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晓梅
摘要:黔北作家冯修礼所著《冯家大院》讲述了一个家族发展的历史,再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黔北农村的时代变迁。从主人公及祖辈、父辈及同辈的生活经历来表现黔北浓郁乡土人文历史、人民的小康生活、国家的巨大变化、时代的变迁史。探索个人化写作风格在作品中的体现。
关键词:冯家大院:家族:个人化风格
《冯家大院》叙述了一个家族发展的历史,再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黔北农村的时代变迁。作者冯修礼以冯家大院为背景,以回忆式的记叙方法撰写的纪实文学,真实地反映了冯家大院“祖、仁、修、圣、德”五辈人的奋斗历史,他们的生活与时代同步,也生动地呈现了波澜壮阔的历史发展进程。在宏大的历史叙述中表达个人的生命追求。将家庭历史抒情化、浪漫化,使这部纪实文学也同时具有了独特的个人风格。
“个人化”的写作风格,是“上世纪90年代文学写作”的一种姿态和方式。它让作家保持自我的立场和视角,对人生有独特的体悟和发现,同时也有自己的话语方式——-追求与众不同难于替代的个人文本。强调作家是时代的一员。这种写作风格,在这部小说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作者循着这一创作原则塑造了许多鲜活丰满的艺术形象。
一、家风奠基者——“盐巴客”祖父
“头上包着起青丝帕,身穿一件蓝布长棉袄,脚穿一双船形的棉布鞋,一副慈祥的笑脸,土家人的装束,土家人的汉子模样。”这就是被乡人称为“盐巴客”的祖父冯祖福,这段肖像描写简单地勾勒了一个朴素、善良的劳动人民形象。他是一个“行商”一副包篼担子里面装的都是“百姓的日常生活用品”。一声声亲切自然,悠扬婉转的叫卖声:“称盐巴喽。”从青年一直到老朽走不动。而这些盐全是父亲与冯全光“挑生漆、桐油下重庆江口”换来的,老人家又挑担到集市去卖。一幅勤劳兴家的画面展现在我们面前。一个勤劳、吃苦耐劳的形象跃然纸上。而这位冯家家风的奠基人,卖了一辈子盐巴,却没有一点点积蓄。后来才知道公的钱都拿去周济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了。只是百元以上欠款的三人就欠了他五千六百七十五元。在上世纪70年代这么多钱就相当于现在的好几百万元呢!百元以下的都已忽略不计。他不是一个斤斤计较的人,而是一个热心人。喜欢帮助他人。给抗美援朝战场上下来的伤残军人张泽云送盐巴,为两个鳏寡老人送盐巴。这些行为说明他不是一个以赚钱为目的的奸商,而是实打实的为乡人办事。他不是一个重利忘义的人,从他对追债人的态度:“如果收不回来,就当公没有这笔欠账。就当公为你们,为下一代的子孙行善积德了。”老人家的临终遗言:“一人好不算好,大家好才好;一人有福不算福,大家有福才幸福。”话粗理端。导出了大爱的意义。正是有这样的祖辈,才形成了冯家忠厚、踏实的家风。
二、精进聪明,务实实干,勇于担当的父亲
父亲是村长,是最基层的干部。他的政治生涯“反映了农村从单干走上集体,又包产到户的不断变革的历史轨迹,两上两下的基层领导的人生经历,见证了广大农村生产生活方式演变的社会现实。”爹从祖辈那儿继承了勤劳、踏实的性格。为家庭摆脱+“穷”字他不畏艰险“从务川下重庆”。对父亲的描写比之对祖父的描写,更为细致、生动。也许是由于相对于祖父,父亲更近距离。一个个鲜活生动的故事让我们回到了那个特定的历史年代,
看见了一个受人尊敬的农村基层领导干部及父亲形象。他是务实的。在浮夸风盛行时,他能实事求是为村民们说实话办实事。虽然为此他第一次丢了乌纱帽,但却能让全大队社员来年吃得上饭,不饿肚子。他十分精进。平反复职以后想的不是打击报复,而是大力发展生产,带领村民走致富路。而他的想法又是单纯的。他是党外人士,但却一心为人民服务。为了乡亲们能吃饱饭,穿上好衣,住上好房而好好干。他十分精明。在家乡实行“一竹竿子插到底的土地耕种承包责任制,实行包产到户。这在当时很是冒着风险,但也只有这样才能调动社员的生产积极性,解决他们的吃饭问题。”他的聪明体现在生活、工作上的问题难不倒他,越难越体现出爹的“智慧”和“能力”,比如治愈三哥的便秘,当中街房子被四百元买充办公室,二哥、三哥两家没住房时,他提出改造了厢房的马圈、猪圈。逆境中立新房。他继承了公的和善厚道。当整他的朱俊伦犯男女关系问题被斗时,当我落井下石时,他的一席話,道出了如何做人?“任何时候都莫去打别人的下水糍粑”。“人在台上莫去捧他,要有骨气,人在台下莫去整他,要有良心”。当朱俊伦拿着“七百元和一瓶茅台酒来赔不是时,爹叫他把钱和酒拿回去,并对他说,走运时要谦虚做人,倒霉时要骄傲做人,希望你今后稳稳当当走路,踏踏实实做人”。他很坚强,为等平反昭雪,为让全大队社员过上好日子,他拖着患癌身躯,忍辱负重,为当大队长的二儿子献计献策。在儿子眼中:“爹是一个大事难事敢担当,逆境顺境有胸襟,是好是坏有辨别,该舍该得有智慧”。有能力、有胸襟、有才干的人。他这辈子吃过苦,受过难,走南闯北,风光过,倒霉过,但没有私心,一心为公。希望国家政策好,百姓日子乐。正是这样一个人,才让我们敬佩,尊敬。
三、勤奋努力,好学上进的“我”
“老五”就是“我”,冯修礼。人总是对自己最熟悉最了解。随着我的呱呱坠地,冯家大院又添丁加口了,由于我年龄最小,个个都喜欢我,宠着我,同时我也没让他们失望。好学上进,吃苦耐劳,不畏艰难,踏实做人。“我”的人生紧扣时代,起起伏伏,作者用生活中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琐碎故事串起了他的人生。书写了他平凡而又不普通的生活。他继承了祖辈、父辈踏踏实实做人的秉性,虽然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却在自己的领域里干出了一番成绩。书中截取了修水库,参加湘黔枝柳铁路大会战,当过老师,干过行政工作(当过县委办公室秘书),后调入县司法局工作,干起了法律服务工作。退休后一直从事法律工作。参加铁路建设是他一生的转折点。他在工作中的智慧和能力让他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成功。他干一行专一行,干一行通一行。但于仕途总是失之交臂。很是遗憾!作者在一个个生动的故事里将凡尘生活串起,在细碎的光影里,生活这一流动的风景,变成了如歌的岁月。他从大山深处走出来,没有背景,没有靠山,靠自己的勤奋、努力开辟了一条属于自己的天地。在家父慈子孝,夫唱妇随,家庭和睦幸福。令人羡慕,让人反思!作者在书写社会发展史的过程中演绎了个人心灵史的世界。同样都在写家族史、奋斗史。在本书的阅读过程中让我想起了另外三部小说:阿来的《尘埃落定》,陈忠实《白鹿原》以及路遥《平凡的世界》,就笔力的深厚,本书无法相提并论,但也有自己独具特色的审美价值。他也同样反映了特定历史时代的个人命运。个人化风格贯穿其中,让我们看到了家风对一个人的深刻影响,也看到了一代代血脉亲情对它的传承。
四、结语
对四棵楠木的描写,带有唯美的色彩。它们都具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见证了这个家族的发展。小说中有许多景物描写,都不多笔墨,都有它的象征意味。犹如《红楼梦》中诗词歌赋的描写是气氛的烘托或心灵语言的代言。在写作中作者用了很多的务川方言带地域性,显得很生动亲切。虽在描写弟兄的故事中多了些介绍性少了故事性。但总体来说,《冯家大院》对农业文明的家族史和现代史的透视式描绘,极具历史感和沧桑感。小说在纪实描写家庭成员的生活经历中,不仅再现了宏大的时代发展史,也隐含着人生的不易、个人的无奈、弱小以及命运的无常。上世纪八十年代新时期文学是全民的政治反思期,到了九十年代已终止了这种反思,并很快地转向经济上全面的改革开放直至今日。这本产生于21世纪的作品,却能以现实主义的笔触,白描手法,散文式的语言来表达生活细节,通过无数个个人故事、家庭故事、地方掌故展现了在历史大背景下人的心灵发展历程。在众生喧哗的年代,能有此宁静的心灵书写。在当下确属难能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