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云燕
【摘 要】
小学数学教学必须在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架
起一座桥梁,而信息技术正是这样一座桥梁。
一、利用信息技术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利用信息技术化静为动,让学生感知知识的形成过程。
三、利用信息技术突破教学难点,启发学生思维。
四、利用信息技术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关键词】
信息技术 数学 学生 桥梁
数学,是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过渡的阶段,小学数学教学必须在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而信息技术正是这样一座桥梁。在信息时代的今天,把信息技术这座桥梁引入学校课堂教学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在现代教育技术的支撑下,新课程理念可以得以有效实施,课堂教学质量可以大大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可以与日俱增。
一、利用信息技术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平时的教学中,几张挂图已经不能完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使用多媒体动画教学就能马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升整堂课的教学质量。例如在教学《分米、毫米》一课时,在课一开始,我先用一个动画故事《小蝌蚪找妈妈》吸引学生,声色结合,动静交替,在学生轻松愉快的状态下讲述蝌蚪进化到青蛙的变化过程中每个时期的不同体长,并出示用尺量后放大的图,让学生感知比1厘米少一点,比几厘米多一点,从而得出一个比厘米小的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学生听得认真,学得轻松,为数学教学开设一个良好的开端。
再如教学《周末一天的安排》一课,我在课前预先拍摄了班上一位学生周末一天生活的几个场景,再配合这位同学的安排表,动静结合,有声有色,使学生觉得亲切自然,“她是我班的同学,她周末一天原来是这么过的呀,我也来安排一下自己的周末生活。”使得本来是老师或书本的要求,变为学生内在的一种需求,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二、利用信息技术化静为动,让学生感知知识的形成过程
低年级学生对抽象的物体想象能力欠缺,理解比较困难,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为他们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提高学生的参与欲望,使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具体,易于接受。例如在教学《角的认识》一课时,应用多媒体教学软件,先在屏幕上显示一个亮点,然后用不同颜色从这一亮点作出两条射线,同时闪烁着这个亮点及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使学生看后马上能悟出角是怎样形成的。再分别闪烁出亮点和两条射线,使学生认识角各部分的名称。接着将角的一条边固定,另一条边移动,形成大小不同的各种角,让学生认识到角的大小跟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跟边的长短没有关系。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容易,新知内容一气呵成。
再如教学《圆的周长》一课,利用FLASH软件,帮助突破“圆的周长是圆的直径的3倍多一点儿”这一教学重点:显示大、中、小三个圆的周长展开成三条长短不同的线段,三条直径分别去测量各自的周长后都剩余一小截并闪动。这个动态的过程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新知,学生注意力集中,增强了学习的兴趣。
三、利用信息技术突破教学难点,启发学生思维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而有的数学知识又比较抽象、枯燥,难于理解,这就构成了小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与数学的抽象性之间的矛盾。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能将教学内容实现大与小、远与近、静与动、快与慢、整与散、虚与实之间的相互转换,生动地再现事物的发生、发展的过程,从而扩大学生的认知时空,缩短了学生的认识过程。例如在《平移与旋转》一课中,学生对于数正确图形平移的格数难于接受,我利用电子白板分别移动图形的点、线、面,让学生跟着一起数,上下互动,有静有动,学生倍感兴趣,同时还能使学生清楚地观察到;找对应点数图形平移的格数比较方便。
再如教學《观察物体》时,学生对于用小正方体搭成的物体的正面、侧面、上面难于分清楚,在教学中我利用摄像机即时拍摄物體的三个面,边搭边拍边观察,师生合作,共同研究。
四、利用信息技术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运用信息技术,可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开发学生潜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例如在《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教学中,我紧紧抓住平面图形的内在联系,以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为基础,通过“几何画板”演示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的过程,把不熟悉的图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通过观察比较,使学生轻松地推导出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在学会将平行四边形剪拼成长方形,由此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后,提问学生:从刚才的学习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学生经过一系列地学习,已初步建立了“转化”的思想,发现只要将新图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根据它们之间的联系,就能推导出面积公式。之后再让学生思考:三角形面积公式可以怎样推导出来?梯形面积公式呢?学生分组讨论,并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结合教师利用“几何画板”的演示,师生共同总结推导过程和方法,由此,学生可观察、分析、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这样,学生清晰感知了整个转化过程,发现了规律,这种发现,不仅是一两个图形的计算公式,而是一个知识的形成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了推导各种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的图式,从而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主体意识都得到了培养,切实提高了学生的能力。
总之,信息技术的运用能丰富课堂教学的形式,突破教学难点,加大课堂教学的容量。充分合理地运用信息技术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的主动性,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真正发挥数学知识与学生之间的桥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