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广忠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行,依据其要求,各类学校也在逐渐改变自身的教学理念和教育方法。教师不但要认真讲解书本上的知识点,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各种学习能力,传授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不断努力提升他们的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实验教学理念,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提升学习效率,本文分析并探讨了初中数学实验的理论探索与教学设计,希望能为相关教育工作者提供有价值的帮助,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数学;实验教学;理论探索;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18-023-01
0
引言
数学是一门要求很强逻辑思维能力的学科,也是初中课程的一门基础学科,对象学习其它学科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实验教学法就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理念。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如果教师只是枯燥的讲述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因为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学生很难透彻的进行理解,学习兴致不高。但如果运用实验教学理念,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就会帮助学生看透现象,抓住其中的内在本质。初中数学教师应该注重运用实验教学手段,为学生创设相关情境,帮助他们更加深入地理解知识,推动他们的数学水平和数学素养不断进步。
一、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重视操作性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里,初中数学教师一般都是讲解教材上的主要知识点,着重分析其中的公式和数学概念等,然后再让学生自己进行理解,甚至是死记硬背下来,最后再做题时进行套用。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即使是课上暂时记住了,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就会逐渐的忘记,学习效率很低下。如果在教学时运用实验的方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获取知识,就会加深他们的记忆,特别是在学习初中几何知识时,由于这部分知识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空间思维能力,如果只是凭空想象,就很难达到教学效果,这时就需要进行相关的实验操作。
比如在证明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时,初中数学教师就可以学生在纸上画出一个三角形,并用量角器测量每个角的度数,再进行相加,然后再尝试下锐角三角形、钝角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通过计算各种类型的三角形,学生们就会得出所有的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度,这样学生自己实验得出了结论,就能有效的提升他们的积极性,让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初中数学是小学与高中的过渡阶段,其中有许多基本的知识需要学生进行理解和掌握,从而能够解决困难的问题。初中数学教师要提高学生的灵活运用能力,扎实的学好每个知识点,经常回顾和总结以前学过的知识,逐渐构建起适合自身的完备的知识体系。
比如在学习三角形相关知识时,就可以让学生准备实验所需的硬纸盒、剪刀、尺子、量角器等,指导学生自己得出课本上的知识点。教师可以给定三角形的边长和角度,学生在硬纸盒上先进行精确的勾画,再用剪刀沿着边线裁剪下来;教师再只给出三角形的三个边长,再让学生制作出来;最后,教师再只给出三角形三个角的度数,并按照以上的方法进行制作。这时,学生们就可以把自己制作的三个三角形放在一起来比较,如果它们能够完全重合的话,就说明学生制作的很正确。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进行分组交流讨论,从而整理出全等三角形的性质,结果对比课本上的内容,就会发现完全吻合,这就极大的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会再枯燥乏味,教师也可以更好地引出知识,实现了师生的共赢,这种方式增强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了他们的发散思维和创造意识,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模拟实验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许多多媒体设备以及广泛的应用到了教育领域,很多学校已经配备了先进的多媒体设备来辅助教学。计算机相关软件具备图形处理的功能,能够对很多抽象的、难于理解的数学问题进行模拟实验,而且这种方式也非常的便于运用,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
例如在学习圆心角与圆周角时,为了证明二者之间的关系,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运用几何画板画出弧AB的圆周角∠ACB和圆心角∠AOB,再测量出他们的度数,探析二者之间的关系,然后变换点C的位置,再进行测量,在进行了多次实验后,学生们就会清晰的得出这样的结论:在同圆或等圆中,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都等于该弧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
结语
总之,初中数学教师应该依据新课改的标准,依据学生的学习特点,运用实验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把主要的精力都用到学习上来,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创造思维,推动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王志红.初中数学实验教学的点滴体会[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05(11):43-45.
[2]周建勋,钱云祥.“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实验教材實践中的应用”课题研究的实践与思考[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旬刊,2015,01(24):22-23.
[3]张正万.以课题为依托,设计原则与元素——初中数学实验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J].数学大世界,2014,03(23):113-11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