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子超
摘 要:我国是一个历史文化底蕴悠久的国家,北宋著名历史文学家苏轼受道家、儒家、佛家三种文化深厚影响。从而对人生观、价值觀、和世界观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他在这三种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使自己不同的人生阶段有着不同的人生境界。随着苏轼的文化底蕴加深,对人、事、物等都进行深刻思考。境界得到不断提升。
关键词:苏轼;人生境界;文化底蕴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26-0110-01
我国历史文化中不可忽视儒家、道家与佛家,虽说三种文化起源并不一样,但都影响了中国的历史文化,占据着重要的历史地位。许多中国文人都受其文化影响,随着三种文化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它们之间的联系越发的紧密。在北宋时期三种文化的综合影响力达到高峰,北宋时期的文人与思想家独特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都受到了这三种文化的影响。著名北宋历史文学家苏轼就是其中一位,他在每个人生阶段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想法见解,成为文化思想上的主导者。下面对苏轼每段的人生经历进行分析及背后的文化底蕴。
一、满腔治国抱负的有志青年
儒家思想在这一时期占有主导地位。苏轼在此阶段怀揣着治国情怀与报效祖国高尚情怀,也是体现出了儒家兼济天下的思想。在苏轼的幼年,父母为了让苏轼走上仕途,用当时应试的儒家经典来教育苏轼,让其早早具备儒家思想文化,也在父母及儒家思想文化影响下将“治国平天下”作为自己奋斗的目标,从此阅览儒家经典之作,刻苦钻研治世之术。苏轼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对孔子极力的推崇,他在读《论孔子》一书中更是将孔子看成为圣人,更是将孔子看做具有一身正气的能臣。苏轼思想上不仅推崇儒家思想,也用自己的行动实践儒家的思想文化。
二、重要转折,乌台诗案
苏轼人生境界的重要转折点就是乌台诗案。乌台诗案对苏轼人格上受到了侮辱,也对他造成了重大打击,在此之后苏轼的仕途走上了下坡路,并且不断遭到被贬的命运。因为这次事件让他脑海潜意识的佛家思想变得活跃起来,并且成为了这阶段的主导思想。在苏轼小时候,在很多家寺院中读书,从而佛教思想渐渐的展露了出来。苏轼从十三岁的时候阅读佛家经典,二十二岁和僧人正式有所交往。惟度、惟简在苏轼游历成都时相结识并成为好友,并对他们一生的友谊打下了基础。苏轼的学佛之路二人对他帮助巨大。历史统计,苏轼一生交往的僧人大约有一百三十余人,大部分的僧人都与苏轼有着诗词上的来往,因为大多数僧人都是名僧,影响着苏轼对佛思想看法。苏轼创作都有佛教的影子。写作时常常用到水、空、梦等意象,都与佛教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例如,“梦”这一意象,苏轼在创作经常写人生如梦这一观点,其实跟佛教思想讲述的人生如梦观点有着相似之处。苏轼遭受乌台诗案是让他产生了这一人生境界起到了重要原因,佛家思想也因此形成。佛家中“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一观点跟苏轼的人生如梦非常相似。这一观点的产生是苏轼遭受人生磨难之后从而产生的,也同时吸取了佛家精髓提升了自己思想境界。创作出了《西江月·平山堂》,在这首词中体现出了与欧阳修的交往,表达了自己对欧阳修的感恩之情,但也表露出了自己人生如梦的感慨。一句“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就是苏轼人生如梦感慨的体现,而这一感慨也成为了千古名句。
三、贬谪岭海后的超脱
在乌台诗案后,苏轼不断被贬到偏远地区,仕途也不断走下坡路,但是苏轼人生境界开始发生了很大变化,从儒家兼济天下到注重自己的自身价值,从关心国家、人民改变成关心自己的命运,从关心外界到更加在意自己内心的感受与自己精神方面上的享受。同时,他不在关心政治斗争,一心沉浸山水之间,生活洒脱朴实,用心体会老庄哲学的顺其自然和超脱外物。这是苏轼反复思考自己人生的结果,不断遭受被贬,对功名利禄慢慢看淡不在追求,自己不如意的人生,也表现出豁达乐观的态度。这一变化,也是由老庄哲学的影响而改变的。而苏轼与道教结缘是发生幼年。他儿时张易简道士收他为徒。苏轼受到张道士的影响,同时接受了道家思想。在之后的成长苏轼接触许多道士,根据历史统计,苏轼游历过的道观不计其数,而每遇磨难,道士都会开导着苏轼,看到他们清逸的道风,使苏轼在艰难的时期感到了一丝轻松,对道士逍遥自在生活产生憧憬向往,思考自己的人生,走进了道家世界,成就了苏轼广阔与豪迈的胸怀,以后创作的豪放派作品与此有很大联系。苏轼向往着田园生活,不仅是现实生活中自己的不满,其主要原因还是对大自然的向往之情。苏轼许多的创作灵感也都取决于大自然,他极具代表性的《定风波》就体现出了大自然的魅力,苏轼安心之处就来源于大自然的魅力与老庄哲学的精髓。
四、结语
苏轼在人生每个阶段,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人生观,有着自己的思想主导自己,产生了不同的人生境界,但苏轼之所以变化都与他所接受的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些变化都在自身的文化底蕴上产生的。不同的人生阶段,思想文化上的选择,这些都是苏轼自己的主观意识想法所决定的,也是苏轼对自己人生的思考,对生活思考的一种结果。历史的三种文化对当今社会影响依旧巨大,苏轼内心的阔达与其豪迈的精神,依旧激励着我们。
参考文献:
[1]李芳,张蓉.略论苏轼的人品与文化性格[J].中华文化论坛,2014(05).
[2]刘永丰.北宋文化对苏轼书论创作的外部滋养[J].黑龙江史志,2014(2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