆地朝我望,不能像狗和猫那样,陪我蹦蹦跳跳地玩。除此外,还因为父母分配给我一个任务,每天放学后,要割猪草。这实在是个让人高兴不起来的活计,虽然很多年前的乡下,野花、野草、野菜遍地都是,割猪草不是件难事,但却占用了我和小伙伴们尽情玩耍的时间。而且,每到夏天,父母还会让我下河去采摘蒲棒,晚上点燃了,给猪熏蚊子。父母喜欢猪,把它们当宝贝。对于这个问题,当时的我很不理解。我曾经向父亲建议过,不要再养猪了。父亲盯着我,看了好一会儿,才说:“不养猪,你还想不想吃肉?不养猪,家里盖房子的钱从哪儿来?你看看,庄子里哪户人家没养猪?”

的确是这样,不仅我家,庄子里的其他人家也都养猪。少则一两头,多的三五头,甚至有养上十几二十头的专业户。在我留存的村庄记忆里,这些猪,无一例外都有着黑亮的毛发。我甚至未见过任何一头白猪或是花猪,因为我的父辈们认为,只有黑猪的肉最紧实,吃着香,也才能卖个好价钱。

我的学习成绩一直很好,几乎没费什么劲,就考上了县城的高中。读高中后,住校,便再也不用为割猪草之类的事淘神了。

高三上学期,有一次,我回家拿生活费。吃过晚饭后,母亲像往常一样忙着刷锅碗,父亲坐到门槛上抽起了纸烟。记得那天刚下过一场雨,空气有些湿漉,父亲抽了两根烟后,忽然把烟屁股狠狠地掐到地上,问我:“能有把握考上大学吗?”

我愣住了,不知道父亲为何问这话,更不知道该怎样回答他。但是,仿佛有一种本能的力量,让我倔强地点了点头。

等到放寒假时,回到家中,我忽然发现猪圈里的猪多了起来。数一数,一共五头,肥肥嘟嘟的小猪崽,脑袋挨着脑袋,正挤在一起取暖。

就在那瞬间,我好像明白了,父亲为何要问我能不能考上大学。

假期过后,当我再次坐在县中宽亮的教室里,手捧书本,眼前便常浮现出父母黝黑的脸庞和那几头憨厚的小猪抢食的样子。这些景象令我丝毫不敢懈怠,常常晨曦即起苦读。

临近高考时,我回家拿报名费。走时,母亲煮了几个鸡蛋让我路上吃,我们那地方男人出门做大事前都要吃熟鸡蛋,是希望“圆满”。父母一直把我送到公路边,直到看着我上了搭客的三轮卡。那一年的夏天,我带着全家人的期望进了考场,又把对他们的满腔挚爱写在了考卷上。当我考完最后一门学科,透过窗玻璃向外望时,意外地发现父亲正坐在操场西南角的泥地上抽着烟,眼睛不时地向考场这边探望。平时让人觉得有些严肃的父亲居然赶了上百里路来接我回家了,歹毒的日头正晒着他,也晒得我鼻子发酸。

我永远都不会忘记,1993年的8月底,我收到了朝思暮想的挂号信。那是北方一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我把通知书上的字一连读了两遍给全家听,父亲抽烟的手抖了许久才接过通知书小心翼翼地看了,又极仔细地折好放进信封,然后压进木箱底层。晚上,父母把村里有身份的人请到我家喝酒,父亲喝得酩酊大醉,嘴里不停地說:“娃考中了,是国家的人了。”我却有些担心学费和路费,母亲说:“操什么心,家里养的五头猪都是为你准备的,明早就赶集,把它们都卖了。”

生活在土地上的人,似乎总有办法,依靠土地生存。

十八岁的那年九月,我第一次看见并且坐上了火车,是去远方读大学。母亲把学费和伙食费缝在我贴身的裤头里,叫我上厕所时也要小心。车轮压着铁轨前行,在“哐啷哐啷”的声响里,熟悉的故乡越来越远。我的眼前,浮现出了父母黝黑的脸庞和那几头毛发乌黑锃亮的猪的身影……

我的眼泪,就那么悄无声息地,慢慢流了下来。endprint

猜你喜欢
猪草青瓦猪圈
青瓦
青瓦的耳朵(外一章)
青瓦
割猪草
打猪草
劫持“小不点”
单独中的洞见
山高不算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