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随着教育体系的改革,使微课的教育模式成为了高职教育改革之后的主要教学方式,通过微课教学模式的特点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在短时间内得到最大的提升。而从高职专业课教育中运用微课的现状来看,虽然明确的看出微课的教学模式使教学效果得到有效的提升,但是也由于其中存在着部分的严重问题,在降低学生学习能力的同时,影响着专业课程的开展。所以,有必要对微课在高职专业课教学运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与高职院校、资金投入、微课融入课堂情况以及企业参与制作等方面进行结合,从而在制定出合理解决对策的同时,提升在高职专业课教学中对微课的运用效果。
【关键词】微课 高职专业课 教学运用 问题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G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6-0109-02
一、引言
微课的教学模式是时代、科技以及教学体系结合的产物,通过精简、短小、精悍的逻辑思维能力,在极短的时间内对某个问题或者事物进行解答,并准确的提出与该问题或者该事物有关的讨论以及思考话题。而且,通过对微课模式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国外部分国家十分热衷于微课的教育模式,并且利用微课模式开展的教育方式已经逐渐趋近于完善。所以,据调查结果显示,明显的看出微课的教育模式确实有效的帮助学生进行学习效果的提升,但是却要保障微课教学在正常开展的前提下。
二、高职专业课运用微课教学模式的发展状态
随着社会体系的不断变化,微课的教育模式成为了被大众所需求的教育模式。而且,微课教育模式的特点不仅在教育模式上实现了互联网+的概念,即:在互联网资源的基础上实现微课教育视频的制作,也通过互联网的传播特质实现了其自身的发展。而据相关调查结果显示,虽然高职生在专业课的学习基础上得到了对应的提升,但是却由于微课模式自身存在的诸多问题,从而严重的影响着微课教育模式的开展。而且,在传统的教育过程中,不仅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着学生对于专业课学习的开展,也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而随着微课教育模式的出现,利用其模式自身的独特特点,有效的解决了传统教育模式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也充分的通过对时间的利用,而使学生的学习效果得到最大限度的提升。由此可见,在科技与时代的背景下,只要使微课的教育模式与高职专业课的教学进行合理的融合,就有效的取代传统的教学模式,并对教学质量以及学生的学习效果提供保障
三、微课在高职院校教教学中的特点
1.教学时间较短
教学时间相对较短是微课教学模式最显著的特点之一,通过制作5~10分钟左右的教学视频来开展对某一知识点的教学。而准确的说,教师在利用微课模式来用于教学时,对应的教学视频就是微课模式的主要体现方式,将针对某一知识开展的分析、示例、解释以及重点进行归纳,并制作制作成5~10分钟的教学视频来对学生进行教育,从而使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高效率的对知识进行学习。
2.教学内容较少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进行的教育往往会涉及到课程之外的知识点,并通过全面的教育来使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提升,但是相对来说,学生综合能力在提升的过程中需要付出相对较多的时间。而微课的教育模式,与传统的课堂相比,利用微课来开展的教育内容往往是针对课程中的难点以及重点进行的教育,所以相较于前者,微课教学模式的内容就会相对较少。而且,微课模式的教育由于受自身条件的限制,只能够通过突出课程中的某一知识点来进行教学,从而使学生在提升对重点进行掌控的同时,使其学习效率得到提升。
3.资源容量相对较小
由于微課教学模式的教学视频整体只有5-10分钟,相对较短的时间往往代表着的就是资源容量的减少,而相对较少的资源容量就是其具备了便于输送和传阅的能力。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流畅的在课堂上对其进行观看,或者将教学视频从渠道上下载或者缓存的手机、笔记本电脑、MP4等移动设备上,从而使学生能够进行移动学习。此外,教学视频虽然只有5-10分钟,但是教师在制作的过程中仍旧需要注重两个方面,即:资源容量的大小以及教学视频的格式。资源容量的大小一般需要控制在几十兆左右,而教学视频的格式则需要制作成支持网络在线播放的流媒体格式,也就是 rm、fly、RMVB以及常见的MP4格式。
4.资源组成结构
微课教学模式资源的组成结构一般会要求主体突出、内容明确、指向性强、体系完整等,从而使其具备良好的教学性能。而使教学视频具备这些特点的前提,就是对教师进行的众多要求。而且,微课教学始终都是以教学资源组成的教学视频而开展的教育方式,并通过对多媒体素材、课件以及课后总结等环节的帮助,从而使学生对高职院校专业课教育内容的学习效果进行提升。
四、当前高职专业课中微课模式运用存在的问题
1.学校层面投入不足
通过对我国部分高职院校的教育现状来看,明显的看出学校本身对于微课模式的投入力度并不充足,甚至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微课模式的正常开展。而且,由于学校力度的不粗,高职院校的教师也无法得到微课的专业培训,从而使高职教师的师资水平出现不均的情况。在微课的具体具体制作中,往往需要教师拥有足够的教育水平以及制作微课的技术能力,才能通过制作出优良的微课教案,来帮助学生进行高效的教学。
2.专业教师制作和运用微课的能力有待提升
众所周知,教师在教育体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在传统的教育还是微课的教育模式中,教师都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而就当前的微课教育现状来看,对应的教师在课程中使用微课的能力还存在初始的应用阶段,并不能通过利用微课的教育方式来对学生提供什么实质性的帮助。而且,还有不少教师在微课的具体制作过程中,由于自身能力的不足而将以往的教学录制视频,并将其当做微课的教学视频提供给学生进行学习。但是,录制的视频都是千篇一律,虽然不会对学生造成什么负面影响,却也并不会对学生提供什么帮助。
3.微课制作的素材有限
一般来说,教师在对教学视频资源进行制作时往往会需要众多的素材,如:图片、视频、文字、语言以及音乐等,从而在吸引学生关注力的同时,有效的使教学视频对学生提供更多的帮助。但是,根据教师反馈的信息来看,发现教师在对教学视频进行制作时,大多都会从互联网上寻找资源,虽然部分教师也会从实际生活中拍摄视频或者图片等,但是在具体的制作过程中难免会与实际教学产生偏差,从而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高职专业课运用微课的建议
1.将微课模式合理的融入专业课课堂
准确的说,微课模式并不同于一般的视频教学,而是制作出来的视频需要经过具备微课视频自身的特点,即:简明扼要、精简、时间极简,并且有效的对学生提供帮助。而就微课模式而言,则有三种主要的授课模式,也只有在完全能掌握这三种授课模式的同时,才能W为学生以及教学体系提供更多的帮助。其一、预习式微课模式。顾名思义,也就是使学生在课程开展之前进行线上学习以及课下实践,并充分的将从互联网上获取的碎片化信息进行整合,从而有效的对微课模式的开展做铺垫。其二、重点知识点微课模式。这个模式可谓是最重要的模式之一,通过重点内容制作成一系列的微课,并且在专业的课程中来进行穿插使用。其三、课后研究学习式微课模模式。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则需要要求学生从自身的兴趣或者需求出发,并根据实际情况构建起个人的专业知识体系。
2.重视专业课微课的评价
高职学院要重视专业课程微课的评价,并且通过对应的评价而使微课的教学模式得到提升和加强。而且,通过对应的评价水平才能在解决微课模式问题的同时,有效的提升微课的教育水平。所以,微课视频教学的制作也需要设计出独立的评价体系,并以此来吸取学生对视频的意见以及评价,从而使微课教学视频的质量得到提升。此外,对应的教育工作者也可以通过采用比赛的方式,来对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程度进行判定,并将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应的评价进行分析,从而在结合实际情况的同时,有效的开展微课的教育模式。
3.微课教育模式的课后话题分析
教育体系想要有效的通过微课的教育模式来使教学效果得到提升,就必须保证微课模式能够有效的开展。而对部分院校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由于微课模式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展,从而导致教学效果并未得到什么实质性的提升。所以,有必要对微课模式在开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从而准确的使教学效果得到提升。据相关资料显示,想要有效的实现微课模式的开展,就需要从课后的话题分析进行着手。在微课的教育体系中,虽然能够保障利用微课模式确实能够在极大程度上提升对应的教学效果,但教学效果的提升高度则取决于微课模式的開展质量。而且,就课后话题分析来看,在教育体系中属于巩固所学或者深入学习的方式,无论是在传统的教育方式中还是微课的教育方式,都能够有效的使教学效果得到提升。所以, 在微课的教育方式中,教育工作者不妨从课后话题分析着手,通过了解学生在微课教学模式中所学习到的知识程度以及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根据分析的结果制定出准确的措施,从而对微课教育方式的教学质量提供保障。
六、结束语
总的来说,随着社会体系的变化以及科技水平的提升,在高职院校的教育体系中使用微课的教育模式已经成为了大势所趋。而想要有效的发挥微课自身对教育带来的帮助,就必须保证微课教学视频质量的提升,从而才能准确无误的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以及教学质量提供帮助。所以,对于微课在实际运用中存在的问题必须进行重视,并且保证稳定运用的前提下买,才能对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多的帮助,从而使我国教育体系的水准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黄晶. 微课在高职专业课教学运用中的问题与建议[J]. 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17, 23(2):22-25.
[2]梁盈. 微课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困境及对策[J]. 校园英语, 2017(7):47-48.
[3]赵飞, 房思金. 微课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及对策[J].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5(6):88-89.
作者简介:曾伍(1980.11-),男,汉族,湖南长沙人,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大学本科,助理、实验师,从事网络电教多媒体技术管理。
课程教育研究·上2017年3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