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敏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必须顺应市场化、国际化的新形势,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这是中央对国有企业改革的新目标,是加强国有企业活力和市场竞争力,提高国有经济发展效率的有效途径和必然选择。只有尽快完善现有企业制度,才能进一步激发国有企业活力,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长期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进一步完善基础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本文讨论了国家审计如何适应和推动国有企业改革,国有企业审计的目标、内容重点、方式和方法等。
国有企业目前积累的问题和弊端主要有:一是股份制改革仍然有差距,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革比较缓慢,中央企业中混合所有制经济比重还相对较低。二是一些企业盲目跟风,过度追求企业规模扩大,带来了一系列资产负债率过高等问题。三是人员制度制定不合理,行政任命管理人员过多,运营效率却没有跟上。四是垄断行业入行门槛过高,其他所有制企业公平进入的可能性很小,良性竞争的市场环境还未形成。五是政企不分、政资不分问题仍然存在于很多国有企业中。近年来,随着国有企业各方面实力的不断提高,社会对于国有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有了更大期待,国有企业改革迫在眉睫。国家审计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地位特殊,涉及面广,在发现和预防问题上具有天然的优势。因此,把握国资国企改革的红线、底线和方向,进一步深化国资国企审计,是审计机关面临的重大任务。
一、国有企业改革审计的目标
针对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审计,需要对国企改革中可能存在的重大审计风险,制定宏观审计目标,开展以下类型的国有企业审计。
一是改革性审计目标。选择进入各级国家深化国企改革试点范畴内的企业作为审计对象,评价国企改革制度的完善程度和具体措施的落实效果。
二是经营性审计目标。按照一企一策的办法分别开展企业经营绩效评价,不同经营性质企业不同标准。
三是监管性审计目标。把审计对象选定为国资委和资本运营公司,重点评价国有资本出资人履行职责的情况。主要关注公司管理结构是否合理,有无缺位和越位问题,监管机构是否具备有效措施进行监督和及时遏制所出资企业的公司管理风险和内部控制风险。
四是责任性审计目标。也就是传统审计中的公司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应进一步明确经济责任的定义和具体范畴,围绕公司管理人员的经济责任和重大经济决策流程决定审计内容。
二、国有企业改革审计的内容和方式
一是,围绕企业管理人员经济责任确定审计内容。应严格按照《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实施细则》中的规定确认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目标,剔除与评价企业管理人员履行经济责任情况无关的审计内容,确认准确的审计范围。
二是按照大规模抽样的方式实施审计流程。审计企业管理层作出的全部重大经济决策,具体因审计资源限制也可以按照抽样方式实施抽样审计,国有企业一般规模较大、管理链条长,抽样的分属部门范围应在二级或三级下属机构,该层级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比较集中,另外还要注意加强对国有企业境外资产和出口业务的审计监管。
三是利用社会审计监督力量协调配合来完善审计模式。国有企业的经济责任审计具体内容不直接与经济性指标有关的经营业绩相关,作出相应审计评价时可参考社会审计机构出具的审计报告。
三、提高国有企业审计结果质量的途径
国有企业审计的内涵是为了解决不同利益相关方与企业管理层之间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加强国有企业审计质量一定要能够及时提供满足利益相关方需求的国有企业各方面信息。
一是以审计报告的形式提供审计成果。将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提供给相关部门,作为选拔任命企业管理人员的参考依据。社会审计机构的审计报告质量核查结果提供给国资委和企业董事会,作为以后选择社会审计机构的依据。
二是及时以审计信息的方式提出有效的审计建议。为了保证新一轮国企改革中出台的新政策和新措施不断完善,需要向改革方案的制订方和国有企业的监管方及时提出具有宏观性、风险预见性和可操作性的审计建议。
三是与纪检机关和司法部门加强合作协调。国有企业经营中的腐败问题呈现出涉案金额巨大、集体腐败、隐蔽性强等特点。以后应建立审计机关与纪检机关、司法部门联合的监管机制,提高审计查处国有企业领域大型腐败案件的工作效率。
四是以审计报告公开的形式回应社会公众对国有企业改革的关注。今后应该更加详细全面地公开国有企业审计结果,借助审计监督和社会舆论的力量,共同监督和推动国有企业深化改革。
深化国有企业审计,审计机关必须带着调整、促进、协同的思路积极参与国企改革。确保国有企业改革正确、有效是审计部门不容推卸的责任,我們期待国企改革会使国企经营管理制度更为完善,国企经济社会的运行更为健康、安全。(作者单位: 延津县审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