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以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深圳中山馆;河北省图书馆为研究对象,通过网络调研,问卷调查,有效性测试,对移动图书馆公共服务进行对比分析.着重对我省利用移动互联网和数字图书馆提供公共文化服务进行阐述,使公共文化服务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发展,为推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创新服务模式提供新的理论指引和实践路径。对数字图书馆、移动互联、数字智能终端、移动终端等新型载体下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现代传播能力研究。
关键词:数字图书馆;移动互联网;现代公共文化服务;公共文化服务传播效能
在云计算、互联网+、手机智能终端3G、4G等移動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的今天,移动互联网正成为新的重要传播方式,移动互联网正在逐步取代传统的互联网从而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主要潮流。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让人与人的交互和人与信息的交互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而智能手机终端的出现,成为推动 “移动互联网 + 现代公共文化服务”的动力。智慧城市、手机图书馆公众号、数字图书馆APP等便捷的文化服务正在通过手机终端和移动互联网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我们的阅读习惯,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博物馆和非遗馆等文化机构文化资源,也依托移动互联网共建共享的方式扩大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范围,带动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标准化发展,以更好地满足用户的需求成为移动互联网下的公共文化服务新的方向。作为传统图书馆我们应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及移动终端等新技术来创新图书馆的服务方式这样既有利于图书馆信息资源的推送,同时也有助于加快构建现代文化传播体系、彰显文化生命力的文化生态。
1 概述
1.1 移动互联网发展的现状
CNNIC于7月23日发布《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5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68亿,期中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94亿,较2014年12月增加3679万人。網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由2014年12月的85.8%提升至88.9%[ 1 ]。由此可见手机继续保持第一大上网终端的地位。而新网民较高的手机上网比例也说明了手机在网民增长中的促进作用。年中国新增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高达88.9%手机依然是中国网民增长的主要驱动力。
不管承认与否,移动互联都在悄悄的改变人们的生活,人们对互联网的依赖性也越来越高,网络成为人们生活、工作、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手机终端移动互联网必将成为主流。
1.2 移动互联网下数字图书馆现状
公共图书馆是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字图书馆以网络技术为依托、数字资源为内容、共建共享为渠道,把传统文献及信息资源整合后通过互联网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图书馆。以国家图书馆为例,每年实际到馆读者大约为四五百万,2000年4月在国家图书馆基础上成立中国数字图书馆,通过移动互联网访问的读者截止2016年已达到14.5亿人次,真正成为“全国人民的图书馆”。2015年4月上海图书馆的图书查询功能在微信公众号平台上线,至今已吸引11.2万市民进行超过60万次查询。[ 2 ]
以河北省图书馆为例,河北省图书馆手机微信公众号在2015年7月开通。从开通到2016年6月截止数据显示:河北省图书馆公共号关注人数7030人。微信公众号读者访问量:每月/每人点击人数共计75637人,月平均访问人次6303人;河北省图书馆订阅号服务在2015年11月也相继开通。从开通到2016年6月截止数据显示:订阅号关注人数3311人;微信订阅号读者访问量:共计31563人,月平均点击人次4509人。到2016年6月截止2个移动终端服务人次总计107200人次。2个服务号关注人数为10341人。其中 54%的年轻人通过手机移动终端、微信app服务获得河北省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图书馆已是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推手。
1.3 现阶段公共文化传播的现状与不足
1.3.1数字图书馆在移动互联下的服务与传统线下图书馆服务模式对比
图书馆服务的主要信息发布和推送、Opac数据检索、数字资源揭示、数据库利用、参考咨询、阅读推广、其他服务,现将主要服务内容进行线上和线下的比较,见表1:
由表1可以看出在传统意义下的公共图书馆来说,读者享受的公共阅读服务只能来本地图书馆借阅、查找相关内部资源。受区域辐射范围的影响,偏远地区的人享受到的公共文化服务就相对要少。图书馆辐射涵盖范围有限影响力不足。
1.3.2信息资源存在的不足
文化信息资源相对分散,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等信息资源相对独立各单位都有自己的特色资源,没有形成共建共享,资源分散没有统一整合。各机构购买或自建的资源数据只能在本馆内部局域网内使用,没有统一的一站式登录服务。另外在移动互联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在手机终端普及的今天同时每个人碎片时间的增多,大多数年轻人不会有固定时间频繁来图书馆或其他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机构来享有文化服务。
2 移动互联网下开展公共文化服务具备的条件
2.1 基础网络带宽及WIFI的覆盖率
根据2013年全国图书馆评估细则要求,汇总各省级省馆基础网络带宽及WIFI馆区覆盖率如下表2:
由上表可以看出各级省馆移动网络基础除河北省馆终端节点数量在二级评估指标内其余各馆均达到一级网络基础指标,基本满足读者移动端接入要求。
2.2 公共图书馆所提供的移动资源服务现状
以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深圳中山馆;河北省图书馆为研究对象通过网络调研,电话咨询,有效性测试,从移动图书馆服务模式、移动服务种类、移动资源等方面全面调研移动图书馆的服务现状。并对各个馆的移动服务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表明,移动服务种类和移动资源较为丰富,基本上已把线下传统服务模式转型到了线上服务,具有良好的个性和交互,方便读者使用一定程度上反映移动图书馆系统日趋完善,已经能够满足图书馆的服务需求。
3 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传播体系构建
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本原则是“正确导向、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共建共享、改革创新”促进文化服务均衡发展,让全体人民享受均等化的基本文化服务,提升服务效能。同时公共文化服务要兼具满足基本文化需求和多样化文化需求的功能,兼有提供标准化服务和个性化服务的任务,这是公共文化服务的功能和任务。[ 4 ]
移动互联网下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传播体系应该是,依托移动互联网技术,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质量和效能。为公共文化服务的传播提供载体和技术平台,用其来扩大公共文化服务传播质量,解决公共文化服务覆盖范围,提高传统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充分利用新技术发展数字公共文化服务,建立服务供给机制,对接群众需求,使人民群众更加便捷地享受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增强文化获得感。
3.1 建立公共文化服务在移动互联网下的传播方式
经过14年的探索与发展,我国移动互联网生态系统逐步形成,以服务为核心的智能移动互联网正在影响图书馆和文化服务领域。人们在接受公共文化服务时的方式和习惯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从来图书馆看书享受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到利用移动互联网、手机终端随时随地的享受阅读电子资源及各种文化服务成为现在生活的一大方式。年轻个体不断增多以及日常生活中的碎片时间的增加,通过移动互联网的阅读、手机终端app、“智慧城市”、微信公共号、及各种文化资源手机端提供的文化服务越来越多。建立移动互联网下的公共文化服务成为人们享受文化服务的重要方式。[ 5 ]
构建智能移动互联网与公共文化服务深度融合,通过移动互联网更大范围的提供均等的公共文化服务,改变公共文化服务服务配置不合理、资源利用率低、用户群体覆盖范围小、等问题。建立起高效、覆盖范围广、均等式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成现代公共文化服务的拓展。置身于现代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实现“移动互联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无论是促进互联网的发展,还是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都是两者相得益彰的。将移动互联网建设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内容,是我们今后应努力发展的方向。[ 6 ]
3.2 利用移动互联网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首先一是加大公共文化资源整合力度,跨区域、跨部门、集中整合各自优秀文化资源利用移动互联手机端提供一站式登陆服务。即一平台登录多种文化资源共享集中展示,方便读者提升文化需求服务体验。开发以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这些机构为主体的APP服务产品,承担起面相群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职能,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互联互通。结合“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资源共享工程”等国家重大信息工程建设,进一步推进移动互联、数字智能终端、移动终端等新型载体来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现代传播能力。
其次是深入开展推进国家数字文化惠民工程、“移动互联+全民文化推广”,利用移动互联网加大推送资源力度。分批、分受众人群,定期通过微信公众号、手机app推送精品数字资源,另外重点要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密切相关的文化机构统筹协调发展。通过开展基层融合发展试点,探索统筹数字文化建设的具体路径,创新服务机制,实现数字资源和服务在基层的共建共享[ 7 ]。公共图书馆开展移动阅读活动,依托数字图书馆、手机图书馆着力促进全民广泛参与阅读。要把主要精力放在群众文化服务的推送上,把优秀的数字资源,利用互联网让全民阅读活动的公众参与率大幅度提升。通过分析阅读的受众趋势结合城市及农村现代公共文化服务基础现状,提高移动互联模式下公共文化服务的受众群体,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三是加大文化科技创新力度,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发展,利用移动互联打破一个个的“信息孤岛”以群众需求为出发点,创新服务模式,把公共文化服务对象从传统纳入到到大数据中建立统一的资源共享云平台,各文化机构把自己精品数字资源统一录入到资源共享平台,使群众通过各种APP自主定制喜爱的资源进行观看,进一步推进文化资源共建共享。要走公共数字文化服务融合发展、“一站式”服务的路子,利用手机移动互联打通文化服务覆盖的“最后一公里”。
4 總结
总之移动互联网+公共文化服务,不是简单地把文化产品和资源放在互联网上传播。而是把移动互联技术应用到公共文化服务领域,让文化惠民真正来到了老百姓身边。公共文化服务的重点、难点在于辐射范围有限。在传统模式下,要把大量文化服务送到基层难度很大。
而利用移动互联网及智能手机的普及,可以给贫困地区带来丰富的文化产品,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辐射覆盖范围更广。应当充分考虑移动互联网自身的特点,以及互联网时代受众的接收习惯,从意识、观念、渠道、技术等方面对传统公共文化服务进行改造。公共文化服务要依托移动互联网,为受众提供更为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
参考文献:
[1] 2015年中国互联网网民用户行为特征报告[EB/OL].
[2] 国家数字图书馆—公共数字文化服务.[EB/OL].
[3] 魏群义,袁芳,贾欢,霍然,侯桂楠.我国移动图书馆服务现状调查——以国家图书馆和省级公共图书馆为对象[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4-5-15.
[4] 李国新.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与公共图书馆发展——《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解析[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5,4.
[5] 何义珠.李露芳.“互联网+”对跨系统公共文化服务“信息圈”建设的启示[J].现代情报,2016-2-15.
[6] 闫石.互联网环境下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路径研究[J].科技传播,2015,11.
[7] 董冬波.基于移動终端的数字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推送服务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4.
作者简介:王小培(1980-),男,硕士,河北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中心馆员,信息技术部副主任,研究方向:图书馆信息化、数字资源共享、文化服务网络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