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伟
摘 要:探究不能仅仅满足结论的获得,还应追求过程中的精彩发现。走过场往往使探究降低应有的价值,失去精彩的发现。只有体现探究的价值与意义,增强探究意识,让探究问题来源于学生,使探究结果未知并在学生思维的引导下进行,同时辅助正确的评价来促进,才能有效避免探究的走过场。
关键词:探究;教学;走过场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7)26-0050-03
探究是培养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不能仅仅满足结论的获得,还应追求过程中的精彩发现。但在教学实践中常出现“走过场”的现象,使学生对探究难有深刻体悟和精彩发现。为了避免探究的走过场,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让探究的价值和意义充分体现
探究的价值主要体现在拓展思维、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凸显知识的多维价值、发现有价值的问题、实现知识创新、培养学科品质等方面。如学习细胞结构这节课时,在不看教材的前提下,首先组织学生将相同植物不同部位的细胞和不同植物的细胞制成一系列装片标本,然后通过显微镜观察初步得出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再通过阅读教材验证探究结论。这样,学生既巩固了装片制作过程的相关知识,又对植物细胞结构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还充分体现了探究的意义。学生在此期间获得的知识不是简单地接受,而是建立在直观体验基础上积极主动地感悟,学生的学科素养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提升。此时,阅读教材既验证了探究结论又巩固了所学知识。学生不仅从中体验到探究的乐趣和价值,还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全面解读和创造性运用。教师在有针对性指导的同时,应及时提供充分展示探究过程和结果的机会,使学生有强烈的自豪感和成就感,提升其自信心,促进其自我价值的实现。为了突出探究的价值和意义,还可以创设“真探究”和“走过场式”两者的对比探究,让学生切实感受到二者结果的不同,使探究的价值和意义充分显露出来。
二、让探究意识逐渐增强
探究首先是一种意识,而后才是行为。没有探究意识,即使认识到探究的价值和意义,也很难积极主动地实施,更不用说有什么创造性。探究是对知识价值的深层次运用,是创新学习的重要途径。没有强烈的探究意识,就算资源再多也很难提升探究能力。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探究采取“命令式”或“指示式”,一味地强调外压而不注重学生“意识”的培养,在短时间内或许会有一点效果,但学生不久就会产生应付心理从而“走过场”。良好的意识是终生受益的事情,教育的本质就是激发学生各种积极向上的“意识”。因此落实探究须从强化“意识”入手,如此才能使探究有效落实。
要具有探究意识首先要培养问题意识,而后再培养求证意识。问题是探究的源泉,为激发问题意识,就要给学生提供自由的时间、空间和安全的环境,引导他们不唯书、不唯上,大胆地质疑,做到“于不疑处生疑”,从而发现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如在探究光照对植物果辣椒和茄子果皮颜色的影响时,学生会设计不同的方案来研究:有的采用有光与无光作为对照进行研究;有的利用有色玻璃来过滤光照,研究不同的单色光对果实颜色的影响。再如学习植物蒸腾作用,研究不同植物表皮细胞气孔的多少时,组织学生自己设计实验,不仅有许多意外的收获,而且还会产生一些很有价值的问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要产生有价值的问题,且适合探究就要及时鼓励并提供相应的条件促使其进行探究。即便在过程中出现一些偏差或错误也要充分理解和宽容。这样就能进行正向的价值引领,激发其探究欲望、提升其探究意识,从而使探究的“走过场”成分逐渐减少直至完全消失。
三、让更多的探究问题源于学生
问题是探究的根,如果问题不是学生的思维结果,就不会引起思维共鸣,也就很难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虽然不来自于学生的探究对落实课程理念、规范探究过程、增强探究意识、提升探究能力有一定的作用,但往往始于过程的知晓而止于结论获得。学生很少有独立的思维空间,也很少产生有价值的问题。因此在完成教材提供的探究资源的基础上,一定要让学生探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源于学生的高质量问题,有时既有趣味又有挑战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兴趣引领下的学习活动往往会乐此不疲。挑战性能促使学生不断地增强信心、超越自己。问题引领学习、激发探究,并使探究深入下去,如此可避免“走过场”。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筛选出有价值、有意义的探究问题。
四、让探究结果未知
人总是对未知充满着好奇,如果总让学生探究已知的问题必然会遭到质疑:探究有必要吗?有意义吗?若迫于教师的压力不得不进行探究,学生就只好应付了事造成“走过场”现象。例如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时,几乎所有学生都知道需要水、适宜的温度和空气;如果探究种子萌发是否需要光、土壤,就有意义了。为了深化探究,可以让学生探究植物种子萌发为什么需要水分和空气,这就更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了。如果是探究不同植物扦插成活率是否相同,扦插茎段切口不同是否对扦插有影响等对学生来说都是很陌生的问题时,就要踏踏实实地进行探究,否则就不会获得正确的结论。这种情况下的探究既有吸引力又有挑战性,因此就很难出现“走过场”现象。
五、让探究体现学生的思维过程
探究是求证思维的外在体现。如果探究的问题不是自己的思维结果,即使亲历探究过程收效依然不会很大。在应试影响下进行的一些所谓的探究,很少是在学生思维的引导下进行的。从表面上看学生虽然热热闹闹地亲历了探究过程,但实际情况却是教师探究思维在学生身上的再现。至于为什么这样探究、有没有更好的方法、是否还有其他什么发现等,学生都很少思考。教师一般也不要求学生思考,怕影响考试成绩。如探究叶绿素的形成是否需要光时,由教师设计好实验方案:把两份相同质量的新鲜黄豆芽,分别放入相同厚度的无色与白色塑料袋里,再把两个塑料袋分别放在有光的相同环境中,一段时间后观察豆芽的变化。学生按照这个实验步骤去做,肯定会很容易获得结论。但除了获得“叶绿素的形成需要光”这一个结论外,几乎再也没有其他收获,也很少反思该实验是否合理,是否符合单一变量的原则。这样的探究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学生不会发现其中蕴含的丰富知识,怎么可能不“走过场”。只有让学生在自己思维的引导下进行的探究才是深刻、独到、有价值的。
六、让探究在实践中落实
探究需要在实践中体验和感悟。2013年4月实施的《美国新一代科学教育标准》把“科学探究”改为了“科学实践”。这种改变就是因为“科学探究”往往会误导师生产生认知偏差。这种认知偏差主要表现为两方面:其一,把科学探究步骤程式化;其二,过于强调思维活动而轻视动手实践。这两种认知误差在教学实践中经常存在。科学探究是手腦的结合体,不可偏重任何一方,否则会降低应有的价值而流于形式。并且将思维落实到实践也有很多具体问题需要解决,即使思考得再好、再透彻,没有实践操作的检验和巩固,“科学探究”也仍然是不完整的。并且若没有相应的实践活动,无论是对知识的理解,还是对技能的掌握都将是肤浅的,这种肤浅最终会导致学生创新力的不足。为了应对考试而把教材提供的探究问题的步骤、结论、注意事项等都印成讲义让学生死记硬背,这样除了暂时获得较高分数外,对素养的提升和未来发展有什么价值和意义?此外如果把知识学习的最高层级探究降为最低层级,必然会使学习行为单一,学生思维发展受限,从而很容易出现应付现象。没有真正地实践体验,探究的收获不仅有限也不可能被深化。探究不深化就很容易停留在接受层面,因此很难促进思维的发展与创新。
七、让评价促进探究
探究不能以陈述性知识来考查,否则很容易在学习的价值取向上走进误区从而走过场。考查探究不能仅限于纸笔,更要注重实践。思维层面的探究方案再好,也不能取代实践操作。并且考查内容最好不是教材提供的现成素材,因为它们仅仅是形成探究素养的最低保障,而不是作为考查资源存在的,如果要用,必须经过充分改造。此外考查还要全面涉及探究的体验、感悟、结论和发现等,要求学生利用已有能力探究未知问题,这才是考查探究的正确方向。
总之,“走过场”是丧失兴趣、缺少动力、消极应对的表现,其不但使探究失去应有的价值和意义,还会使知识失去创新价值。只有避免“走过场”,才能使探究与灵感相伴、与创新相伴。endprint
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版2017年9期