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向东+郭萌萌
数据新闻在全球范围内的兴起与发展,不仅给新闻业带来了新的报道方式,也给媒体的外宣工作提供了新的宣传方式和手段。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背景下,中央电视台于2015年国庆期间重磅推出一档全新大型数据新闻节目《数说命运共同体》,通过挖掘超过1亿GB的数据,向人们展示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40多亿百姓休戚相关的密切联系,引发广泛关注和讨论,不仅帮助了国内民众深入了解“一带一路”倡议,也消除了国际上对于“一带一路”倡议的疑虑和误解,给外宣媒体带来了新的启示。
我国新闻院校的外宣人才培养模式
2009年,为了适应新形势下我国对外传播的要求,在中宣部和教育部的支持与协调下,以《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六家央媒为主要实习基地,以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等五所高校为试点(2011年后调整为三校),成立了旨在培养一批国际新闻传播专业人才的硕士项目。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的国际新闻传播专业硕士项目采用双导师制(学界导师+业界导师)的培养模式,不仅提供了学习理论的平台,也提供了业界实践的机会。课程设置秉承个性化的特色,针对本科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设计了两套不同的培养方案:对于本科阶段外语专业的学生,国新项目为他们设置了新闻传播的相关知识,增强他们的新闻业务技能;而对本科阶段为新闻等非外语专业的学生来说,国新项目为他们提供外语应用能力的训练,并进一步拓展其国际思维。
人大国新班的课程主要由新闻传播学科基础课和英语新闻实务课两大部分组成。在選修课板块,学生可以根据兴趣选择全院和全校的硕士选修课程,尤其被鼓励选择国际政治、国际经济、国际法律相关的课程。注重双语新闻实务能力的培养是国新课程的一大特色。英语新闻编译、英语消息写作、英语特稿写作、英语新闻评论等系列实务课程的开设,一方面提升学生英语表达水平,另一方面帮助其掌握国际新闻传播的方法和要点。此外,要讲好中国故事,必须对我国国情有准确的认知与深刻的理解。为此,每年春季,人大、清华、中传三所院校的国际新闻班同学共同上国情教育系列讲座课,由国家各大部委高级别官员从国内体制创新到国际局势变动两个维度来讲解国情与世情。
从目前我国高校国际传播人才的培养内容上看,尚未将数据新闻纳入人才培养的范畴之内。实际上,数据新闻不仅在常规新闻报道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在对外宣传中也开始崭露头角。
数据新闻在对外传播中的重要性
在2013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全面对外开放的条件下做宣传思想工作,一项重要任务是引导人们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要精心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数据新闻为外宣工作提供了一种新的报道方式,与一般新闻报道相比,数据新闻在对外宣传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一是大数据的客观性有利于增强传播的说服力,淡化宣传色彩。不同于以往政治色彩强烈的报道,数据新闻建立在数据和算法的基础上,能更加客观公正地反映事实信息,减少主观色彩,更容易让受众信服,增强新闻报道的说服力,进而提高传播效果。
二是数据新闻的可视化呈现方式有助于降低新闻信息的理解难度,提升报道的趣味性。数据新闻通过可视化的方式呈现新闻信息,较单纯的文字报道更能吸引受众的注意力,而且经过可视化处理的新闻信息所要求的阅读能力远远低于纯文本信息,可以有效消除不同地区、族群、语言、文化水平的受众在理解新闻信息时的障碍。尤其是一些交互、动态的数据新闻作品,可以有效激发受众的参与感,增强报道的趣味性,延长阅读时间,增强阅读体验。
三是基于大数据挖掘的数据新闻能够帮助受众更全面地理解新闻事件。传统新闻生产主要依靠报道者的新闻敏感和个人经验,以及“见微知著”的报道视角。而数据新闻的全样本、巨量数据的分析加工使报道更接近事实真相,更能够反映事件的全貌,从广度、深度上增强了新闻价值的表现力。在对外报道中可以全方位、多角度地反映新闻事件,有助于国外受众对我国的认识和理解。
数据素养成为新闻工作者职业素质的标配
数据素养指的是具有数据意识,具备数据基本知识与技能,能够利用数据资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数据素养在实践中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数据意识和数据处理能力。
数据意识类似于新闻敏感,是新闻工作者对数据的一种直觉,是对数据的批判、反思意识,是新闻工作者表现出来的关注和发现相关数据的意识和兴趣,是发现数据价值的本能反应。新闻工作者对数据持有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要么深信不疑,要么不以为然,深信者以为数据就是科学依据,排斥者认为数据就是数字,过于抽象枯燥。我们应该正确看待数据,像对待其他信源一样,对数据保持谨慎的态度和清醒的头脑。
数据处理能力包括获取数据、解读数据和呈现数据的能力。获取数据不仅要考虑关联性、代表性和价值,也要考虑数据的广度与深度。另外,还要重视与数据源建立良好的供给与需求合作,主动与一些数据供应商、专业数据公司建立合作关系。分析数据是对数据的解读和整理。数据正变得越来越重要,这并不是因为数据量的巨大,而是我们拥有了分析数据、发现并揭示趋势的工具和能力。但是,如果缺少洞察力,再好的数据处理工具也无助于新闻质量的提升。呈现数据则是将大型数据集中的数据以图形图像形式表示出来,并在可视化过程中利用数据分析和开发工具发现其中未知的信息。
2012年哥伦比亚大学的托尔数字新闻中心发布了一份关于后工业化时代,新闻工作者所应该具备的技能的报告,提出了九项技能。其中包括:熟悉数据和统计知识;了解用户分析工具,更好地理解受众;熟悉基本编码知识等。未来几年,如何培养当前新闻工作者和新闻院校学生的数据素养,成为了新闻传播业界和学界的共同关注点。endprint
中外数据新闻人才的培养路径
自从数据新闻兴起以来,美国一些新闻院校就在本科和研究生阶段开设与之相应的课程,建立专业方向,开展数据新闻人才培养。哥伦比亚大学托尔数字新闻中心公布的调查报告《数据和计算新闻学的教学》显示,被调研的113所新闻院校中有59所至少提供了1门数据新闻的课程。其中18所开设3门及以上的数据新闻课程,14所开设2门课程,27所仅仅开设1门课程。目前,国内的数据新闻人才培养尚处在起步阶段,开设数据新闻课程的院校主要有中国传媒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等,授课形式主要以一位教师为主导,采用系统化的讲授,以案例教学为主,实践操作为辅,设置课后作业,是逐步进阶式的教学模式。这些院校在强化课堂教学的同时,积极与业界建立联系,加强合作,期望所培养的新闻人才能跟上业界的发展步伐。除了接受新闻院校相关专业的课程培训外,通过考察国内外新闻工作者数据素养的培养历程发现,其业务成长路径大致还有如下三种。
1.新闻工作者的自我完善
随着数据新闻的快速发展,新闻传媒因为缺乏专业人才的储备,在涉及数据、设计、编程等复合型人才上显得捉襟见肘。同时,新闻院校的人才培养从教学方案的设计、确定到实施、完成,有一个相当长的周期,無法短时间内解决业界人才的迫切需求。现实情况是大多数记者和专业教师数据科学技能较低,新闻院校也缺乏能够讲授计算新闻学所需的算法和高级课程的师资。为此,自学成了新闻工作者提升自身数据素养的主要途径。通过学习相关书籍,如《数据新闻手册》,还有一些基础性编码、网页设计等方面的书籍,来获得专业知识和相关技能。一些勤奋好学的新闻工作者还经常登录国内外的知名媒体,研究它们的数据新闻作品,分析这些数据产品的制作情况,寻找差距,进而从中获益。
2.借助社会组织提供的网络教学资源
美国奈特基金会在数据新闻兴起之初就着手筹备网络公开课程,来满足有志于数据新闻报道而未受过专业训练的新闻从业者的需求。2014年5月,欧洲新闻中心(EJC)上线了系列数据新闻公开课(Doing Journalism with Data),教授记者如何使用数据来提高报道水平。目前,国内的网络资源集中在数据新闻中文网(DJCHINA. ORG),这是由一群热爱新闻又热爱数据的志愿者创办,是以数据新闻为主题的中文信息平台,面向国内的新闻从业者、新闻传播教育者以及对传媒感兴趣的设计师、程序员的网站。该网站定期分析海内外优秀的数据新闻作品,报道数据新闻业界会议,翻译授权的学习课程及资料,组织线下的讲座培训等。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共享平台,有助于为媒体从业者和新闻学子提供更自由的学习空间和更丰富的课程内容。
3.参加各种数据新闻训练营和工作坊
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的NICAR(计算机辅助报道全国协会)每年都招募各类媒体的新闻工作者,为他们举办与计算机辅助报道、数据新闻等相关的训练营,尽管培训内容以新闻报道的专业技能为主,但其间也夹杂着相关职业伦理的研讨。2016年6月,美国知名数据新闻团队ProPublica也推出了为期10天的数据新闻互动工作坊,讲授在新闻报道中如何使用数据、设计和编程,旨在让更多的记者获得生产数据新闻的技能。在我国,比较早的工作坊当数2013年12月初由华媒基金会(后更名为财新公益基金会)在广州举办的第一届“数据新闻工作坊”,2014年4月、7月和12月又相继举办了三届工作坊。学员主要来自都市报、网媒、财经媒体的记者、美编或网络技术人员。为期五天的工作坊主要讲授数据新闻技术及应用策略,旨在提升学员们数据收集、分析和可视化应用方面的能力。
结语
用“数据讲述中国故事”不失为变革对外传播方式的一条新思路,特别是在主流新闻媒体的专业性、权威性受到挑战的情况下,深层次解读、预测性报道和直观性呈现逐渐被视为新闻媒体安身立命的“法宝”,因此,培养具有一定数据素养的外宣新闻工作者也是顺势而为。但是,无论媒介形态、报道方式如何变化,外宣工作者都需要具有国际视野和大局观念,在了解国家大政方针政策的基础上,还要学会国际表达方式,提高对外讲故事的能力,具备一定的“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这才是从事外宣工作的基本条件。(作者供图)
(本文为2015年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大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增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的部分成果,批准号:2015MZD046)
「参考文献」
1.匡文波、黄琦翔:《数据新闻在对外报道中的运用及问题》,《对外传播》2016年第7期。
2.连娜、张筱筠:《“大数据”时代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新闻界》2014年第15期。
3.许向东:《对中美数据新闻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与思考》,《国际新闻界》2016年第10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