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与当代民俗

2017-10-21 19:11施丽春
知音励志·教育版 2017年1期
关键词:余力学文弟子规

在家教育孩子,在学校里师长教诲学生,在单位里培训员工,在社会上正确引导每个公民,都要弘扬祖国传统美德,用传统美德去教育人,能起到良好的作用。读《弟子规》的人,不会成为任人驱使的人,不会成为崇洋媚外的“香蕉人”。“规”不是束缚人们思考的绳带。不能独立思考,才是民俗传承中的悲哀。

【关键词】传承;当代民俗;规

清朝康熙年间,李毓秀按照朝廷的文化管制要求,著 《训蒙文》。其后,贾存仁把 《训蒙文》改编为《弟子规》。每个人都为人之子女,每个人都为人之弟子,即"弟子"。做人的道理,行为的规范,即"规"。想把儿女教育好,首先要提高个人修养,自己先学好,才能做到合理的言传身教。弟子规,以三言为主,通俗,容易为成年人所理解。这本书从五方面——在家、外出、待人、接物、学习来讲弟子需要恪守的行为规范。

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悌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其中“而亲仁,有余力,则學文”完全引自孔子的《论语·学而》。这三句的意思是,亲近品德高尚的人,倘若劳作之外还有空闲的时间与精力,就应该多读书学习。三国时期,魏国人董遇自幼生活贫苦,整天为生计四处经营。他充分利用自己的空闲时间,读书学习,最终成为学识渊博的儒学之士,闻名天下。人们求教他,如何学习。董遇说,“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充分利用所有闲暇,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和做事能力。明代宋濂亦复如是。“有余力,则学文”,和中国传统民俗中倡导“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崇文思想一样。如今高考,考生会去孔庙祈福,希望考上自己想读的大学。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后,众人都认为莫言是“文曲星下凡”,参观故居时为自己孩子扣莫言家老房子的砖、墙皮、瓦,拔院子里的草,沾点福气。可见从古到今中国人都不曾放弃“有余力,则学文”的民俗习气。一个推崇文化的民族,总有不会毁灭的希望种子。国人没有坚定的宗教信仰,但有对知识、文化的高度崇拜。即使动机很功利,也不能否认这种传统民俗。学文,对于个人,对于一个民族都有积极的作用。这正如犹太人对知识的尊重那样虔诚。

1 入则孝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责须顺承”,“出必告反必面”,“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事死者,如事生”。在家,作为子女,父母叫你的时候,应该及时答应;父母要求子女做事,子女应该立刻行动。行为上不拂逆,言语上要尊重,不冲撞。古人对子女最起码的孝道要求——恭敬服帖。但由此而造成犹如《孔雀东南飞》刘兰芝、焦仲卿那样的悲剧。当代的子女以为孝敬父母没有错,但一味顺应父母的要求,会酿就无数的家庭悲剧。《今日说法》每年都会播报好几件有因为父母子女之间的矛盾引发的血案。现代人已经让“入则孝”的实质改变了许多。既要孝顺,又要表达子女个人的合理诉求。

出门之前告诉父母有一声,回家后第一件事就是向父母告安。当今的子女尤其是上个世纪80、90年代出生的人,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往往没有这样修养。但在广大的农村,一个家庭往往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孩子,这些子女常常能够做到“出必告,反必面”的基本规范。民俗在农村适当地保留下来了。“事死者,如事生”,无论城里乡下,无数人在年关、中元节、清明节都回家扫墓。对待先人,像他们活着时一样恭敬孝顺。当代墓葬没有古时那样讲究,但对逝者仍然在特殊时节用各种礼仪表达自己对他们的哀思。

2 出则悌

“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对尊长,勿见能”,“事诸父,如事父”。听到长者叫人,就立即代为呼叫,如果被叫的人不在,自己立即赶到长者身旁。在长者面前不要炫耀自己的才能。服侍叔伯等父辈之人,要像服侍自己的父亲一样。中国人在今天依旧敬老爱幼,在许多场合都做到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个民俗值得中华民族继承和发扬,中国社会才有望大同。

3 次谨信

“便溺回,辄净手”,上厕所以后马上洗手。做客时“上循分,下称家”,“饮酒醉,最为丑”,衣着得体,合乎自己的家境,尽可能不喝醉避免丑态百出。“事勿忙,忙多错,勿畏难,勿轻略”,做事不必匆忙,以免忙中出错,可是不应该有畏惧困难的心思。做事须小心谨慎。“信”,做人,说话,讲求诚信。说话时,不说“奸巧语”、“秽污词”。语气不应该带有“市井气”。自己可能做不到的事,不輕易向人承诺,这样事后不会进退两难。做错了事,“倘掩饰,增一辜”。文过饰非,只会错上加错。这些民俗习惯,涉及个人卫生、言行、信用等方面。

4 泛爱众

每个人都生活在同一片天地中,本应该互相理解,关爱。“人有短,切莫揭”,“道人善,即是善”,“恩欲报,怨欲忘”。不揭人之短。人家做了好事,一定要在人前宣讲。知恩图报,忘却怨仇。这种儒学之仁,在和平年代,人们常常不容易做到。当代的中国,人人认识到自己的独特性和个人意识的独立性。没有多少人能够真正做到忘掉仇恨。私人恩怨,多会有仇必报。民族之间的仇恨,因国际政治、军事和经济的牵制,无法快意恩仇。 芸芸众生,没有佛家的慈悲为怀,也不会认为人一生下来浑身是罪的基督情怀。中国人不会都认同佛家、基督教的“泛爱众”,也不会像伊斯兰教邪恶分支那样偏激。有这种民俗遗留,却不可能完全实现。但中国政府很多时候都做到了“泛爱众”,既在国内抢险救灾,做好各种慈善事业,又积极援助国际灾难。

5 弟子规在当代中国的民俗积极作用

在家教育孩子,在学校里师长教诲学生,在单位里知道员工,在社会上正确引导每个公民。这本来是弟子规的正能量的体现。但封建民俗里的很多不好的现象又死灰复燃,不知道《弟子规》里的合理传统能否正确地被人们理解和传承。中国海南省监狱系统把《弟子规》作为服刑人员每天必修文化课,能让“浪子回头”,民俗在高墙之内绽放出绮丽的花朵。

读弟子规的人,不会成为任人驱使的人,不会成为崇洋媚外的“香蕉人”。“规”不是束缚人们思考的绳带。不能独立思考,才是民俗传承中的悲哀。

参考文献

[1]车万育,李毓秀.声律启蒙 弟子规[M].清,赵卫华 注译,西安:三秦出版社,2008.

[2]论语[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

施丽春(1980-)女,纳西族,云南省丽江市人。大学本科学历。现为丽江高等师范专科学校讲师。研究方向为儿童文学和少数民族民俗。

作者单位

丽江高等师范专科学校 云南省丽江市 674100

猜你喜欢
余力学文弟子规
包学文
学有余力
包学文
父母学会爱自己,才有余力爱孩子
因为相似,所以同行
弟子规
也谈高中数学教学学有余力学生能力培养
弟子规
奔跑的月光
弟子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