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连成
移动互联共享单车是以技术创新为依托进行的模式创新,所带来的结果是城市交通的供给侧创新。
为解决城市居民短距离出行,发展绿色交通,杭州、北京等城市由政府投资主导建设了公共自行车系统。而近期,由社会资本投资的共享单车风靡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的街头巷尾,构成了一道风景。
为什么自行车可以大行其道
自行车属于慢行交通之列,虽被冠以“慢行”二字,但未必是慢的,依然有着“更快”这一现代化交通的内涵因素。大城市的交通拥堵使得机动车无法快起来。2015年北京城区私人小汽车早晚高峰时速只有15公里;地铁虽然不受交通拥堵之苦,但是还面临着站点之外1~2公里的接驳问题;地面公交网络可以更密集,但接驳问题同样存在。北京政府公共自行车有63%的出行接驳了公交。因此,考虑到城市交通中汽车面临的拥堵、“前后一公里”接驳、短距离出行等问题,慢行交通还是有可能在速度上占有优势的。这是自行车能够存在的第一个原因。
现代化交通的第二个基本特征是经济。毫无疑问,这方面自行车具有天然的优势。我国政府出资建设的公共自行车第一个小时免费,社会资本投资的共享单车收费0.5~1元/半小时。小汽车出行虽然舒适,但是出行成本高,还面临着停车难、停车贵的问题。目前,许多城市对小汽车实行时间上有限行日、区域上有禁行区的诸多规定。
现代化大城市里自行车大行其道,这个“道”就是,在特大城市的短距离出行、在公共交通“前后一公里”接驳上,自行车具有快速、经济的优势,是大城市交通这一细分领域的交通之王。
社会共享单车的发展之道
政府公共自行车网点非常密集,而且还基本上免费,社会共享单车的生存发展空间何在?
一是依靠移动互联技术,使用共享单车比使用政府公共自行车更快捷。政府公共自行车的网点是固定的,依靠电子智能车桩,网点再密集也是有限的,使用中也会出现网点没有车或还车时网点没有闲置的桩。共享单车内置GPS芯片,全程依靠移动互联技术,实现了“无在无不在”,處处是网点,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行车方便骑行的优势。移动互联使得共享单车用户可以随时加入、租车、换车、退出,政府公共自行车的加入、退出则需按工作时间到指定地点办理。
二是相对于提供的更加便捷的服务,共享单车使用费用比较低廉,不完全用价格来衡量,主要是物有所值,要看比较的参照物,要看服务和使用者的承受力。共享单车公司提供的数据显示,共享单车使用者的骑行距离在2公里左右,上海共享单车与城市轨道交通接驳的比重占整体运营的30%。显然,共享单车比其他方式更有优势。
此外,对于企业而言,有桩网点需要人工搬运车辆来解决网点间车辆不均衡问题,共享单车基本不用考虑车辆调配问题。移动互联还方便企业对自行车的监管,如有车辆被盗,企业可及时定位跟踪,顺利破获,降低损坏丢失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